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森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市,人口十多万。这里有一个大瀑布,十八世纪后期工厂以瀑布的水为动力发展棉织工业。像大多数老牌的美国工业小城一样,在上个世纪它就开始慢慢地变得有些衰败,甚至被人忽略。
在这样的地方会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到处可以看到红砖的建筑,路不是很宽,车辆开的不快,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不是那么紧张。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里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吉姆·贾木许的新片叫做《帕特森》,影片在这个城市取景。贾木许喜欢后现代主义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集《帕特森》,诗集便是以这个城市命名。而且他二十多年前去过帕特森,觉得那里贫穷混乱,但那里确实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于是,贾木许把很早以前写的剧本重新修改,让它和这个城市有关。
虽然大多数人都会给贾木许的影片贴上艺术电影的标签,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很通俗,很少有电影语法上的创新,故事中的人也大多是普通人,只不过有些内向,一般不会向人敞开心扉。
《帕特森》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人,他的名字恰巧也叫帕特森。他是一个公交车司机,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泡一杯麦圈,吃完后开着车在这个小城一遍遍地重复着不变的路线。下班后,他要出去遛一条叫马文的斗牛犬,路过街角酒吧会去喝一杯啤酒.与酒吧老板聊一些小城的故事,然后回家和妻子睡觉。他最大的爱好是写诗,有时间便在笔记本上写。第二天,他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
他的妻子没有工作,每天待在家里。她的性格似乎要开朗一些,每天在做看上去很有趣的事。比如她喜欢在家里的窗帘或者墙上画一些黑白几何图案,还喜欢发明一些奇怪的食谱,又买了一把几百美元的吉他,想做一个民谣歌手。
庆幸的是,他们不但没有抱怨,还互相欣赏,起码表面看上去是这样。
这个电影就是讲述他们的生活,而且用的是最简单的结构。影片分成了八个小章节,周一到周日,再到下周周一,每个章节讲他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像西西弗斯一般。每个章节的内容也都差不多。
這时候,贾木许电影的魅力便开始展现了。在这看似重复的段落中,充满着各种各样变化的细节和偶然性。帕特森在工作、遛狗、喝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天因家庭压力发牢骚的同事,两个蓝领工人在公交车上谈自己差一点就泡到的姑娘,一对年轻男女谈论无政府主义,洗衣房练说唱的黑人小伙子,坐在路边等妈妈的写诗的小姑娘,酒吧里一对闹矛盾的情侣……这些角色和帕特森擦肩而过,他们彼此都是过客。这些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而这些大多数在电影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帕特森的内心世界几乎不会向外人打开,他的工作似乎要求他应该每天寡言沉默。他把想表达的东西写成一首首诗,导演把这些诗都呈现在屏幕上。或许有的观众觉得这太矫情了,认为公交车司机不可能写诗。其实在现在的中国,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里面写诗的大有人在。
这些诗(其实是后纽约派代表诗人罗恩·帕吉特写的)简单、真诚,和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帕特森把这些诗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她的妻子劝他去打印店打印出来,他一直拖着没去。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在家,那只叫马文的斗牛犬把笔记本撕得粉碎。帕特森出去排解难受落寞,偶遇了一个也喜欢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外国人,外国人给了他一个笔记本,他又开始写诗了。
除了帕特森的妻子,应该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他写诗。但这不重要,诗歌让他获得内心的自由,能够让他超越庸碌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吗。
贾木许其实和他镜头下的帕特森差不多,不管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电影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始终按自己的方式拍电影,不去迎合谁。他的电影始终能触动到人内心中脆弱的地方。当然,大多数观众可能不会选择一部这样的电影来看,大家都喜欢看唱歌、跳舞、爱情、励志的《爱乐之城》这样的电影。
在这样的地方会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到处可以看到红砖的建筑,路不是很宽,车辆开的不快,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不是那么紧张。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里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吉姆·贾木许的新片叫做《帕特森》,影片在这个城市取景。贾木许喜欢后现代主义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集《帕特森》,诗集便是以这个城市命名。而且他二十多年前去过帕特森,觉得那里贫穷混乱,但那里确实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于是,贾木许把很早以前写的剧本重新修改,让它和这个城市有关。
虽然大多数人都会给贾木许的影片贴上艺术电影的标签,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很通俗,很少有电影语法上的创新,故事中的人也大多是普通人,只不过有些内向,一般不会向人敞开心扉。
《帕特森》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人,他的名字恰巧也叫帕特森。他是一个公交车司机,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泡一杯麦圈,吃完后开着车在这个小城一遍遍地重复着不变的路线。下班后,他要出去遛一条叫马文的斗牛犬,路过街角酒吧会去喝一杯啤酒.与酒吧老板聊一些小城的故事,然后回家和妻子睡觉。他最大的爱好是写诗,有时间便在笔记本上写。第二天,他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
他的妻子没有工作,每天待在家里。她的性格似乎要开朗一些,每天在做看上去很有趣的事。比如她喜欢在家里的窗帘或者墙上画一些黑白几何图案,还喜欢发明一些奇怪的食谱,又买了一把几百美元的吉他,想做一个民谣歌手。
庆幸的是,他们不但没有抱怨,还互相欣赏,起码表面看上去是这样。
这个电影就是讲述他们的生活,而且用的是最简单的结构。影片分成了八个小章节,周一到周日,再到下周周一,每个章节讲他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像西西弗斯一般。每个章节的内容也都差不多。
這时候,贾木许电影的魅力便开始展现了。在这看似重复的段落中,充满着各种各样变化的细节和偶然性。帕特森在工作、遛狗、喝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天因家庭压力发牢骚的同事,两个蓝领工人在公交车上谈自己差一点就泡到的姑娘,一对年轻男女谈论无政府主义,洗衣房练说唱的黑人小伙子,坐在路边等妈妈的写诗的小姑娘,酒吧里一对闹矛盾的情侣……这些角色和帕特森擦肩而过,他们彼此都是过客。这些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而这些大多数在电影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帕特森的内心世界几乎不会向外人打开,他的工作似乎要求他应该每天寡言沉默。他把想表达的东西写成一首首诗,导演把这些诗都呈现在屏幕上。或许有的观众觉得这太矫情了,认为公交车司机不可能写诗。其实在现在的中国,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里面写诗的大有人在。
这些诗(其实是后纽约派代表诗人罗恩·帕吉特写的)简单、真诚,和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帕特森把这些诗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她的妻子劝他去打印店打印出来,他一直拖着没去。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在家,那只叫马文的斗牛犬把笔记本撕得粉碎。帕特森出去排解难受落寞,偶遇了一个也喜欢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外国人,外国人给了他一个笔记本,他又开始写诗了。
除了帕特森的妻子,应该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他写诗。但这不重要,诗歌让他获得内心的自由,能够让他超越庸碌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吗。
贾木许其实和他镜头下的帕特森差不多,不管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电影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始终按自己的方式拍电影,不去迎合谁。他的电影始终能触动到人内心中脆弱的地方。当然,大多数观众可能不会选择一部这样的电影来看,大家都喜欢看唱歌、跳舞、爱情、励志的《爱乐之城》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