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所以,能不断坚持重复这一过程的人都是“作文英雄”。
1重新认识作文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诸如此类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我们可以说出很多,我们在作文课上向学生反复说了无数次。一篇作文上交后,有的老师沉不住气,还会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朱笔一挥,大改特改一番。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弟子们在写成了文章后有多少能做到主动修改呢?初中三年下来,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否如我们所愿呢?在经过了迷惑和无措之后,我很好的回顾了自己学习写作的过程,回顾了自己读书时是如何对待老师的作文批改的,最终明白了一个问题: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动力因素,对自己作品的修改更是作者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在左右着这一过程。所以,要想让学生过好修改关,必须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
2口水不如汗水,动口更要动手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心理,榜样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并将修改化为其自动行为,我一直坚持写作,并将自己的写作体验与学生分享,特别是把自己的文章原稿与修改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们听。这一过程已经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师生关系也已经转化成了同龄人的关系,教师既是一个文章写作、修改的参与者,更是一个作文课堂、学生写作心理的建设者、写作积极性的促进者、自由心灵的呵护者,写作成功的快乐感染学生,修改过程的思考影响学生,此时此刻,经验交流成为师生间合作的首席,每一个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种心灵的交融之中来。
经过一段时间,修改变成了学生作文的一种“自动程序”。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能写三四本日记。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同学在一周的时间里创作了二十五首诗歌,让我这个做老师的都感觉有些望尘莫及。
3升格导写重新建构学生内部语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认为,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之前,早已在大脑中存在一个概念结构,也就是作文构思时储存在作者大脑皮层深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的,不明晰也不完整、虽丰富却支离破碎的与特定主题有关的潜在语言,称句子的深层结构。而符合文法、句法、运用适当方式表情达意或状物论理的妙笔生花的语言文字,则称之为句子的表层结构。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一批中小学就运用结构语言学原理,强调作文时的创作生成和创作转换,老师通过演示范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作文升格的教练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学习语言由深层结构的构思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换生成的过程与技巧。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认为修改就是对自己的部分否定,对自己潜意识或深层意识中不规范、不精彩语言结构的否定;升格就是建构,对学生进行规范、精彩的内部语言的建构。在这一环节,我要找一篇有一定示范性、存在问题的学生范文进行升格示范指导,利用多媒体这一高效手段,对学生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直接的修改训练。
4成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作文课上的英雄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积累了很多漏洞百出的作文,在潜意识里塑造了“不成功作文”的自我意象,要改变这个自我意象就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要说,写作需要发现自己,修改则需要否定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在这一发现、否定、塑造之旅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的“作文英雄”。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空间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面批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课堂上读自己的文章、墙报展示、手抄报展示、校刊发表、推荐发表,这些都是培养作文英雄的有效手段。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作文修改不只是改好一篇两篇文章那么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心理、人格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师所做的就是关注、重塑、保护好孩子的心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作文课上都勇敢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善于在否定中重塑自我的自主生命,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写完文章交差的“机器”。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只有还没有找出作文教学规律的老师。
1重新认识作文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诸如此类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我们可以说出很多,我们在作文课上向学生反复说了无数次。一篇作文上交后,有的老师沉不住气,还会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朱笔一挥,大改特改一番。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弟子们在写成了文章后有多少能做到主动修改呢?初中三年下来,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否如我们所愿呢?在经过了迷惑和无措之后,我很好的回顾了自己学习写作的过程,回顾了自己读书时是如何对待老师的作文批改的,最终明白了一个问题: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动力因素,对自己作品的修改更是作者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在左右着这一过程。所以,要想让学生过好修改关,必须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
2口水不如汗水,动口更要动手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心理,榜样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并将修改化为其自动行为,我一直坚持写作,并将自己的写作体验与学生分享,特别是把自己的文章原稿与修改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们听。这一过程已经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师生关系也已经转化成了同龄人的关系,教师既是一个文章写作、修改的参与者,更是一个作文课堂、学生写作心理的建设者、写作积极性的促进者、自由心灵的呵护者,写作成功的快乐感染学生,修改过程的思考影响学生,此时此刻,经验交流成为师生间合作的首席,每一个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种心灵的交融之中来。
经过一段时间,修改变成了学生作文的一种“自动程序”。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能写三四本日记。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同学在一周的时间里创作了二十五首诗歌,让我这个做老师的都感觉有些望尘莫及。
3升格导写重新建构学生内部语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认为,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之前,早已在大脑中存在一个概念结构,也就是作文构思时储存在作者大脑皮层深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的,不明晰也不完整、虽丰富却支离破碎的与特定主题有关的潜在语言,称句子的深层结构。而符合文法、句法、运用适当方式表情达意或状物论理的妙笔生花的语言文字,则称之为句子的表层结构。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一批中小学就运用结构语言学原理,强调作文时的创作生成和创作转换,老师通过演示范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作文升格的教练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学习语言由深层结构的构思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换生成的过程与技巧。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认为修改就是对自己的部分否定,对自己潜意识或深层意识中不规范、不精彩语言结构的否定;升格就是建构,对学生进行规范、精彩的内部语言的建构。在这一环节,我要找一篇有一定示范性、存在问题的学生范文进行升格示范指导,利用多媒体这一高效手段,对学生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直接的修改训练。
4成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作文课上的英雄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积累了很多漏洞百出的作文,在潜意识里塑造了“不成功作文”的自我意象,要改变这个自我意象就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要说,写作需要发现自己,修改则需要否定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在这一发现、否定、塑造之旅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的“作文英雄”。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空间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面批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课堂上读自己的文章、墙报展示、手抄报展示、校刊发表、推荐发表,这些都是培养作文英雄的有效手段。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作文修改不只是改好一篇两篇文章那么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心理、人格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师所做的就是关注、重塑、保护好孩子的心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作文课上都勇敢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善于在否定中重塑自我的自主生命,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写完文章交差的“机器”。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只有还没有找出作文教学规律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