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意义,对加强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优化教学结构、营造良好氛围、围绕专业需求、进行科学评价。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意义策略作为中专学校的必修基础课程,语文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以语文为工具增强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客观性与艺术性。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法与教法的研究,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等。同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的中主体地位,激发其研究能力、探究欲望,充分能动性与创造性。
一、语文在中专教学中的意义
在中专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要把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相结合,突出职业和专业特点,打造有职业特征的语文教学体系。如此,既有利于推进语文和专业教学相融合,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氛围,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良好格局。
但是,近年来,中专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当前中专教学中,语文和普通中等学校在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相差不大,职业特色不突出,与专业结合不够,语文教学的发展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中专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很多都套用普通中等学校的模式。同时,因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也无法实现语文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目标。因此,在当前国家大支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应加强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
语文是工具又是艺术,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表现的基本形式,对于提高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语文是不可或缺的学科,它一方面是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工具性学科,中专学生语文修养的水平,影响着专业学习能力,也对其全面成长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结构
当前,中专语文教学在结构方面一般有情境型、质疑型、探索型、实践型等,这些类型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然而,不管何种类型,都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教学规律来实施,做到结构优化、合理、完善,而且首尾呼应、衔接自然、环节清晰,使教学体系层次清楚,梯度合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
在中专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对于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运用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要求和专业成长的要求。在传统的模式下,较为单调的教学模式,如介绍背景与作者、诵读文本、词句讲解、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把原本充满审美意味的文章肢解得味同嚼蜡,使学生感到兴味索然。首先,在教学中要使教学方式符合中专学生的特点。中专学生大多数在实践阶段学业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他们一般乐于学习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适度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并将语文教学与语文知识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专学生有着很大的共同特点,如专业学习的共同性、学习层次的共同性、职业生涯的共同性等。同时,学生之间在学习语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因此,教师在抓好全向全体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多采取分组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语文才艺展示法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树立学生自信,带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科学引导学习方法。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学生爱好诵读,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同学爱好阅读等等,要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指导他们从兴趣爱好入手,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体系,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良好氛围
所谓教学,是一种双边性、交互性的活动。但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所谓的知识点等教学内容一股脑地抛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接受。显然,这种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调动自己的思维情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把学习活动置于轻松、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潜能,收获学习的喜悦。
(三)围绕专业需求
中专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中专语文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校,除要实现工具化、人文化的目标之外,还要为专业化目标服务,结合各个不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地把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迁移,着重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思想。新教学大纲指出,中专教育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所以,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专业相贴近的、富有专业特色的、在专业背景之下的内容与环节,着重吸纳语文教材里和专业学习相近或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进行科学评价
中专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教学和学习的评价。若评价科学适当,就能够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科学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过程的评价,对象不应限于学科考试的成绩,而应是全面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素养认识的提高程度,全面考察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评价既是对学生目标任务达成情况的评价,更是运用评价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因此,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是动态的,可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每个点发展与进步。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评价的内容上,是指评价的对象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参与的程度、学习的方法与对学习的情感态度等。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上,要综合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着重体现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根据各小组完成作业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展示交流表现、分组讨论表现、质疑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性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定期评出星级小组。对于单项表现较好的,也进行评价,予以荣誉或奖励。这样使每项进步都能得到鼓励,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结语
中专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与普通中等学校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但是在现实的中专语文教学中,很多都与普通中等学校没有差别,致使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要紧密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中专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微微.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51.
[2]李凤娇.浅议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76.
[3]张瑞华.中专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探讨[J].才智,2016,(13):9.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意义策略作为中专学校的必修基础课程,语文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以语文为工具增强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客观性与艺术性。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法与教法的研究,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等。同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的中主体地位,激发其研究能力、探究欲望,充分能动性与创造性。
一、语文在中专教学中的意义
在中专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要把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相结合,突出职业和专业特点,打造有职业特征的语文教学体系。如此,既有利于推进语文和专业教学相融合,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氛围,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良好格局。
但是,近年来,中专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当前中专教学中,语文和普通中等学校在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相差不大,职业特色不突出,与专业结合不够,语文教学的发展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中专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很多都套用普通中等学校的模式。同时,因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也无法实现语文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目标。因此,在当前国家大支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应加强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
语文是工具又是艺术,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表现的基本形式,对于提高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语文是不可或缺的学科,它一方面是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工具性学科,中专学生语文修养的水平,影响着专业学习能力,也对其全面成长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结构
当前,中专语文教学在结构方面一般有情境型、质疑型、探索型、实践型等,这些类型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然而,不管何种类型,都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教学规律来实施,做到结构优化、合理、完善,而且首尾呼应、衔接自然、环节清晰,使教学体系层次清楚,梯度合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
在中专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对于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运用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要求和专业成长的要求。在传统的模式下,较为单调的教学模式,如介绍背景与作者、诵读文本、词句讲解、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把原本充满审美意味的文章肢解得味同嚼蜡,使学生感到兴味索然。首先,在教学中要使教学方式符合中专学生的特点。中专学生大多数在实践阶段学业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他们一般乐于学习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适度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并将语文教学与语文知识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专学生有着很大的共同特点,如专业学习的共同性、学习层次的共同性、职业生涯的共同性等。同时,学生之间在学习语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因此,教师在抓好全向全体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多采取分组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语文才艺展示法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树立学生自信,带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科学引导学习方法。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学生爱好诵读,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同学爱好阅读等等,要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指导他们从兴趣爱好入手,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体系,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良好氛围
所谓教学,是一种双边性、交互性的活动。但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所谓的知识点等教学内容一股脑地抛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接受。显然,这种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调动自己的思维情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把学习活动置于轻松、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潜能,收获学习的喜悦。
(三)围绕专业需求
中专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中专语文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校,除要实现工具化、人文化的目标之外,还要为专业化目标服务,结合各个不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地把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迁移,着重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思想。新教学大纲指出,中专教育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所以,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专业相贴近的、富有专业特色的、在专业背景之下的内容与环节,着重吸纳语文教材里和专业学习相近或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进行科学评价
中专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教学和学习的评价。若评价科学适当,就能够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科学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过程的评价,对象不应限于学科考试的成绩,而应是全面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素养认识的提高程度,全面考察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评价既是对学生目标任务达成情况的评价,更是运用评价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因此,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是动态的,可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每个点发展与进步。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评价的内容上,是指评价的对象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参与的程度、学习的方法与对学习的情感态度等。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上,要综合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着重体现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根据各小组完成作业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展示交流表现、分组讨论表现、质疑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性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定期评出星级小组。对于单项表现较好的,也进行评价,予以荣誉或奖励。这样使每项进步都能得到鼓励,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结语
中专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与普通中等学校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但是在现实的中专语文教学中,很多都与普通中等学校没有差别,致使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要紧密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中专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微微.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51.
[2]李凤娇.浅议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76.
[3]张瑞华.中专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探讨[J].才智,20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