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教育部的一位官员走进我校初三年级的一个教室,特意查看了学生的书包,结果他大为感慨。因为在查看的那些书包里,他没有发现杂七杂八的教辅资料。只有各科“讲学稿”,有的已装订成册。每到开学,看不到我们的学生到处奔波选购习题集,也没有人来校兜售,学校附近没有一家经营教辅用书的商店,因为这儿没有市场。我们的校园是清静的,学生的书包是轻便的。
这几年,来我校考察观摩的同行已近3万人次,他们大多冲着“东庐讲学稿”而来,并带着回去研究,结果许多同仁对只有薄薄一张纸的“讲学稿”的实质内涵还是不甚了了,疑惑多多。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对“讲学稿”却不离不弃:教师的主要业务工作是制作和使用“讲学稿”,教研活动总结和反思说的是“讲学稿”:学生课堂上用的是“讲学稿”,课前预习靠的是“讲学稿”。在我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经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讲学稿”,连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纽带是“讲学稿”,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平台是“讲学稿”。
还可以作出很多解释,但究其实质,对我们而言,“讲学稿”是校本教研的载体,是校本教研的产物,也是“合融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份“讲学稿”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状态。我们注重构建两个平台,使教研活动从规范化到日常化,使校本培训从重形式到重实效。学校更注重激活日常的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其一,学校采用教研组集中办公的形式,有意识地为教师建立不受时空限制、即时交流、随地研讨或网络研讨的松散型校本教研机制。把教室、办公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其二,学校经常性地以学情教情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其三,教师与学生坚持开展以日记为主要形式的“心灵之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日记中倾诉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成长中遭遇的困惑,说真话,叙真情,教师以评语形式指点迷津,疏导心理,引导做人。我们还在每个月末召开一次全校性的“讲学稿”研讨会,由教师讲教学案例,系统总结经验。纠正问题。
校本培训是一个重在发展、面向未来的永恒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着力使校本培训成为一种人文素养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二。其一,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教科研形式,引导教师善听、多读、勤写、敢说。善听:听名师讲课、听专家讲座,博采名家之长,对自己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听学生和家长意见,了解学生所需,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多读:学校为各专业教师订阅了教育教学杂志,着力提高其理论素养,并倡导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勤写: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四写”——写心得类的读书笔记。写反思性的课后记,写实践性的论文、案例,编创校本教材。敢说: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集体备课时说课讨论,教研活动中漫谈研讨,召开月末研讨会,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组织教育沙龙,组织教师每学期围绕研究专题开一节研讨课,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交流,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自办讲座等。其二,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在校内“乐于培训、自主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以学校为本,缔结友好学校”和“以发展为主旨,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借助外校的优势为本校的校本培训服务。学校先后与宜兴实验学校、扬州三中、镇江实验学校、甘肃孟坝中学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学校先后向友好学校及省内外许多学校送教、做讲座百余人次,接待来访更多,实现了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也较好地传播了“讲学稿”所蕴涵的职业精神和学术理念。
在我校,行动就是研究,行动始终处于日常状态之中:成长就是成果,体现在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体系的形成,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精神和理念等的全面提升。这是这些年我们引以为荣的。
这几年,来我校考察观摩的同行已近3万人次,他们大多冲着“东庐讲学稿”而来,并带着回去研究,结果许多同仁对只有薄薄一张纸的“讲学稿”的实质内涵还是不甚了了,疑惑多多。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对“讲学稿”却不离不弃:教师的主要业务工作是制作和使用“讲学稿”,教研活动总结和反思说的是“讲学稿”:学生课堂上用的是“讲学稿”,课前预习靠的是“讲学稿”。在我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经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讲学稿”,连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纽带是“讲学稿”,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平台是“讲学稿”。
还可以作出很多解释,但究其实质,对我们而言,“讲学稿”是校本教研的载体,是校本教研的产物,也是“合融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份“讲学稿”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状态。我们注重构建两个平台,使教研活动从规范化到日常化,使校本培训从重形式到重实效。学校更注重激活日常的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其一,学校采用教研组集中办公的形式,有意识地为教师建立不受时空限制、即时交流、随地研讨或网络研讨的松散型校本教研机制。把教室、办公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其二,学校经常性地以学情教情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其三,教师与学生坚持开展以日记为主要形式的“心灵之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日记中倾诉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成长中遭遇的困惑,说真话,叙真情,教师以评语形式指点迷津,疏导心理,引导做人。我们还在每个月末召开一次全校性的“讲学稿”研讨会,由教师讲教学案例,系统总结经验。纠正问题。
校本培训是一个重在发展、面向未来的永恒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着力使校本培训成为一种人文素养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二。其一,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教科研形式,引导教师善听、多读、勤写、敢说。善听:听名师讲课、听专家讲座,博采名家之长,对自己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听学生和家长意见,了解学生所需,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多读:学校为各专业教师订阅了教育教学杂志,着力提高其理论素养,并倡导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勤写: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四写”——写心得类的读书笔记。写反思性的课后记,写实践性的论文、案例,编创校本教材。敢说: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集体备课时说课讨论,教研活动中漫谈研讨,召开月末研讨会,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组织教育沙龙,组织教师每学期围绕研究专题开一节研讨课,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交流,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自办讲座等。其二,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在校内“乐于培训、自主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以学校为本,缔结友好学校”和“以发展为主旨,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借助外校的优势为本校的校本培训服务。学校先后与宜兴实验学校、扬州三中、镇江实验学校、甘肃孟坝中学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学校先后向友好学校及省内外许多学校送教、做讲座百余人次,接待来访更多,实现了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也较好地传播了“讲学稿”所蕴涵的职业精神和学术理念。
在我校,行动就是研究,行动始终处于日常状态之中:成长就是成果,体现在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体系的形成,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精神和理念等的全面提升。这是这些年我们引以为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