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dou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献计量;研究热点;趋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一重要思想,近年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文献计量分析已成为研究知识领域动态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借助VOSviewer和智分析软件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热点探究
  (一)分析工具
  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的选择上,本文根据软件特性、应用领域、绘制知识图谱功能的不同,选取了VOSviewer和智分析软件。VOSviewer适用于分析科学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概况和学科发展趋势等,可对文献的标题、关键词、词频、共现、引文信息等进行分析,构造和绘制各个领域的知识图谱,智分析自然语言文本挖掘软件具有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及绘制知识图谱等功能。
  (二)数据采集
  为了增加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期刊影响因子高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核心期刊一Y’或者‘CSSCI期刊一Y’,且‘主题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者‘题名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者‘v subject一中英文扩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者‘title一中英文扩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模糊匹配)”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出351篇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20年9月10日)。剔除无用文献后,筛选出341篇符合条件的文献。将341篇文献以EndNote格式导出,建立数据库。在EndNote软件中将数据库转化为VOSviewer可识别的RIS格式,并把341篇文献的题名、作者、单位、发表时问、摘要、关键词以智分析所需要的Excel格式导出。
  (三)研究热点分析
  在VOSviewer中导人数据库,选择“关键词共现分析”(Co—occurence),将阈值(Minimum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a keyword)定为“3”,在714个关键词中,70个符合阈值。剔除了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词同义的关键词后,仍有66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绘制出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词共现图(如图1)。其中,颜色的异同、节点的远近表示词与词之间的相关性,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频次的大小。
  由图1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看出,目前国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主题集中、内容多样的特点。中间只有一个大圆圈表明研究主题集中;而“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与其他词共现的频率很高,表明学者们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注度较高;小圆圈分布比较分散则表明学者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注重从某些方面切人。从总体上归纳这些关键词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点主要包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理论渊源、内涵、逻辑、价值、路径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对具体思想内容的深入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趋势是要进一步细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具体内容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主题可以分为六大类。在智分析软件中导入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341篇文献,运用智分析软件中的关键词提取功能对背景(条件)、渊源(来源)、内涵(内容)、逻辑、价值(意义)、路径六大研究热点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并以此对应文献数量,绘制出关键词——文献数量柱状图(如图2)。由图2可发现,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方面的研究,相关文献数量最多,有238篇文章,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在此主题研究中最热且相对成熟;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方面的研究有216篇,位居第二,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的研究有108篇,位居第三;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实践路径和渊源方面的研究则依次排在第四、第五和第六位。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热点综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背景、逻辑、实践路径、渊源六大研究热点,从各个角度比较完整地解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文按照文献数量的多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分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目前,学者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方面的研究数量最多,位居第一,研究相对成熟。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赵志强着重剖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新时期守正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吸收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拓展和創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陈建明从实践意义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为推动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重要保证。邵鹏在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时选取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在于其积淀与融合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实践意义在于回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和理念,促进了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盛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情怀、催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进行了探析。金瑶梅也从对国内理论创新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习近平重新设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打造具有生态向度的“两个共同体”,构建绿色社会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社会整体创新模式。周光迅、杨梦芸着重探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生态环境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科学思路,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树立了中国榜样。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目前,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文献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研究数量位居第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徐水华、陈璇从生态法治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观五个方面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秦书生、吕锦芳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七个方面构成,分别为总体思路、目标方向、思想观念、关键问题、制度保障、抓住重点、国际合作。常纪文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论、范畴观、发展观、领导观、系统观、方法论、矛盾观、治理论、历史观、法治观十个角度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段蕾、康沛竹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角度、“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最终目的角度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人类文明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背景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目前,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文献中,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研究数量位居第三,主要是从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这两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进行阐述。李宏伟提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任重道远,以及人民对良好环境的迫切需要的国内背景,需要新的生态文明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刘希刚、孙芬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经验总结和跨越紧要关口的现实诉求,也是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凝聚世界人民力量共建美丽世界的需求。秦书生、杨硕认为环境恶化、气候变化、资源危机,以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黑晓卉、宋振航探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国际环境下的战略选择、解决国内生态实践困境的现实需求、应对我们党执政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实践考验,以及传承勤俭节约和坚韧朴素的家风中形成的。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有其严密的逻辑。陈艳重点探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文化逻辑是超越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历史逻辑是承接和开拓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实践逻辑是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人成长历程,社会逻辑是深刻总结以往的生态治理经验。林宏彬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进路,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个人层面的民生观到社会层面的绿色发展观,再到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强国观,再到国际层面的生态合作观的逻辑进路。王雨辰、汪希贤研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本体论、生态方法论、生态价值论、生态治理观是其逻辑演进过程。周杨研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框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由一条主线(即“发展”)、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这两对矛盾的和解”)、三大内容(即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四对关系(即思想性与行动性的有机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五)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指导实践是思想的最终日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目的。国内学者对如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钱春萍、代山庆认为应通过树立理念、建构长效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好顶层设计等方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实践中。黑晓卉、宋振航探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提出在经济建设层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层面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社会建设层面要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文化建设层面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陈俊研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路径,提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从培育生态文化、科学划分生态责任、积极完善生态体制机制等三个方面贯彻执行等。
  (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数学者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这三个方面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穆艳杰、魏恒通过细致探究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观、人类文明兴衰论、全面生产理论、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蕴藏的生态思想。陈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毛泽东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起来;继承了邓小平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的思想,提出要用最严格法律制度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延续了江泽民加强国际化合作的思想,提出要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升华了胡锦涛的战略思想,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郇庆治详细论述了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并运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观点,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生态文明经济观,“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文明社会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热点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学科研究较少;学者单独进行研究的较多,学者合作开展研究的较少;从整体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较多,深入研究具体思想内容较少;从理论层面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较多,从实践层面研究的较少;用定性方法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的较少。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未来可沿强化多学科研究、加强学术合作、研究内容细致化、加强与地方实践结合等方向继续深入,并尝试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
  (一)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单从经济、政治、环境等学科开展研究容易导致研究视角狭窄,无法全面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难以挖掘其蕴含的更多价值。未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应拓展研究视角,加强从哲学、技术、文化、党建等相关学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如从哲学角度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哲学原理,运用生态技术手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技术思想落實等。
  (二)深化学者交流合作
  学者合作能集各学者之长,发挥1+1>2的作用,因此学者合作非常重要。目前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多,但频次较少,多为一次合作,长久合作的少;同学科合作的多,跨学科合作的较少。未来学者之间可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注重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从不同学科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细化研究主题
  目前,学者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背景、逻辑、路径、理论渊源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从整体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研究,但对具体思想内容的深入研究较少。未来需要细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具体内容的深入研究。
  (四)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地方具体实践结合的研究
  目前,学者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地方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面的研究很少。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因此,未来需要注重实践研究,在充分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摸清和掌握地方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结合,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五)重视大数据分析方法
  随着云计算、智能化工具的产生,大数据分析方法在学术思想和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重视。通过高效的算法、模式,采取检验、聚类、分类、时间序列等方法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继而进行可视化表达,生成图表,使数据能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挖掘学术文献中研究对象的量化关系,为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及创新提供新思路。目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方法多为文献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未来可以更多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如对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文章、报告、谈话、讲话、贺信、指示、批示等论述文本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文本数据进行数据化研读,按时间对抽取的关键词进行数据运算,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为定性研究提供量的依据。
其他文献
自1896年业勤纱厂创办以来,迄今120年间锡商迸发巨大的创业活力。回顾这一历程,人们不难发现,锡商先驱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工艺和诚信经营,执着于品牌之功,令锡商成为近代中国最为活跃的地域性企业家群体,并开启了民族工商业勃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黄金时代,一代又一代锡商在创造工商文明。  荣氏创立中国第一号注册商标  1901年3月,取名为“保兴”(后改为“茂兴
期刊
孟国祥教授的力作《江苏文化的劫难:1937—1945》,展现了全面抗战期间江苏文化从辉煌到苦难的沉重历史画卷。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力于全面抗战期间文化损失的研究,并通过深入研究、认真调查、充分认证,在搜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大量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以详实的数据、系统的整理、客观的分析,告诉世人江苏近代史上那被强加的悲惨一页,为充分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犯下的滔
期刊
[摘要]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在数位典藏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论文分析总结了我国台湾地区数位典藏发展历程,研究数位典藏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为大陆地区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台湾数位典藏数字档案馆创意加值  [分类号]G275  Research on Taiwan Digital Archives  ——Developm
期刊
[摘要]档案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概念和管理体制,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对知识的采集、识别、获取、开发、整合、存储和使用。关于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名人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论文主要从名人档案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的揭示与获取、知识库的建设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知识挖掘知识共享  [分类号]G270.9  Analysis on the Knowledge Manag
期刊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年来一直“困守”在明城墙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主城区人口拥挤、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城市通病”越来越成为制约南京加速发展的“瓶颈”。2002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河西新城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河西新城已具有城市新中心的雏形和框架。目前,河西新城已经成为南京发展潜力巨大、人居环境优美、功能品质一流的城市中心区。  在
期刊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  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
期刊
邓小平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欣欣向荣。从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期刊
1月23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就苏州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建议作出批示,指出“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五点建议很有价值,应以此为抓手,推进苏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市档案局依托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契机和经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梳理苏州的世界遗产。苏州拥有27处世界遗产点,是中国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二是宣传苏州的世界遗产。通过多渠道、多途
期刊
[关键词]邓小平;遵义会议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解决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遵义会议;第二次是社会主义时期结束“十年内乱”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次重要会议。他在遵义会议上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刊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罗平汉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 9年第4期撰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距离“文化大革命”结束仅两年多时间,这么短时间内改革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