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初级中学,许多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掌握好物理的思维规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同时要了解和想办法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升华兴趣,引发探究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兴趣并不难,但许多学生尤其是一些薄弱学校的学生,只停留在直接兴趣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认识物理现象的兴趣,转向诱导学生探究物理的内部规律,使兴趣得以升华。
  比如在力学中惯性的教学,在说明了惯性的定义后,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讨论,加以解释。教师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学会用间炼、准确、逻辑关系清楚的语言来解释现象。
  在热学中讲“液体的汽化”时,在说明蒸发是从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后,要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各种因素,如可讨论晒衣服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湿衣服如何才能干得快。对于沸腾,除了要认识它和蒸发现象的区别以外,还要注意讲清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里用得很广泛的高压锅能够很快煮熟饭的道理。
  在“电功率”的教学中,要先建立电功率的概念,然后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再介绍电功率的单位。讲述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时,出思考题“把标有‘220V、100W’和‘220V、25W’的两只灯泡,并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哪个较亮?把它们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哪个较亮?”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不忙于解答,通过实验,揭示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电功率知识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不等于它的额定电压,它的实际功率就不等于它的额定功率。
  二、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影响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头脑中已形成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不少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妨碍了正确概念的接受和建立。在学习了物理之后,部分学生由于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认识的片面性,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对待问题。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也妨碍了问题的正确解决。在教学中要克服这种先入为主,错误经验的影响,除了加强实验验证以外,要强调全面掌握概念、规律,要加强推理方法的训练。
  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经验上的错觉,认为物体需要外力才能保持运动状态,对于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感到不可理解。教师一定要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指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就走得越远,它的运动就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就是这样得出来的,这是一种推理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凭直觉获得的概念不一定是可靠的。学生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推理有所了解后,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勉强接受这一结论,但是碰到具体的问题时又回到原来的思维轨道上。所以要多举一些实例,归纳运动状态改变的各种情况,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浮力这一章,逻辑推理的应用是比较多的,应该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教师对每个范例,每一步都要讲清楚,使学生了解到清晰的推理过程。
  要纠正学生不顾具体题目要求生搬硬套的错误解题倾向。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漂浮在水池里的一个木盆,里面有一块石头,如果把石头从木盆中取出放到水池里,则(A)池内的水面高度下降。(B)池内的水面高度上升。(C)池内的水面高度不变。(D)木盆受到水的浮力增大。
  经过对考生试卷的抽样统计发现,选择(A)的只有20%,选(B)的占了76%,其余4%选了(C)、(D)。究其原因,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推理分析方法,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石头放在水池里,排开了水,使水池的水面升高。而本题的关键是石头前后的受力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特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教师便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多年来,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许多教师仍然是把学生置于题海中挣扎,千篇一律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思路不开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完成单元或章、节的教学之后,教师要根据知识的联系和整体性,选编典型题目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分析,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考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如果木盆中原来放的是水或木块,把水或木块取出放到水池里,则情况又如何呢?又如九年级《测量物质的比热》实验,需要综合前面学过的热传递、热量、比热等热学知识,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量热器的构造特点、实验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实验操作过程中各种注意事项以致误差的讨论等等,可以提出很多“为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从而把前面所学知识串成一个整体。
  《电功率》这一章,涉及的知识比较多,除了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以外,甚至还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这一章又和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在教学中可以选编一些综合性的、一题多解的练习,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寻找解题捷径、倡导质疑、探索创新、剖析知识纵横结构上,培养学生创造性,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运用数学作为思维工具的能力
  对于物理来说,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语言工具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工具。在初中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简明、准确地建立和表达物理概念,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数学知识推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物理公式从数量上反映了各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学生全面认识物理概念,特别要突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公式的应用范围等,要使同学们明白物理公式是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过程在数学上的抽象。
  在初中解题时,要求学生把题中的物理过程经过提炼,写出已知、求,有公式变形时,要逐步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改变学生在小学中养成的算术解法习惯。比如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一定要使学生弄清楚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在具体应用解题时,要根据概念的物理意义以及所给的条件,弄清哪些物理量是不变的,同时可从数学推理中知道哪些量的变化如何引起其它物理量的变化。对不同的物理过程,公式中的字母注意要用脚标加以区别。
  在初中物理中,不少物理规律反映出正比和反比的关系,解题时,如能熟练掌握这些规律,运用比和比例的数学方法去处理这类问题,可以把过程简化。近年来我们在各类考试阅卷中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较差的,这可能与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教师不太强调数学工具的应用有关。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突出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如对于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R=U/I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要明确电阻并不是由U、I决定的,这正如不能依据密度的式=m/v,就认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物体的体积成反比”一样。脱离了物理内容而作纯粹的数学“游戏”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只有我们老师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而,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老师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这说明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本身就思
期刊
听过这样一堂代数合并同类项的课。小猫和妈妈去市场买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小猴和小兔。小猴问他:“小猫,你们买了什么菜啊?”小猫不假思索的地说:“买了三只鱼鸡!”小猴和小兔哈哈大笑。小猫赶紧改口说:“不,不,是三只鸡鱼!”小猴和小兔笑得在地上打滚。小猫见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这时学生马上回答鸡和鱼是不一样的东西,不能合在一起说。于是,老师马上进行小结:俗语说
期刊
在谈到今天中学的教学改革时,大多数教师都期望实现“学生主动学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等目标。从理论上讲,这已经不是问题。但有个前提,就是在“课堂变学堂”这个目标实现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一步,“课堂变学堂”就是一句空话。笔者就如何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  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学
期刊
“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感受美、识认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育美”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肩负起建设未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和建设人类美好生活的任务,成为创造美好未来的一代新人。“美育”与“育美”相辅相成,“美育”是让学生懂得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而“育美”就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美术不仅教人感受,体验美,其主要功能应是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社会,这也是美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美育”即“
期刊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评价方式。笔者在开展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试验时,在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课堂活动评比、做值日报告、听读训练、学习反思、学习档案、月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与研究。  一、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教师了解学生的桥梁  教师在接触新的初一学生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基础,采用学习兴趣调查表和试卷分析表,就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对新一
期刊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
期刊
新的理念要求把语文教学同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回顾教学工作之路,我认为“活”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
期刊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坚实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1 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环境。由于
期刊
古往今来,政治作为一门学问,政治家们纵横捭阖,极尽个人谈吐,瞬间就能决定一个国家之生死,瞬间就能谋定一项国家大事。政治,在所有人心目中应该是一门受欢迎的学科,学生们应该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我们看到的政治课堂却缺失了纵横捭阖的大家风范,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一潭死水。在此谈谈思想品德课中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许多老师缺乏创新意识,他们观念陈旧,有些不敢想象地还停留在八十年
期刊
语文,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神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对此,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恰当地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