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据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深入客观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不同的特点、手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335-01
1.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其中还有以下几个特点: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征。
2.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2.1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大学生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同时能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2 体育锻炼能帮助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用力的运动时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从而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体育教学中各种不同手段与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3.1不同教学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的教学内容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例如:“田径能培养大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大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大学生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3.2体育锻炼的不同方法能预防和治疗大学生自尊心理的疾病
首先,从自尊的结构出发,重点抓住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信心、成就感和理想这四个成分。因为这是比例最多的一些内容。
其次,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能力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归因和控制训练,国外的研究和我们自己的研究都发现,学生内控归因与自尊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因此,训练大学生在归因过程中从外控向内控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发展水平。
最后,教师和家长的因素十分重要,因为师生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倡导教师与家长:要关心与爱护孩子;主动关心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提高;让孩子快乐;正确对待孩子的学生成绩;给孩子留面子;与孩子平等,民主相处,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3.3关于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的分析
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二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不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體育教学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种正确认识,更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
关键词:大学生 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335-01
1.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其中还有以下几个特点: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征。
2.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2.1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大学生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同时能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2 体育锻炼能帮助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用力的运动时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从而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体育教学中各种不同手段与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3.1不同教学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的教学内容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例如:“田径能培养大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大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大学生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大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3.2体育锻炼的不同方法能预防和治疗大学生自尊心理的疾病
首先,从自尊的结构出发,重点抓住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信心、成就感和理想这四个成分。因为这是比例最多的一些内容。
其次,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能力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归因和控制训练,国外的研究和我们自己的研究都发现,学生内控归因与自尊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因此,训练大学生在归因过程中从外控向内控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发展水平。
最后,教师和家长的因素十分重要,因为师生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倡导教师与家长:要关心与爱护孩子;主动关心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提高;让孩子快乐;正确对待孩子的学生成绩;给孩子留面子;与孩子平等,民主相处,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3.3关于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的分析
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二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不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體育教学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种正确认识,更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