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