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梳名篦,花开并蒂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有“答、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八大发饰,梳蓖是其中的“栉”。《说文解字》云:“栉为梳篦之总名,从木节声。”齿稀的称“梳”,梳理头发时用;齿密的称“篦”,在清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时用。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是常州最负盛名的工艺品之一,相传它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 1600 余年历史。由于它选料精,制作考究,外形美观,花色品种多,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非常受人欢迎,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清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局等每年要来常州定制梳篦,送到朝廷作为御用品。因此,常州梳篦又被称作“宫梳名篦”。
  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梳篦制作,有四万多人,且都是世代相传,行业面积占了常州城的一半。沿木匠街过清水潭在城南一条小河湾边,即是著名的木梳街。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梳篦的祖师爷传说
  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郝廉、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等。
  郝廉被认为是木梳的始祖。相传在三皇时代,木匠郝廉住在常州南郊清水潭,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郝廉也被拉去打仗。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郝廉被俘入狱。死牢待刑期间,郝廉把木梳制作要诀传给看守皇甫。皇甫向嫘祖娘娘进献木梳,把娘娘打扮得标致漂亮,博得轩辕黄帝欢颜,黄帝遂下令释放郝廉。可是赦令尚未传达,郝廉就身首异处。黄帝追封郝廉为木梳始祖,派皇甫把郝廉尸首运回常州安葬,并令皇甫就地作匠、监制木梳。
  陈七子被认为是篦箕始祖,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此事被延陵邑主季札知道后,陈七子获释,破格录用,作为匠人、监制篦箕。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九月二十八,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黄杨木梳的传说。从前,有个木梳工匠名叫梳郎,住在常州南郊木梳街,幼年双亲亡故,依靠父亲传下的木梳手工艺谋生。一天早晨,一位光脚逃难名叫黄杨的姑娘乞讨门下。两人一见钟情,过起了相亲相爱的夫妻生活。常州府衙内胡雷垂涎黄杨美貌。掳走黄杨,并把梳郎下狱。黄杨坚贞不屈,咬掉衙内耳朵,结果被活活打死。梳郎出狱后下葬黄杨。一日梦中,邂逅黄杨。黄杨已被王母娘娘收为干女儿,并被封为树王。她要梳郎去她坟前,把一棵黄杨树砍来制作木梳。梳郎醒来,来到黄杨坟前,果然见到一棵硕大的黄杨树。梳郎含泪砍下黄杨树,制成木梳。隔壁老太用黄杨木梳梳头,头痛病痊愈。消息传开,异常头痛的衙内胡雷派人来梳郎家抢走黄杨木梳。胡雷刚拿起黄杨木梳,黄杨木梳就化为一团烈火,把胡雷主仆三人衣服烧着了。胡雷当场被活活烧死,仆人马二牛三在常州府衙尖啸逃窜。跑到哪儿,火就烧到哪儿,整个府衙全部烧毁。烈火中飞出一只金凤凰,盘旋三圈,直飞南天而去。从此,黄杨木梳成为当地表达坚贞爱情的信物。
  梳篦的制作:七十二道半工序
  木梳主要用料以树木为主,取材要求木质细密而坚韧,不易变形翘裂,干缩性小,刨削后表面光滑,比如黄杨、枣木、石楠等。常州篦箕主要材料为毛竹,兼用牛骨、生漆、足度桐油、棉线等材料配合制作。制作木梳要经过伐料雕刻、彩绘、涂漆、磨光等二十几道工序。而篦箕更复杂,要经过七十三道工序,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半工序。
  首先,在原料上,要准备三种基本的原料:一是揸子,这是将毛竹劈成片,取篾青做成蔑齿,然后用线编结起来;二是梁子,即篦箕中间的梁,将毛竹制成毛坯,再经过刮光、雕刻、印花、油漆等步骤后制成,亦有以牛骨及黄杨木制成;三是档子,将牛的肋骨做成薄片,镶嵌在篦箕的两端。
  在原料基础上,再经过胶合、出样、打草、检齿、换齿、镶顶、匀齿、刮光、上蜡等十多道工艺之后,篦箕基本成型。
  接着就是反映地域和时代特色的装饰工序了。传统常州梳篦的装饰工艺有雕、描、颗、烫、嵌五种,由此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千变万化。在这些工序里面,篦梁和梳背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七十二道半工序的最后半道:乃篦箕完工后的成品检验。每一张都要经过规定的质量检验和出厂前的例行检查,主要是挑毛病,捉瑕疵,老辈人一直称之为“半道工序”。
  在民间生活中的梳篦
  关于梳篦,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先秦时,流传孔子的学生颜渊曾承孔夫子之命向一位过路妇人借梳篦。颜渊借梳篦时为了卖弄,用了隐语。他说:“我们那儿有一座盘旋的高山,上面长满了各种有枝无叶的青草,聚集了无数兽类,我想借夫人的罗网回去作捕猎之用。” 妇人听完,随即取出自己头上的象牙篦子送给颜渊。颜渊奇地问:“夫人怎会知道我要借的就是梳篦呢?”妇人回答:“盘旋之山是君之头,百草为君之发,万兽是君之头虱,捕兽之网自然是梳篦。”梳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一斑。
  婚嫁
  结婚乃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故民间对于婚礼是十分重视和讲究的。在常州人的结婚仪礼中,梳篦乃是新娘陪嫁嫁妆中的日用必需品,人们特别讲究陪嫁时要陪一对“黄杨木梳”(后逐步演化为一对“黄杨如意梳”),取“吉祥如意”的兆头。新娘子在出嫁前梳妆时,要用黄杨木梳梳头,在梳头时都会吟唱《梳头歌》:月里娑婆树,天高难攀枝。手拿黄杨梳,飞腾喜有时。以此表达对甜蜜爱情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丧葬
  在丧葬方面,常州里作古老太太在入殓前,长女(如无长女,则次女或儿媳)为其梳头,也会哭唱《梳头经》:“梳头要念梳头经,连梳三把表表心。从小姆妈替我梳,长大难忘情意深。手拿木梳口应心,为报姆妈养育恩。梳一梳,拢一拢,勿怨人死万事空。一发通,万发通,黄杨木梳像把弓。今朝还见亲娘面,明天不见奶娘身。远望青山一盏灯,青山就是你蹲身。亲儿嫡女回家转,送娘极乐世界去安身。”唱《梳头经》主要是为了感念慈母的养育之恩。一边吟诵,一边象征性地梳理三下,然后把木梳放入棺材陪葬。参加吊唁的亲朋好友会带一把篦箕,在祭奠膜拜时,取出在自己头上篦一下,然后放进灵前火盆中烧化。意思是:逝者是慈悲的,会把吊唁者篦落的晦气带走。由于过去吊孝都是当场将篦箕焚化了的,所以在发掘墓葬的考古中,出土的只有梳子,很少见到篦箕。
  行业祭祖
  工匠们认为梳篦始祖是“神灵”,乃是古代的传承。过去篦业公会尊崇和供奉陈七子为祖师爷,相传陈七子的圣诞和死期都是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因此,1920年“常州梳篦同业公会修订业规”中的第八条规定:“每年三月二十五日为篦业祖师祭祀之期,凡我同业,理宜虔诚致敬,各带香信分洋,量力输捐,以报饮水思源之恩。”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篦业祭祖之典十分讲究,全体同行例假一日,所有同业公会会员,都要前往公所虔诚祭祖,把陈七子当作民间信仰中的神灵祀拜。祭祖仪式要经过铺堂、开祭、上供、叩拜、上汤、上饭、烧化、送祖等程序。祭祀仪礼一般在午时前举行完毕,接着便是宴请同行和宾客。所有参加祭祖活动的人这一天都可饱餐一顿,“煨鳝筒”是每年必备的大菜,因其形象似同制作篦箕的原料“毛竹筒”。
其他文献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等等,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容经》:“胻不差而足不跌,
期刊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就连一些节气,也是与龙相关的。如二月二这一天,从农历的节气上说,本来是春分,即使这一天不是春分,前后也不差一两天。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二月二除了是春分的节气之外,还有一个说法,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过去,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主要营生的,因此,中国人与岁时节气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甚至密切到须臾不可忘记的地步。试想,有哪一位庄稼人,不让自己的子女将一年的24个节气背得滚瓜烂
期刊
自古以来,崇龟是闽南和台湾独特有趣的俗文化,明代以后朝野把龟视为贬物,或讥讽或秽骂者屡见不鲜。然而,闽南和台湾人对龟却十分崇拜,不但不避讳龟,反而在生活、习俗中常可见到龟的踪影。当地人把龟视为吉祥物,当作“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常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台湾和闽南仅隔一条海峡,自然没有不同俗,况且大多数台胞的祖家就在闽南,所以无论在台湾还是闽南,几乎让人感觉不出两地风俗有什么差异
期刊
公元1756年,一支从京师开拔南下的军队,跨过黄河长江,越过五岭山脉,长驱5000里直指南中国的广州。此回,这支曾让大明官军闻风丧胆的满洲八旗铁骑却有些奇怪,并不像早年“随龙铠甲十三副,战将赳赳铁骑流”般龙吟虎啸、兵锋疾进,队伍里携家挈眷,浩荡中倒不失儿女情长。显然这并非征战之师,而是调防之旅。可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这支少数民族队伍的民族特性及其在中国大地独特的分布格局,却从此因之而改变。  “落广
期刊
徽墨素有“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也曾有人这样赞誉“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徽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墨,一开始只是作为“徽州所产之墨
期刊
[摘 要]群众文艺团队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支点,也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主要以示范性中心团队和普及性文艺团队两种反映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在不了解情况的人们眼里,看似可有可无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其强大的社会功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幸福生活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示范性中
期刊
[摘 要]挂职锻炼学习是将干部挂靠到本单位之外的部门进行为期一段时间任职工作的做法,对开拓干部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干部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对山区文化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的作用和做法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当前进一步提高山区文化干部综合素质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挂职锻炼 文化干部 综合素质  挂职锻炼学习是将干部挂靠到本单位之外的部门进行为期一段时间任职工作的做法
期刊
手杖,俗称“拐杖”,古时称为“扶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策扶老以流憩”。从古至今,手杖既是老年人行动的伴侣,又是旅行家出游的手足。  在我国,手杖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因形式、取材的不同,分别被人们称为藜杖、鸠杖、龙凤杖、筇杖、拐子杖等。1974年,我国的考古专家在广西平乐县的一座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鸠杖,它表明我国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手杖。到唐宋时期,手杖在民间十分盛行
期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在今年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  而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对照排名榜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
期刊
萨满,亦称叉玛。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辽、金时代进入鼎盛,以后亦有继承和发展。  萨满文化与“萨满教”  萨满文化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在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远古时代,人们把这里各种捉摸不定的自然物体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