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高等院校也面临挑战。以社会风险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框架,以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着重探讨英语专业人才所面对的社会适应性缺失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方案。
【关键词】社会风险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其撰写的《风险社会》一书中,第一个从学理角度将风险社会概念化,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风险社会理论”。其后出版《世界风险社会》和《自由与资本主义》,使风险社会理论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当前:环境破坏、边境问题、经济衰退、政治危机层出不穷。以此类推,社会逐步进入风险社会。面对风险社会,应如何应对风险社会冲击与挑战,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风险社会中,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该如何改革,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关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问题。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直接面临社会选择,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亦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框架,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一、风险社会与教育
风险社会是社会发展使然,避无可避,应主动应对。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应对风险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全体民众,都应调整自己,积极应对。一方面普及并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提高适应风险社会的能力和品质。在普及和提高问题上,教育,无疑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必须具有预见性。可以说,风险社会与教育相辅相成。风险社会理论,从未来视角思考问题,对未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防范,具有在文化上“自省和反思”的特征。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在与风险社会发生联系受到风险社会制约,必须有助于风险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自省和反思。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是否能普及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所培养英语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或者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该专业又该进行哪些改革,此类问题,都需斟酌再三。面临多变的风险社会,高等教育需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容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以高等院校当前所设置的专业为例,面向风险社会的反思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直面社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是将来社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和解决者。必须在高等教育中普及风险意识,培养具备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的高素质者。
二、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反思
1.大学生风险意识缺乏。理性的风险意识,要求民众,对现代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洞察力,既不要出现过度恐慌,亦不要漠然无视;它要求人们,既能客观看待风险,又能运用适当手段规避风险。贝克提出,要构建风险文化,而理性的风险意识,是风险文化构建的重要维度。
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社会潜在风险缺乏关注。一些“只读圣贤书”;有些沉醉网吧;少数终日做白日梦。诚然,是学生自行抉择但隐含的则是培养制度和社会导向的偏颇。风险意识缺乏,必然导致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缺乏;对社会风险缺乏认识,则导致准备不足;没有充足的准备,在风险社会中不会有立锥之地。最终,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缺失。
2.学生社会适应性缺失。风险意识的缺乏,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社会适应性的缺失。表现为:毕业后对社会状况估计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很多找不到工作,变身为“啃老族”。背后固然有一定社会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性。换言之,学生没有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化”。或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只是被动接受,不知怀疑与批判。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大学生的“社会化”,要求其必须具备适应风险社会的品质。风险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学以致用,且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进行判断,做出选择与决定。而当今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特别是应变危机的能力。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困难、失业等问题时,手足无措。
3.倡导风险教育,从容面对风险社会。面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适应性缺失,高校要引导学生正视风险,积极寻求化解风险途径。要在高校中提倡风险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和形成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教育的重要性。风险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提升预防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危机,客观、理性地应对困境;最重要,能增强其对风险社会的适应性,亦能缓解风险社会造成的危机。
三、结语
风险社会面前,人人平等,高校应具有忧患意识。其所设置专业,更应顺应风险社会的来临,培养能够应对风险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等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珊珊,女(1982.6-),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社会风险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其撰写的《风险社会》一书中,第一个从学理角度将风险社会概念化,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风险社会理论”。其后出版《世界风险社会》和《自由与资本主义》,使风险社会理论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当前:环境破坏、边境问题、经济衰退、政治危机层出不穷。以此类推,社会逐步进入风险社会。面对风险社会,应如何应对风险社会冲击与挑战,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风险社会中,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该如何改革,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关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问题。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直接面临社会选择,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亦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框架,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一、风险社会与教育
风险社会是社会发展使然,避无可避,应主动应对。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应对风险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全体民众,都应调整自己,积极应对。一方面普及并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提高适应风险社会的能力和品质。在普及和提高问题上,教育,无疑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必须具有预见性。可以说,风险社会与教育相辅相成。风险社会理论,从未来视角思考问题,对未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防范,具有在文化上“自省和反思”的特征。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在与风险社会发生联系受到风险社会制约,必须有助于风险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自省和反思。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是否能普及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所培养英语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或者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该专业又该进行哪些改革,此类问题,都需斟酌再三。面临多变的风险社会,高等教育需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容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以高等院校当前所设置的专业为例,面向风险社会的反思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直面社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是将来社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和解决者。必须在高等教育中普及风险意识,培养具备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的高素质者。
二、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反思
1.大学生风险意识缺乏。理性的风险意识,要求民众,对现代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洞察力,既不要出现过度恐慌,亦不要漠然无视;它要求人们,既能客观看待风险,又能运用适当手段规避风险。贝克提出,要构建风险文化,而理性的风险意识,是风险文化构建的重要维度。
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社会潜在风险缺乏关注。一些“只读圣贤书”;有些沉醉网吧;少数终日做白日梦。诚然,是学生自行抉择但隐含的则是培养制度和社会导向的偏颇。风险意识缺乏,必然导致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缺乏;对社会风险缺乏认识,则导致准备不足;没有充足的准备,在风险社会中不会有立锥之地。最终,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缺失。
2.学生社会适应性缺失。风险意识的缺乏,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社会适应性的缺失。表现为:毕业后对社会状况估计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很多找不到工作,变身为“啃老族”。背后固然有一定社会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性。换言之,学生没有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化”。或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只是被动接受,不知怀疑与批判。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大学生的“社会化”,要求其必须具备适应风险社会的品质。风险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学以致用,且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进行判断,做出选择与决定。而当今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特别是应变危机的能力。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困难、失业等问题时,手足无措。
3.倡导风险教育,从容面对风险社会。面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适应性缺失,高校要引导学生正视风险,积极寻求化解风险途径。要在高校中提倡风险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和形成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教育的重要性。风险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提升预防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危机,客观、理性地应对困境;最重要,能增强其对风险社会的适应性,亦能缓解风险社会造成的危机。
三、结语
风险社会面前,人人平等,高校应具有忧患意识。其所设置专业,更应顺应风险社会的来临,培养能够应对风险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等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珊珊,女(1982.6-),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