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启发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教育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guang9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实施启发性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启发性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学好历史知识,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准备。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总是试图以教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是怎么想的,学生就该这样想。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教师费尽心思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总是机械地“储存”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应用。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营造融洽民主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启发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启发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启发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学好历史,这为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教育事业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今天,我们国家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回答只能是一句话,即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有众多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才能适应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能仅仅考虑学生学多少知识,更不是知识学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学生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教学还应具有启发性,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束缚学生的思想,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1注重思想品格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而历史教学正是向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注重了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特别引起注意。不过,在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已经渗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如通过讲述孙中山一生重要的革命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为振兴中华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又如,通过对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们团结合作、苦干实干、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敬业精神等等。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早在20年代初期,我国近代大史家梁启超,在谈及“史之改造”时就指出:“在今日惟个性圆满发达之民,自进而为种族上、地域上、职业上之团结互助,夫然后可以生存于世界而求有所贡献。而历史其物,即以养成人类此种性习为职志。”他这里说的习性,也就包括在今天所说的心理素质之中。梁启超说的很明显,写史的目的之一,是让国民养成好的习性,也就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阅读能力,记笔记能力,识图、填图能力等,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为此,要重视课文中的思考题、课后的练习题,自始至终贯穿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教材则在课文中和课后安排了较多的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分析。新教材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学习每一节新课。而且,教材还都新增加了不同学术观点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生动性
  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教材中的内容。上面已经讲到,初中历史中一系列的思考题贯穿于每课的始终,使学生带着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坐在那儿听老师讲。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如教材通过大量小字生动地描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编入了相当多的名言、诗词、民谣、对联、商标等生动的文献资料;编写了生动的思考题;有大量的图画、表格以及图的说明等等。总之,不放过任何一种可以使教材生动活泼的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启发和思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中学各科“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次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我们必须大搞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当前,环境
期刊
〔摘要〕] 构建和谐班集体,首先要正面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生活环境;再次是培养好班干部,通过情感、鼓励等方法,增强班集体情感。  〔关键词〕 正面引导 培养兴趣 善于鼓励 增强情感    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活动的基地,自我教育的场所。所以,构建和谐班集体尤为重要。和谐班集体是一个集体成员对集体有着强
期刊
〔摘要〕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教师要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  〔关键词〕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作为“三生教育”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感,有爱心,知恩图报的人。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让
期刊
新课标初中阅读教学已经走过了六年多的历程,在这当中,阅读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毋庸讳言,由于对新课标理解上的偏差,也由于课标本身还存在问题,阅读教学中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如导语单纯追求花样;只做教学的组织者;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讲多了就一票否决;无原则的一味肯定学生的见解;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只让学生发问,否定教师提问;拓展阅读贪多、远离文本等等,反思新课标教学中出现的诸种不足,笔者
期刊
由于传统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学校的多数课堂教学都基于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太少,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
期刊
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所以,能不断坚持重复这一过程的人都是“作文英雄”。  1重新认识作文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诸如此类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我们可以说出很多,我们在作文课上向学生反复说了无数次。一篇作文上交后,有的老师沉不住气,还会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朱笔一挥,大改特改一番。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弟子们在写成了文章后有多少能做到主动修
期刊
东汉哲学家、教育家王充提倡质疑问难的精神。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正定是非也。”就是说做学问的方法,最为难得的是能够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经过讨论争辩来核定道理,从而明辨是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对课
期刊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它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
期刊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