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区域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而活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发展能力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园在开展区域教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区域材料的投放,积极探讨在区域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努力寻求对策,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问题上存在有如下几方面。
一、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明确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活动的场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应依据近期的教学目标及孩子的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我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情况来看,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两个月,另一方面,材料的投放缺乏教育功能。如小班“娃娃家”中,教师一学期为孩子投放的材料就是娃娃、幾套娃娃衣服,自制的一些家具、电器等。刚入区时,孩子们还能玩一会,玩了一次、二次后他们就失去兴趣了。显然,这些可变性、可操作性不强的材料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游戏材料难以维持长久的兴趣。
原因分析及对策: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通过操作材料,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的提升。但老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往往容易出现下如现象:一是“欣赏”型材料投放现象,即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只能观赏,不能让幼儿去实际操作,这使材料失去了教育目的。二是成人化材料投放现象,即老师在投放材料时以自我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材料,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及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来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其次,加强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让教师清晰地知道幼儿在各年龄段,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更好的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以便制作出更受幼儿喜爱的区域材料。
二、投放材料时,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期是“自我”萌芽的初期,是个性的形成期。在幼儿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把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忽略幼儿的学习规律,其效果一定不理想。如在中班益智区“串项链”的操作材料中,教师给全体幼儿只提供“A—B—C”这种单一的排序操作卡,结果,能力强的幼儿不太费事就完成了,他们会因缺乏挑战而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及探索能力的提高。
原因分析及对策: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老师对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缺乏思考,出现一刀切现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能够预先做思考,将所有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三、投放材料时,不注重以幼儿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兴趣愈浓,探索、操作活动就越持久。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投放材料时往往只单纯就目标内容,进行单一的操作练习活动。如我园中班创设的数学区“给小动物喂饼干”的区域游戏,教师为孩子们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瓶和各种形状的饼干。游戏中,幼儿只需将图形饼干喂到相应图形动物的嘴里。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围绕目标“巩固对几个几何图形的认识”进行练习。几次活动后,幼儿因不满足重复简单的操作、练习活动,而渐渐失去了兴趣。我认为:教师这种单纯的操作、练习活动忽略了幼儿时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幼儿接受培养的年龄特点。
原因分析及对策: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中,往往希望孩子“听话”,易于管理,因此,投放的材料单一,且难以引起孩子们的操作兴趣。我认为在区域活动中要赋予幼儿极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方法和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运用材料探索发现,使自己的本体需要获得满足。如玩汽车游戏,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车灯、车轮、大小、颜色、质地都有三种选择,幼儿虽然不能迅速圆满地完成任务,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研究、协商的机会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逐渐增强。另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检查者”身份转变为“观察者”身份,从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有了纠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参与活动本身,转移到观察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上,以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在问题难以解决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教师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并注意适度。指导时留有余地,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教师只有通过观察、积累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制作出让孩子更感兴趣,甚至是有百玩不厌的区域材料。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有心人,科学地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与幼儿的充分互动,让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区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明确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活动的场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应依据近期的教学目标及孩子的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我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情况来看,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两个月,另一方面,材料的投放缺乏教育功能。如小班“娃娃家”中,教师一学期为孩子投放的材料就是娃娃、幾套娃娃衣服,自制的一些家具、电器等。刚入区时,孩子们还能玩一会,玩了一次、二次后他们就失去兴趣了。显然,这些可变性、可操作性不强的材料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游戏材料难以维持长久的兴趣。
原因分析及对策: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通过操作材料,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的提升。但老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往往容易出现下如现象:一是“欣赏”型材料投放现象,即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只能观赏,不能让幼儿去实际操作,这使材料失去了教育目的。二是成人化材料投放现象,即老师在投放材料时以自我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材料,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及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来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其次,加强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让教师清晰地知道幼儿在各年龄段,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更好的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以便制作出更受幼儿喜爱的区域材料。
二、投放材料时,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期是“自我”萌芽的初期,是个性的形成期。在幼儿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把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忽略幼儿的学习规律,其效果一定不理想。如在中班益智区“串项链”的操作材料中,教师给全体幼儿只提供“A—B—C”这种单一的排序操作卡,结果,能力强的幼儿不太费事就完成了,他们会因缺乏挑战而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及探索能力的提高。
原因分析及对策: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老师对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缺乏思考,出现一刀切现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能够预先做思考,将所有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三、投放材料时,不注重以幼儿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兴趣愈浓,探索、操作活动就越持久。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投放材料时往往只单纯就目标内容,进行单一的操作练习活动。如我园中班创设的数学区“给小动物喂饼干”的区域游戏,教师为孩子们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瓶和各种形状的饼干。游戏中,幼儿只需将图形饼干喂到相应图形动物的嘴里。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围绕目标“巩固对几个几何图形的认识”进行练习。几次活动后,幼儿因不满足重复简单的操作、练习活动,而渐渐失去了兴趣。我认为:教师这种单纯的操作、练习活动忽略了幼儿时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幼儿接受培养的年龄特点。
原因分析及对策: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中,往往希望孩子“听话”,易于管理,因此,投放的材料单一,且难以引起孩子们的操作兴趣。我认为在区域活动中要赋予幼儿极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方法和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运用材料探索发现,使自己的本体需要获得满足。如玩汽车游戏,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车灯、车轮、大小、颜色、质地都有三种选择,幼儿虽然不能迅速圆满地完成任务,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研究、协商的机会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逐渐增强。另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检查者”身份转变为“观察者”身份,从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有了纠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参与活动本身,转移到观察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上,以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在问题难以解决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教师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并注意适度。指导时留有余地,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教师只有通过观察、积累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制作出让孩子更感兴趣,甚至是有百玩不厌的区域材料。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有心人,科学地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与幼儿的充分互动,让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区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