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了一篇旧文:《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文章开头写道: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这样的话,深深刺痛了许多志在“星辰大海”的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但细细想来,也并非全是挑刺。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每周还有一节自习课专门读报纸、杂志、课外书,二十几年来,我是亲自看到我们的学生是如何越来越疏远书籍的。很长时间,我也如大家一样热衷于在网上搜罗试题,以班级均分过区线为唯一的教学追求。近几年来,越来越感到应试教育的无聊,也是应课改的要求,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上,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尝试。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推荐合适书籍。什么书最有“营养”、最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呢?这真是个大难题。我先找来“初中生十大必读名著”,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柜里,学生翻了翻,不感兴趣。我又根据网上推荐,收集了一些优秀读物。不久,一个女生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老师,这是本流氓书。我立马惊悚起来,低头一看:《挪威的森林》。我不动声色地给孩子换了本《骆驼祥子》,然后带回家仔细鉴定一番。没看几页就坐不住了:这本书是不太适合初一学生来读的,尤其是没看过几本名著的农村初一学生。究竟该给孩子推荐什么书呢?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起来。目的决定行为,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应试答题。因此,我按以下标准推荐了一批书籍:学生感兴趣的书,有思想深度的书,有文化底蕴的书,贴近孩子生活的书,适合孩子年龄的书,比如《稻草人》、《把栏杆拍遍》、《文化苦旅》、《羊脂球》、《水浒传》、《朝花夕拾》等等。
二、营造阅读氛围。金钱能买来书,但买不来素养。光推荐书远远不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真正起到“熏浸刺提”、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营造读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勤读书,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读好书,才能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题。其次,举办读书活动。我的每节课的前5分钟都让学生读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每周有一节读书交流课,每个同学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重点介绍书中精彩之处。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并进行朗诵、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再次,读写结合。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自由作文,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或精彩片段配图、打印、编辑成册——《最美作文选》,电子稿收录在学校的网络空间里,好作文向《好家长》、《萌芽》等杂志社推荐,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写作的积极性。最后,用共同的语言交流。教师教育、教学、聊天、QQ留言、发微博等等,多引用老师推荐的书籍中的事例,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自然重视读书、爱好读书。
三、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对于初中生而言:1.要强调读好书。反对练习式、任务式、消遣式、猎奇式阅读,远离卡通漫画、网络文学、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电脑游戏等各种“快餐书”、“垃圾书”。2.要保证其阅读时间。我班规定,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作业多少,每天至少阅读45分钟,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尽可能地连续阅读。3.要规定阅读速度。读书太慢则弛惰,太快则无获。我班规定,300页的书,一个月看不完就收回,永不再借。4.要指导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默读、浏览、研读等等。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刻意分门别类,但反复强调以下几种读书方法:①一书不尽忌读新;②身临其境;③鲸吞牛嚼;④不动笔墨不读书;⑤学思结合;⑥联系实际;⑦常读常新;⑧重在感悟;⑨质疑创新。第一种是避免虎头蛇尾一事无成;第二种是指导学生用形象(图画)的方式阅读,这样更易理解、更易感动;第三种是说初中时期孩子还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读书宜博不宜专,但也要有一定的研读能力;四至七,强调联系实际、联系自己,深入理解书中内容;八至九则要求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摒弃不良习惯。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孩子1、2年级时就基本确定了能否读高中上大学,这是因为7、8岁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各种习惯逐渐固化,可惜许多家长并没有发现或意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任凭野草蔓生。哪些不良行为阻碍了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1.漫无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动力。古人用“慕贤”来引导孩子读书,不失为妙举。2.缺乏规划。看什么书,看多少页书,如何激励孩子,如何检验效果,家长应该配合孩子制定不同时期的阅读计划,毕竟阅读是终身的事业。3.三分钟热度。有了计划,没有恒心毅力、没有奖惩监督也不行。4.心猿意马。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心、专心阅读。5.玩物丧志。诱惑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尤以看电视、打游戏为甚。我常跟学生说:读书好比储蓄,看电视打游戏好比消费,耽于享乐是败家子啊。6.声读指读。这不仅是速度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不能入境入心怡情养性。文学所呈现的不是撇捺符号,而是画面情境。7.盲从迷信。许多孩子长于背诵、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等,不爱思考,不敢质疑,那是书呆子。8.姿势不良。这就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脊椎变形等生理变化。
好习惯不是一天能形成的。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言谈,通过作文、周记,通过不定期地检查读书笔记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予以规范和养护。或许它耽误了做试卷的时间,但笔者认为,拥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更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希望通过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努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
这样的话,深深刺痛了许多志在“星辰大海”的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但细细想来,也并非全是挑刺。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每周还有一节自习课专门读报纸、杂志、课外书,二十几年来,我是亲自看到我们的学生是如何越来越疏远书籍的。很长时间,我也如大家一样热衷于在网上搜罗试题,以班级均分过区线为唯一的教学追求。近几年来,越来越感到应试教育的无聊,也是应课改的要求,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上,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尝试。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推荐合适书籍。什么书最有“营养”、最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呢?这真是个大难题。我先找来“初中生十大必读名著”,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柜里,学生翻了翻,不感兴趣。我又根据网上推荐,收集了一些优秀读物。不久,一个女生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老师,这是本流氓书。我立马惊悚起来,低头一看:《挪威的森林》。我不动声色地给孩子换了本《骆驼祥子》,然后带回家仔细鉴定一番。没看几页就坐不住了:这本书是不太适合初一学生来读的,尤其是没看过几本名著的农村初一学生。究竟该给孩子推荐什么书呢?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起来。目的决定行为,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应试答题。因此,我按以下标准推荐了一批书籍:学生感兴趣的书,有思想深度的书,有文化底蕴的书,贴近孩子生活的书,适合孩子年龄的书,比如《稻草人》、《把栏杆拍遍》、《文化苦旅》、《羊脂球》、《水浒传》、《朝花夕拾》等等。
二、营造阅读氛围。金钱能买来书,但买不来素养。光推荐书远远不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真正起到“熏浸刺提”、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营造读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勤读书,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读好书,才能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题。其次,举办读书活动。我的每节课的前5分钟都让学生读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每周有一节读书交流课,每个同学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重点介绍书中精彩之处。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并进行朗诵、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再次,读写结合。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自由作文,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或精彩片段配图、打印、编辑成册——《最美作文选》,电子稿收录在学校的网络空间里,好作文向《好家长》、《萌芽》等杂志社推荐,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写作的积极性。最后,用共同的语言交流。教师教育、教学、聊天、QQ留言、发微博等等,多引用老师推荐的书籍中的事例,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自然重视读书、爱好读书。
三、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对于初中生而言:1.要强调读好书。反对练习式、任务式、消遣式、猎奇式阅读,远离卡通漫画、网络文学、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电脑游戏等各种“快餐书”、“垃圾书”。2.要保证其阅读时间。我班规定,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作业多少,每天至少阅读45分钟,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尽可能地连续阅读。3.要规定阅读速度。读书太慢则弛惰,太快则无获。我班规定,300页的书,一个月看不完就收回,永不再借。4.要指导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默读、浏览、研读等等。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刻意分门别类,但反复强调以下几种读书方法:①一书不尽忌读新;②身临其境;③鲸吞牛嚼;④不动笔墨不读书;⑤学思结合;⑥联系实际;⑦常读常新;⑧重在感悟;⑨质疑创新。第一种是避免虎头蛇尾一事无成;第二种是指导学生用形象(图画)的方式阅读,这样更易理解、更易感动;第三种是说初中时期孩子还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读书宜博不宜专,但也要有一定的研读能力;四至七,强调联系实际、联系自己,深入理解书中内容;八至九则要求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摒弃不良习惯。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孩子1、2年级时就基本确定了能否读高中上大学,这是因为7、8岁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各种习惯逐渐固化,可惜许多家长并没有发现或意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任凭野草蔓生。哪些不良行为阻碍了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1.漫无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动力。古人用“慕贤”来引导孩子读书,不失为妙举。2.缺乏规划。看什么书,看多少页书,如何激励孩子,如何检验效果,家长应该配合孩子制定不同时期的阅读计划,毕竟阅读是终身的事业。3.三分钟热度。有了计划,没有恒心毅力、没有奖惩监督也不行。4.心猿意马。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心、专心阅读。5.玩物丧志。诱惑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尤以看电视、打游戏为甚。我常跟学生说:读书好比储蓄,看电视打游戏好比消费,耽于享乐是败家子啊。6.声读指读。这不仅是速度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不能入境入心怡情养性。文学所呈现的不是撇捺符号,而是画面情境。7.盲从迷信。许多孩子长于背诵、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等,不爱思考,不敢质疑,那是书呆子。8.姿势不良。这就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脊椎变形等生理变化。
好习惯不是一天能形成的。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言谈,通过作文、周记,通过不定期地检查读书笔记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予以规范和养护。或许它耽误了做试卷的时间,但笔者认为,拥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更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希望通过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努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