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太效应”是一种以“损不足、补有余”为原则的社会利益自发调节机制。它的特殊结构对当代社会分层有强大的催化作用。我们应当注意“马太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双重效应。取其利避其害。
[关键词]马太效应;棘轮效应;赢家通吃;超级正反馈;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6-0069-03
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他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警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语的含义,表征科技共同体中客观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现象。
“马太效应”一词虽然产生于现代,但“马太效应”所表征的现象却自古就有。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可见在古代中国,“马太效应”就已经相当普遍而且非常明显。在现代社会,“马太效应”更是无处不在。如果你打开网络搜索“马太效应”这一词条,你可以发现,无论哪个领域都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最引人注目。在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竞争中。由于消费者都愿意购买生产正规、管理严格的企业产品;银行都愿意给产品有市场,经营有信誉的企业贷款;管理、科研人才都愿意向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流动,于是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就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掌握越来越雄厚的技术实力,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越来越强。相反,那些弱小企业则不断被挤压,直至最后被优势企业淘汰、兼并,这就是企业之间的“马太效应”。在劳资之间,由于物质资源是当代社会的稀缺资源,掌握物质资源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企业的规划、管理以及分配中的主导权。于是,拥有物质资本的企业主因在利润分配中的优势地位而使他们的财富快速增殖;而只能提供过剩人力资源的劳动者则永远只能打工糊口,这是劳资之间的“马太效应”。
科技领域的“马太效应”最为强烈。科技工作者的最重要资本是奖励、成果发表和引证等社会承认,因此,默顿曾有“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之说。就科研奖励而言,为了保证奖励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科研奖励往往有名额限制,比如诺贝尔奖规定每一领域获奖者最多不能超过3个。于是,本来能力、成果相差无几的研究者就此拉开档次: 稍胜一筹的得奖者能得到比其他人多得多的科研资金,数不清的荣誉,名落孙山者则一无所有。这种被科技界称作“第四名”或“第四十一席”现象,显然是科研领域“马太效应”的典型表现。科技界合作研究成果的署名一般都采用“论功行赏”原则,贡献大者署名在先,反之则在后。但是,一是由于人的记忆具有位置效应,当人们事后回忆陌生名字或无序字母等无意义材料时,首端材料的记忆效果要明显好于后面材料;二是由于科技界的成果引用一般采用“首名引证制”,即只引证首位署名者,于是先后署名者的声望由此发生分化: 第一署名者因频繁被引证而在同行心中留下深刻影响,并且他将因此而较容易获得课题,较容易发表论文;其余合作者则因被剥夺了影响力而始终只能充当参与者。显然,这种署名者之间的分化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
体育、娱乐和传媒领域的“马太效应”最为普遍。在今天的竞技体育中,优胜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失利者只能充当陪练;在传媒、娱乐界,少数成功者可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极大多数人则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二、具有强烈催化功能的特殊结构
“马太效应”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催化剂,根源于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
分析表明,“马太效应”的作用过程包含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侧面: 从时间角度看,“马太效应”是人们的已有成就通过转化为发展资源而实现再生增殖的过程。人们的工作成就是人们实力的直接确证,因此,根据一个人的以往成就和声誉推测其未来工作,决定对他的投资,是人们的自然选择。于是,一个人如果已经获得某些成果,这些成果及声誉就会帮助其获得资金、市场和人才等发展资源,从而为他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基础。这种已有成就通过转化为发展资源而实现增殖的运行机制,很像机械结构中只进不退的棘轮装置,因此被默顿称为“棘轮效应”。从空间角度看,“马太效应”是竞争劣势者的利益或业绩向优势者集聚的过程。在各种活动中,按照人们的贡献和投入来分配利益或业绩,也即论功行赏是人们自发遵循的分配原则。但是,在可分配利益业绩有数量或名额限制的情况下,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的合作者论功行赏,就会出现大部分乃至全部业绩利益被少数绩优者独占,也即竞争劣势者的业绩利益份额被竞争优胜者侵吞的情况。深入分析表明,“马太效应”所包含的“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都是正反馈机制。反馈是指原因和结果相互影响。一个包含A、B两个要素的系统,如果A作用于B,使B发生变化,而B的变化反过来又作为原因引起A变化,我们就称A和B之间形成了反馈关联,称该系统为反馈系统。在各种反馈关联中,如果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强化该关联中的某一要素,我们称其为正反馈。反之,则称负反馈。很显然,“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都是正反馈机制。在“棘轮效应”中,人们获得的成就能转化为他的发展资源,而他拥有的发展资源反过来又支持他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成就和资源之间的正反馈关联。而在“赢家通吃”中,人们的竞争优势使其能“通吃”他人的利益业绩,而“通吃”结果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竞争优势,这是竞争优势和分配份额之间的正反馈关联。
更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马太效应”还是由“棘轮效应”与“赢家通吃”相互支持、相互强化,所构成的超级正反馈结构。如果一个系统中存在着多个正反馈关联,它们之间又通过功能的相互强化联结起来,会聚成更高一级的正反馈结构,我们就称其为超级正反馈(在有些学科中也称超循环)。这类系统也就称超级正反馈系统。在“马太效应”中,一方面,“赢家通吃”作为集聚机制,使竞争优势者通吃他人业绩,使他们拥有大大超出他们个人努力和能力,因而也大大超出其它竞争者的骄人成就;另一方面,“棘轮效应”作为增殖机制,又能将“赢家”的骄人业绩,转化为资金、课题等科研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在“马太效应”中,“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这两个正反馈机制之间也是互相支持、互相增强的正反馈关系,因此,“马太效应”是一种具有超级正反馈结构的特殊社会运行机制。
正因为“马太效应”具有超级正反馈结构,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优势者不仅能自我积累,而且能通吃失败者的业绩;劣势者不仅无所积累,而且还将被剥夺,因此,“马太效应”的运行一定会导致两极分化。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将“马太效应”称作社会分层的催化剂。
三、利弊相随的社会作用
利弊相随是万物的常理,也同样适合我们对“马太效应” 的评价。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马太效应”对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有着不可埋没的功绩。
首先,“马太效应”能极大地强化竞争,加快社会发展速度。由于“马太效应”使竞争者之间出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两极化趋势。竞争中的落后已经不仅仅是落后,而是意味着淘汰出局。这一残酷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拼命工作,以领先或超越他人。北京大学在实行岗位聘任制以后,教师通宵实验的现象大增,以至学校不得不颁布禁令来阻止这种现象。这是当代科技研究人员因竞争激烈而强化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在经济界,为了领先一步、不被淘汰,企业家往往要承受超乎寻常的精神压力,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辛劳动。不可否认,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其次,“马太效应”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保护。经济、科技和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各种资源,特别是需要资金、市场、奖励、项目等稀缺资源。因此,社会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适当,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马太效应”扶强抑弱,将社会资源投向那些经过反复淘汰留下来的最有能力、最勤奋的少数优胜者。和其它资源(利益)的投入分配机制相比,它能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为可靠的利用,使它们发挥最大效益,从而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在这一方面,我国近几十年的变化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领域实行的是公有制,稀缺的物质生产资料长期处于“全民所有、无人所有”状态,遭到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在过渡时期,掌管国有企业的主管干部仍由官僚机构行政任命,以至不少国有企业由无能者、不负责任者当道,国有资产连年亏损。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通过“马太效应”的扶强抑弱、优胜劣汰,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资金、市场等稀缺资源才真正向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优胜者流动,从而使它们得到最佳的利用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与其它事物一样,“马太效应”也有其负面作用。“马太效应”最突出的缺陷是,它将使社会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并因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因此,它的运行必然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也即两极分化。由于“马太效应”,我国企业界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大企业主与中小企业主之间已经出现了“断裂”,通过平等竞争实现重组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而通过社会流动从劳动者那一面越过壕沟进入资本这一面的希望更是变得非常渺茫。在科技界,由于“马太效应”,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出现明显的分化。两极分化意味着一方面是财富和资源在少数人身上集中,积聚;另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业绩和发展资源不断被剥夺、丧失。这就破坏了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力量平衡,削弱了弱势群体制衡强势集团的能力和手段。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受制约的权力一定是腐败的权力,强势集团一旦失去约束和钳制,一定会对弱势群体过度剥夺和压制,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第二,“马太效应”还会在一定阶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马太效应”的运行最后一定会使发展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但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报酬递减理论告诉我们,同类资源的重复投放会使这些资源的效益下降。这意味着,当“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高度集中时,就会降低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以科技奖励为例。科技奖励是科技共同体中的稀缺资源,对科技工作者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马太效应”,科技界造就了一批“得奖专业户”。例如,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35年,竟得到24个名誉学位和其它10多种奖励。对这些“得奖专业户”而言,由于得奖太多,以至奖励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推动作用。科研项目申报也是如此,“马太效应”正在造就一批课题、项目“申报专业户”,他们的课题项目之多,以至他们实际上已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进入研究。显然,科研奖励和科研项目在少数人身上的高度集中,会造成这些稀缺资源的实际浪费。
最后,“马太效应” 还将造成垄断,从而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马太效应”最后一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高度垄断。一旦垄断形成,一方面由于垄断者失去了竞争压力,受其固有观念、经营方式局限,其改革、发展的能力和速度将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垄断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千方百计打击、压制后来者,阻挠后来者的超越。因此,“马太效应”一旦造成垄断,将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由于“马太效应”对社会具有利弊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马太效应”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当代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共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各级社会管理机构在实践中必须重点关注,稳妥处理的问题。要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由于“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在一般情况下,强化“马太效应”能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但会造成一定不公平,影响社会的稳定;反之则可能有利于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但会影响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因此,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此,16大报告中针对公平和效率问题提出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和思路,对我们处理各领域的“马太效应”,以及由“马太效应”引起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要处理好不同阶段的侧重。在一个社会、一个领域的发展初期,“马太效应”能强化竞争,扶强抑弱,从而加快社会的发展速度。此时,如无视其积极作用,抱“不患寡、患不均”心态,推行平均主义,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但是,当社会或某一领域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马太效应”就会造成垄断,抑制竞争,浪费资源。此时,继续放任“马太效应”自由发展,甚至继续强化其作用,其结果则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造成社会过度不公平和不稳定,也将阻碍社会进步。因此,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掌握好对“马太效应”强化或抑制的分寸,是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的又一关键。以我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竞争,强化“马太效应”应当是我们各项政策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公认危险界线,达到0.467;在学术权威对科研资源的高度垄断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公开秘密的今天,“马太效应”的负面作用,似乎应当引起管理层的更多关注和警惕。
[责任编辑:王润秋]
[关键词]马太效应;棘轮效应;赢家通吃;超级正反馈;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6-0069-03
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他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警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语的含义,表征科技共同体中客观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现象。
“马太效应”一词虽然产生于现代,但“马太效应”所表征的现象却自古就有。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可见在古代中国,“马太效应”就已经相当普遍而且非常明显。在现代社会,“马太效应”更是无处不在。如果你打开网络搜索“马太效应”这一词条,你可以发现,无论哪个领域都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最引人注目。在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竞争中。由于消费者都愿意购买生产正规、管理严格的企业产品;银行都愿意给产品有市场,经营有信誉的企业贷款;管理、科研人才都愿意向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流动,于是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就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掌握越来越雄厚的技术实力,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越来越强。相反,那些弱小企业则不断被挤压,直至最后被优势企业淘汰、兼并,这就是企业之间的“马太效应”。在劳资之间,由于物质资源是当代社会的稀缺资源,掌握物质资源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企业的规划、管理以及分配中的主导权。于是,拥有物质资本的企业主因在利润分配中的优势地位而使他们的财富快速增殖;而只能提供过剩人力资源的劳动者则永远只能打工糊口,这是劳资之间的“马太效应”。
科技领域的“马太效应”最为强烈。科技工作者的最重要资本是奖励、成果发表和引证等社会承认,因此,默顿曾有“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之说。就科研奖励而言,为了保证奖励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科研奖励往往有名额限制,比如诺贝尔奖规定每一领域获奖者最多不能超过3个。于是,本来能力、成果相差无几的研究者就此拉开档次: 稍胜一筹的得奖者能得到比其他人多得多的科研资金,数不清的荣誉,名落孙山者则一无所有。这种被科技界称作“第四名”或“第四十一席”现象,显然是科研领域“马太效应”的典型表现。科技界合作研究成果的署名一般都采用“论功行赏”原则,贡献大者署名在先,反之则在后。但是,一是由于人的记忆具有位置效应,当人们事后回忆陌生名字或无序字母等无意义材料时,首端材料的记忆效果要明显好于后面材料;二是由于科技界的成果引用一般采用“首名引证制”,即只引证首位署名者,于是先后署名者的声望由此发生分化: 第一署名者因频繁被引证而在同行心中留下深刻影响,并且他将因此而较容易获得课题,较容易发表论文;其余合作者则因被剥夺了影响力而始终只能充当参与者。显然,这种署名者之间的分化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
体育、娱乐和传媒领域的“马太效应”最为普遍。在今天的竞技体育中,优胜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失利者只能充当陪练;在传媒、娱乐界,少数成功者可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极大多数人则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二、具有强烈催化功能的特殊结构
“马太效应”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催化剂,根源于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
分析表明,“马太效应”的作用过程包含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侧面: 从时间角度看,“马太效应”是人们的已有成就通过转化为发展资源而实现再生增殖的过程。人们的工作成就是人们实力的直接确证,因此,根据一个人的以往成就和声誉推测其未来工作,决定对他的投资,是人们的自然选择。于是,一个人如果已经获得某些成果,这些成果及声誉就会帮助其获得资金、市场和人才等发展资源,从而为他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基础。这种已有成就通过转化为发展资源而实现增殖的运行机制,很像机械结构中只进不退的棘轮装置,因此被默顿称为“棘轮效应”。从空间角度看,“马太效应”是竞争劣势者的利益或业绩向优势者集聚的过程。在各种活动中,按照人们的贡献和投入来分配利益或业绩,也即论功行赏是人们自发遵循的分配原则。但是,在可分配利益业绩有数量或名额限制的情况下,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的合作者论功行赏,就会出现大部分乃至全部业绩利益被少数绩优者独占,也即竞争劣势者的业绩利益份额被竞争优胜者侵吞的情况。深入分析表明,“马太效应”所包含的“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都是正反馈机制。反馈是指原因和结果相互影响。一个包含A、B两个要素的系统,如果A作用于B,使B发生变化,而B的变化反过来又作为原因引起A变化,我们就称A和B之间形成了反馈关联,称该系统为反馈系统。在各种反馈关联中,如果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强化该关联中的某一要素,我们称其为正反馈。反之,则称负反馈。很显然,“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都是正反馈机制。在“棘轮效应”中,人们获得的成就能转化为他的发展资源,而他拥有的发展资源反过来又支持他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成就和资源之间的正反馈关联。而在“赢家通吃”中,人们的竞争优势使其能“通吃”他人的利益业绩,而“通吃”结果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竞争优势,这是竞争优势和分配份额之间的正反馈关联。
更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马太效应”还是由“棘轮效应”与“赢家通吃”相互支持、相互强化,所构成的超级正反馈结构。如果一个系统中存在着多个正反馈关联,它们之间又通过功能的相互强化联结起来,会聚成更高一级的正反馈结构,我们就称其为超级正反馈(在有些学科中也称超循环)。这类系统也就称超级正反馈系统。在“马太效应”中,一方面,“赢家通吃”作为集聚机制,使竞争优势者通吃他人业绩,使他们拥有大大超出他们个人努力和能力,因而也大大超出其它竞争者的骄人成就;另一方面,“棘轮效应”作为增殖机制,又能将“赢家”的骄人业绩,转化为资金、课题等科研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在“马太效应”中,“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这两个正反馈机制之间也是互相支持、互相增强的正反馈关系,因此,“马太效应”是一种具有超级正反馈结构的特殊社会运行机制。
正因为“马太效应”具有超级正反馈结构,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优势者不仅能自我积累,而且能通吃失败者的业绩;劣势者不仅无所积累,而且还将被剥夺,因此,“马太效应”的运行一定会导致两极分化。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将“马太效应”称作社会分层的催化剂。
三、利弊相随的社会作用
利弊相随是万物的常理,也同样适合我们对“马太效应” 的评价。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马太效应”对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有着不可埋没的功绩。
首先,“马太效应”能极大地强化竞争,加快社会发展速度。由于“马太效应”使竞争者之间出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两极化趋势。竞争中的落后已经不仅仅是落后,而是意味着淘汰出局。这一残酷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拼命工作,以领先或超越他人。北京大学在实行岗位聘任制以后,教师通宵实验的现象大增,以至学校不得不颁布禁令来阻止这种现象。这是当代科技研究人员因竞争激烈而强化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在经济界,为了领先一步、不被淘汰,企业家往往要承受超乎寻常的精神压力,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辛劳动。不可否认,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其次,“马太效应”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保护。经济、科技和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各种资源,特别是需要资金、市场、奖励、项目等稀缺资源。因此,社会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适当,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马太效应”扶强抑弱,将社会资源投向那些经过反复淘汰留下来的最有能力、最勤奋的少数优胜者。和其它资源(利益)的投入分配机制相比,它能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为可靠的利用,使它们发挥最大效益,从而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在这一方面,我国近几十年的变化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领域实行的是公有制,稀缺的物质生产资料长期处于“全民所有、无人所有”状态,遭到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在过渡时期,掌管国有企业的主管干部仍由官僚机构行政任命,以至不少国有企业由无能者、不负责任者当道,国有资产连年亏损。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通过“马太效应”的扶强抑弱、优胜劣汰,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资金、市场等稀缺资源才真正向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优胜者流动,从而使它们得到最佳的利用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与其它事物一样,“马太效应”也有其负面作用。“马太效应”最突出的缺陷是,它将使社会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并因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因此,它的运行必然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也即两极分化。由于“马太效应”,我国企业界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大企业主与中小企业主之间已经出现了“断裂”,通过平等竞争实现重组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而通过社会流动从劳动者那一面越过壕沟进入资本这一面的希望更是变得非常渺茫。在科技界,由于“马太效应”,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出现明显的分化。两极分化意味着一方面是财富和资源在少数人身上集中,积聚;另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业绩和发展资源不断被剥夺、丧失。这就破坏了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力量平衡,削弱了弱势群体制衡强势集团的能力和手段。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受制约的权力一定是腐败的权力,强势集团一旦失去约束和钳制,一定会对弱势群体过度剥夺和压制,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第二,“马太效应”还会在一定阶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马太效应”的运行最后一定会使发展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但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报酬递减理论告诉我们,同类资源的重复投放会使这些资源的效益下降。这意味着,当“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高度集中时,就会降低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以科技奖励为例。科技奖励是科技共同体中的稀缺资源,对科技工作者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马太效应”,科技界造就了一批“得奖专业户”。例如,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35年,竟得到24个名誉学位和其它10多种奖励。对这些“得奖专业户”而言,由于得奖太多,以至奖励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推动作用。科研项目申报也是如此,“马太效应”正在造就一批课题、项目“申报专业户”,他们的课题项目之多,以至他们实际上已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进入研究。显然,科研奖励和科研项目在少数人身上的高度集中,会造成这些稀缺资源的实际浪费。
最后,“马太效应” 还将造成垄断,从而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马太效应”最后一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高度垄断。一旦垄断形成,一方面由于垄断者失去了竞争压力,受其固有观念、经营方式局限,其改革、发展的能力和速度将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垄断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千方百计打击、压制后来者,阻挠后来者的超越。因此,“马太效应”一旦造成垄断,将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由于“马太效应”对社会具有利弊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马太效应”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当代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共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各级社会管理机构在实践中必须重点关注,稳妥处理的问题。要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由于“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在一般情况下,强化“马太效应”能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但会造成一定不公平,影响社会的稳定;反之则可能有利于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但会影响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因此,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此,16大报告中针对公平和效率问题提出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和思路,对我们处理各领域的“马太效应”,以及由“马太效应”引起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要处理好不同阶段的侧重。在一个社会、一个领域的发展初期,“马太效应”能强化竞争,扶强抑弱,从而加快社会的发展速度。此时,如无视其积极作用,抱“不患寡、患不均”心态,推行平均主义,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但是,当社会或某一领域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马太效应”就会造成垄断,抑制竞争,浪费资源。此时,继续放任“马太效应”自由发展,甚至继续强化其作用,其结果则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造成社会过度不公平和不稳定,也将阻碍社会进步。因此,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掌握好对“马太效应”强化或抑制的分寸,是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的又一关键。以我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竞争,强化“马太效应”应当是我们各项政策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公认危险界线,达到0.467;在学术权威对科研资源的高度垄断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公开秘密的今天,“马太效应”的负面作用,似乎应当引起管理层的更多关注和警惕。
[责任编辑:王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