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视学习为乐事,学习兴趣浓,学习效率高;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差。《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在关注学生认知因素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情感的关系,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教师迸发激情,学生流淌激情,师生情感洋溢的舞台。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它对造就合格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教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学生的积极的求知情感。
一、以“史”诱情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数学研究领域更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有些问题和它的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颇负盛名。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我告诉同学们:关于数的整除问题,在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计其数,三三数只剩二,五五数只剩三,七七数只剩二,问物几何?”这个问题和它的解法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倾听着老师的讲述,他们由惊奇转为自豪,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同学们通过量大、中、小不同的圆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时,教师马上满怀激情地说:“你们得出的结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科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以此“诱”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以“趣”增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南宋教育家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应用数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例如:在讲“比例尺”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李叔叔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北京到深圳的实际距离,王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暗中帮助了他们?”教师板书:“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从刚才的谈话中,同学们已感受到“比例尺”神奇作用了,有趣的设问,诱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求新知的热情。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道猜想练习,出示一个遮去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思维活跃,大胆猜想,说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学生在猜想中灵感得到了激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三、以“美”陶情
数学的抽象性,使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直接兴趣,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数学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美,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兴趣。如在一次求图形阴影面积复习课上,我想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如图)
首先,欣赏图案使学生得到解决了美的享受,我先揭示了阴影部分涂上红色的上述图案,再呈现出阴影部分是淡绿色的上述图案,这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并让学生指出它的4条对称轴。这样,学生对这个图形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热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六年级期末复习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按要求说出下列图形对称轴时,我随机在对应图形下板书1、2、3、4、5……无数,学生被排列有序的数吸引着,他们无不赞叹数学的美,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以 “爱”传情
《教师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光爱还不够,必须学会爱”。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互动,确实是一门艺术,其中也不乏许多教育机智和技巧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内含的情感,对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接受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传情、以情促知、以情共育的效果。
1、偏爱、关注差生。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注视自己喜欢的学生。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差生总埋着头,不敢正视老师,缺乏自信,老师如果不偏爱这些学生,这部分人往往被遗忘,因此,课堂上巡回辅导中,教师要多关心这些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学好。如发现学生做错题,切不可生硬的批评学生:“错了,重做!”或用红笔打上一个叉号,而是耐心的帮助学生查找错因,使差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是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讽刺他。作业批改经常为差生写上“有进步”、“有提高”、“再努力”等评语。这样既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又能使差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和勇气。
2、师爱于批评之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点滴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由于批评给予最表面和最直接的感受,似乎是未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易产生不悦、反感甚至愤怒情绪。因而教师在批评学生过程中,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片拳拳之心,真挚之情。在一次期中考试过后,面对语文、数学两门不及格的学生,我是这样教育的:“这次你语文、数学两门没有考好,真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会这样呢?我看你蛮聪明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在一部分同学之上。就是不太用功,太贪玩了。一次考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无动于衷,甚至自暴自弃,甘愿落后,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你很有上进心,例如……”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走。”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决不能忘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热情和温暖。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要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让知识、情感两条主线平行发展,让“情”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它对造就合格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教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学生的积极的求知情感。
一、以“史”诱情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数学研究领域更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有些问题和它的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颇负盛名。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我告诉同学们:关于数的整除问题,在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计其数,三三数只剩二,五五数只剩三,七七数只剩二,问物几何?”这个问题和它的解法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倾听着老师的讲述,他们由惊奇转为自豪,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同学们通过量大、中、小不同的圆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时,教师马上满怀激情地说:“你们得出的结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科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以此“诱”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以“趣”增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南宋教育家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应用数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例如:在讲“比例尺”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李叔叔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北京到深圳的实际距离,王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暗中帮助了他们?”教师板书:“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从刚才的谈话中,同学们已感受到“比例尺”神奇作用了,有趣的设问,诱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求新知的热情。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道猜想练习,出示一个遮去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思维活跃,大胆猜想,说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学生在猜想中灵感得到了激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三、以“美”陶情
数学的抽象性,使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直接兴趣,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数学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美,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兴趣。如在一次求图形阴影面积复习课上,我想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如图)
首先,欣赏图案使学生得到解决了美的享受,我先揭示了阴影部分涂上红色的上述图案,再呈现出阴影部分是淡绿色的上述图案,这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并让学生指出它的4条对称轴。这样,学生对这个图形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热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六年级期末复习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按要求说出下列图形对称轴时,我随机在对应图形下板书1、2、3、4、5……无数,学生被排列有序的数吸引着,他们无不赞叹数学的美,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以 “爱”传情
《教师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光爱还不够,必须学会爱”。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互动,确实是一门艺术,其中也不乏许多教育机智和技巧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内含的情感,对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接受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传情、以情促知、以情共育的效果。
1、偏爱、关注差生。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注视自己喜欢的学生。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差生总埋着头,不敢正视老师,缺乏自信,老师如果不偏爱这些学生,这部分人往往被遗忘,因此,课堂上巡回辅导中,教师要多关心这些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学好。如发现学生做错题,切不可生硬的批评学生:“错了,重做!”或用红笔打上一个叉号,而是耐心的帮助学生查找错因,使差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是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讽刺他。作业批改经常为差生写上“有进步”、“有提高”、“再努力”等评语。这样既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又能使差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和勇气。
2、师爱于批评之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点滴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由于批评给予最表面和最直接的感受,似乎是未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易产生不悦、反感甚至愤怒情绪。因而教师在批评学生过程中,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片拳拳之心,真挚之情。在一次期中考试过后,面对语文、数学两门不及格的学生,我是这样教育的:“这次你语文、数学两门没有考好,真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会这样呢?我看你蛮聪明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在一部分同学之上。就是不太用功,太贪玩了。一次考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无动于衷,甚至自暴自弃,甘愿落后,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你很有上进心,例如……”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走。”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决不能忘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热情和温暖。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要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让知识、情感两条主线平行发展,让“情”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