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大纲,“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应运而生。在高中阶段,我们组织“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课程层次之上,注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没有固定的阅读教材,没有固定的研究课题,鼓励讨论切磋,鼓励创造“一家之言”。
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文章结构知识,淡化阅读信息筛选和处理,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
当前,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力的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倘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定能使课外阅读无序、低效的局面大为改观。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应努力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会,学会对大量阅读材料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阅读大致经历定题——筛选——研究——总结这一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经典与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选择书目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又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天,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搅乱了人们的阅读心境,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阅读“跟着感觉走”,有人甚至声称“不读名著”。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明珠却远离名著的青少年更是可悲的,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因此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印发赏析材料,播放有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推崇经典,并不意谓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居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零下一度》再到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尚杂志无不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对《文化苦旅》、《活着》这样的上乘之作自不必说,对《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此类作品也不能一味棒喝,可以让学生通过“我看韩寒现象”、“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其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
2选题定向与自主并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选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选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也是研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一环,选题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承袭学习,不因循课本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的课题,注意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由易到难,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已有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积累,特别是课内课文知识的积累,研究性阅读应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比如,高中学了鲁迅的好几篇小说,有的学生就选了“鲁迅小说研究”这样的课题,课内外结合,较容易把握。进行研究性阅读,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取教师定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初始阶段,可由教师定题,并向学生说明产生这一课题的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如研读文学作品,应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老确定。教师定题不可定得太窄,应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发挥个性的余地。如对于“古典四大名著人物谈”这一课题,学生评“把忧郁扎成鲜花的林黛玉”,谈“一位被罢免的大将——张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无所不评,兴趣盎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所在。
因此,当学生适应研究性阅读之后应让学生支柱拟定研究方向。学生拟定的研究课题往往会高低不一,如研究《红楼梦》,学生会拟定以下一些题目,如“《红楼梦》选美”、“《红楼梦》中的腐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价值评判,去粗取精。这一“先放后收”的指导过程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价值关。当学生具备精选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性阅读进行到这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选择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再人云亦云。
3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阅读质量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不要太过计较学习的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不要太过于强调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侧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单一教师的评价为标准。评价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设计方案、演讲、辩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研究性阅读中获得收益。比如,可举行辩论会,让口才好的学生阐述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便能起到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研究能力,激励后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阅读指导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我认为,在高中学生中组织研究性阅读活动,打破固定教材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重新设想阅读教学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好方法。研究性阅读也增强了高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课程层次之上,注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没有固定的阅读教材,没有固定的研究课题,鼓励讨论切磋,鼓励创造“一家之言”。
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文章结构知识,淡化阅读信息筛选和处理,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
当前,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力的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倘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定能使课外阅读无序、低效的局面大为改观。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应努力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会,学会对大量阅读材料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阅读大致经历定题——筛选——研究——总结这一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经典与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选择书目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又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天,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搅乱了人们的阅读心境,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阅读“跟着感觉走”,有人甚至声称“不读名著”。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明珠却远离名著的青少年更是可悲的,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因此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印发赏析材料,播放有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推崇经典,并不意谓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居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零下一度》再到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尚杂志无不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对《文化苦旅》、《活着》这样的上乘之作自不必说,对《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此类作品也不能一味棒喝,可以让学生通过“我看韩寒现象”、“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其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
2选题定向与自主并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选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选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也是研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一环,选题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承袭学习,不因循课本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的课题,注意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由易到难,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已有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积累,特别是课内课文知识的积累,研究性阅读应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比如,高中学了鲁迅的好几篇小说,有的学生就选了“鲁迅小说研究”这样的课题,课内外结合,较容易把握。进行研究性阅读,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取教师定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初始阶段,可由教师定题,并向学生说明产生这一课题的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如研读文学作品,应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老确定。教师定题不可定得太窄,应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发挥个性的余地。如对于“古典四大名著人物谈”这一课题,学生评“把忧郁扎成鲜花的林黛玉”,谈“一位被罢免的大将——张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无所不评,兴趣盎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所在。
因此,当学生适应研究性阅读之后应让学生支柱拟定研究方向。学生拟定的研究课题往往会高低不一,如研究《红楼梦》,学生会拟定以下一些题目,如“《红楼梦》选美”、“《红楼梦》中的腐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价值评判,去粗取精。这一“先放后收”的指导过程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价值关。当学生具备精选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性阅读进行到这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选择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再人云亦云。
3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阅读质量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不要太过计较学习的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不要太过于强调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侧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单一教师的评价为标准。评价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设计方案、演讲、辩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研究性阅读中获得收益。比如,可举行辩论会,让口才好的学生阐述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便能起到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研究能力,激励后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阅读指导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我认为,在高中学生中组织研究性阅读活动,打破固定教材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重新设想阅读教学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好方法。研究性阅读也增强了高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