“以人为本”搞好图书馆服务工作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mu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的图书馆在重视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引起普遍的关注,而图书馆的服务却常常被忽视。其实图书馆的服务才是图书馆工作永远的主题,也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适应时代的需要,真正做好服务工作,实现图书馆的主要职能。
  [关键词]以人为本 图书馆服务 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9-02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搞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关键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服务部门,履行着服务读者的主要职能,这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广大读者服务,这是其工作的中心,在任何情况下这个中心都不能被动摇,也不能被取代。我们要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坚持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但在以往的观念中,总认为图书馆的成与败应该是由其规模的大小、藏书量的多少、馆舍的容量、管理人员的多少以及自动化设备的先进程度来决定的,而读者服务这个环节、这个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往往被忽略,对读者的需求了解及读者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更是极少研究,更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如何让读者更方便地使用图书馆,在图书馆里得到更多样化的服务。
  图书馆的工作不管如何改变,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有用的数据资料,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修养等等。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是只通过其他硬件条件来判定的,而是要由读者的满意度来评定。所以,只有明确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读者的认同,才能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这个知识的天堂。而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图书馆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图书馆人的职业道路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基本途径
  (一)明确建立“读者利益放首位”的思想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读者的存在也就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每个读者来图书馆都是带着获取知识、收获信息的目的,但如果没法给读者带来他们所需要的这些信息,只会让读者觉得到图书馆来也是浪费时间。读者之所以来图书馆也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尊重,不能把“读者就是上帝”“读者第一”挂在墙上或说在嘴上,只有从内心深处、从思想上明确建立“读者利益放首位”的这种观念,从一点一滴上关怀读者,满足读者的切实需求,才能在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神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面对高校图书馆来讲,一切为读者服务就是一切为师生服务,他们既是我们的管理对象,更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是围绕着广大师生读者开展工作的,不论是采访、编目、藏书工作的改进,还是电子资源的购买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读者。都说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要让这个第二课堂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除了要调整合理的开闭馆时间,馆藏的拥有量等基本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开展更有深度和技术性的工作,比如参考咨询和学科馆员方面的工作。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发挥图书馆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的功能,把“读者利益放首位”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二)注重对读者需求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源的建设
  要想更好地把“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首要工作是对读者需求的研究,只要了解了读者的真实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才能给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每个读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心理、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研究是一项做好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
  现如今的高校图书馆拥有着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书库,更是高校实力、教学能力的体现。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则是这个体现过程中的实质展现,资源的重组、整合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之一,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实践,而在这个实践中图书馆担任着双重角色:一是其自身在进行知识整合和生产的工作,二是为他人的知识整合与生产的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在这个知识占主导的时代下,图书馆直接参与着知识活动,又间接服务于知识活动,图书馆正是在这种直接而又间接的服务中,把自己紧紧地与知识活动紧密连接在一起,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促进更好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去实现服务。
  (三)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要求改善服务环境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要求,就是要求大到图书馆的馆舍布局,小到工作人员的着装,都要体现出“读者第一”的思想。现代高校图书馆倡导开放式服务,采取藏阅一体化开放式管理的服务模式,就是一种人性化服务环境的体现。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就是不论在图书馆工作流程还是内外部的环境建设上,都要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给读者提供舒适环境为目标。要清除图书馆工作中违反以人为本的做法,常见的“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地吐痰”等命令式的警告语现象,就表现出了一种对读者的不尊重。要提倡从尊重读者的角度出发,从服务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服务。
  (四)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
  把满足读者的需求放在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首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服务方式和拓宽服务内容。一是简化服务流程。从读者便捷的角度出发,实现手续的简化,以开放、平等、简便、周到的服务赢得读者的认可。二是改进服务方式。针对不同读者日趋增长的需求差异性,采用多样型、开放型的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三是改善服务态度。图书馆工作人员抛弃固有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关注读者的实时需求,热情主动提供指导,使读者感到宾至如归。
  三、注重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塑造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所特有的职业精神。都说图书馆员应该有一种甘为人梯的服务精神,或者愿为蜡烛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这在图书馆工作原则的“读者利益放首位”“读者第一”的思想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也要有进一步的提升,要意识到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服务部门,更是一个研究部门。图书馆员这个职业不仅是一个服务性职业,也是一个研究性职业。
  如今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是图书管理员,也将成为新一代的知识导航员、知识管理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电子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展现自己的职业技能,塑造自己特有的职业形象。要使每一位读者每一次使用图书馆都感到是一次成功而有效的历程,这也将成为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最佳体现。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
对于国际环境法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有的学者把他归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概念,有的学者将其确立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区分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的标准是这
[摘要]近年来图书馆界对联盟的探索方兴未艾,图书馆联盟解决了当前图书馆资源紧张、效率低下的现状,但同时也遇到了资源所有权、经费条件有限的制约。为打破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瓶颈,作者从联盟实践出发就联盟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一卡通”理想模式做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通化 图书馆联盟 “一卡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7-0
近年来随着焦作房产纠纷案、嘉德公寓案等典型案例的出现,学界对于行政行为对法院的构成要件效力这一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明显地分为承认构成要件效力和不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位初中生在对写作产生兴趣时,奖励给他们的最好的就是真诚的评语。有了真诚的评语,作文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自主学习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格和知识结构、优
造成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日常语言环境缺失、课堂教学互动不足、学生学习毅力不足等因素,应对策略主要是: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目前,水污染频频发生,这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破坏,还引起许多相邻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相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本文在分析我国水污染纠纷处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探索水污染纠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路径。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 水污染 法律解释  作者简介:杜静,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09级法硕(
[摘要]本文就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管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一些基本方法,来提高期刊的利用,解决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就目前网络环境下,如何在图书馆阅览室创造信息共享空间。  [关键词]期刊 管理 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8-01  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快,知识面广的特点。集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娱乐性一
摘要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日益严重的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使人们认识到刑罚保护环境资源的必要性,对环境犯罪行为予以全面认识、健全的法律体系、有力的刑罚保障,对护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必不可少。  关键词环境 犯罪 刑罚  作者简介:国宇晶,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033-02    生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