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通过实验教学合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科学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案例:《空气在哪里》一课中,我让孩子把一团纸塞在瓶底,将杯子倒立直接压入水中,学生发现纸团不会湿,就会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可以让学生把两个同样大的气球充满气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现:刺破了充满气的气球这头小棍会翘起来,就知道空气有质量。空气有流动性,可让学生把充满气的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就会知道空气有流动性。理解空气被压缩,可让学生给自行车轮胎和篮球充气或在手上挤压注射器,学生能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这些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案例:《我们的营养》中要检验淀粉、脂肪、蛋白质。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我选择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等来检验,这就使得学生很爱做这个实验,能饶有兴趣的分组检验不同食品,既贴近生活,又有趣味性。
二、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所以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科学方法。
案例: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像这样在试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不胜枚举。科学不仅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更能培养学生时时注意细节问题,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案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在首位,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大量的实验现象需要仔细观察,精彩的现象往往就会转瞬即逝,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及时捕捉到,如在研究《热胀冷缩》一课时,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的水变热,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凸出来;把试管插在冷水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凹进去,这两个过程是持续时间较短的,必须要学生全程地参与观察,才能够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三、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自然基础知识。
案例:在《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教师不必讲清其原因,应该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首先进行分组做实验,要求按一定的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其次小组汇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知识要点:“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
案例:教学《热胀冷缩》,可以让学生把不加热的铜球放进铁圈中恰好通过,把加热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不能通过,再把冷却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又能通过,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大多数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能力习惯,培养科学素养
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要培训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还要培训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
案例:在教学《磁铁》一课时,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这样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案例: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最好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要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让学生把实验成果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明白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一、通过科学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案例:《空气在哪里》一课中,我让孩子把一团纸塞在瓶底,将杯子倒立直接压入水中,学生发现纸团不会湿,就会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可以让学生把两个同样大的气球充满气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现:刺破了充满气的气球这头小棍会翘起来,就知道空气有质量。空气有流动性,可让学生把充满气的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就会知道空气有流动性。理解空气被压缩,可让学生给自行车轮胎和篮球充气或在手上挤压注射器,学生能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这些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案例:《我们的营养》中要检验淀粉、脂肪、蛋白质。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我选择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等来检验,这就使得学生很爱做这个实验,能饶有兴趣的分组检验不同食品,既贴近生活,又有趣味性。
二、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所以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科学方法。
案例: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像这样在试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不胜枚举。科学不仅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更能培养学生时时注意细节问题,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案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在首位,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大量的实验现象需要仔细观察,精彩的现象往往就会转瞬即逝,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及时捕捉到,如在研究《热胀冷缩》一课时,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的水变热,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凸出来;把试管插在冷水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凹进去,这两个过程是持续时间较短的,必须要学生全程地参与观察,才能够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三、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自然基础知识。
案例:在《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教师不必讲清其原因,应该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首先进行分组做实验,要求按一定的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其次小组汇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知识要点:“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
案例:教学《热胀冷缩》,可以让学生把不加热的铜球放进铁圈中恰好通过,把加热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不能通过,再把冷却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又能通过,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大多数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能力习惯,培养科学素养
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要培训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还要培训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
案例:在教学《磁铁》一课时,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这样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案例: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最好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要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让学生把实验成果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明白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