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再考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88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砚台文化历史悠久,歙砚便是其中佼佼者,歙砚又名“龙尾砚”,产于江西婺源,原为古歙州所辖,故称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龙尾石开采较早,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713-741),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
  北宋唐积在《婺源砚谱图》中记:“至南唐元宗(李瑕),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其后匠益多。”由此可以看出,南唐时期歙砚的开发和生产已极具规模。
  五代陶谷《清异录》中云:“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尤其是南唐元宗李璟、后主李煜父子精于翰墨,喜好歙砚,称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物“为天下冠”。足以证实歙砚的受宠度和知名度。以上都是对歙砚开采年代和成为贡品的准确记载。其实歙砚在开坑前就已经有人用为制砚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用天然歙砚石亲手加工制作过一方称为“砚中之魁”的特大歙砚,这时尚未开坑,陶渊明肯定是从芙蓉溪中捡石所制。
  南唐败亡后,歙砚进入了短暂的停采期。自宋代起,龙尾砚大规模的开采和生产进入鼎盛时期。龙尾山下的砚山村一带,几乎家家都制砚。这期间众多的文人墨客,介入歙砚的研究和鉴赏,著作了大量的歙砚文献,其中主要有米芾的《砚史》,唐积的《婺源砚图谱》,洪景伯的《歙砚谱》和佚名的《歙砚说》、《辨歙石说》,甚至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也有对歙石的详细描述。
  歙石的开采是非常艰巨的,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写道:“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可见当时的砚人对选石标准和造型能力的要求都是相当之高的。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后序中说:“善其事者,必利其器;寻其波者,必讨其源。”这种理学精神,影响了整个宋代,这种精神也将砚的审美趋向推到一个至高无上之境地。
  元明两代,歙石大约有五百年的绝采期。据《婺源县志》所载:“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而识砚材者尤鲜。”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然灾害和一些人为的伤亡事故,以及龙尾石开采难度极大,成本极高。《砚史》说:“磨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也。”清代有过几次零星的开采,而收效甚微。著名学者程瑶田在《纪砚》一文中说:“乾隆丁酉(1777年)夏五月,余以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这可能是清代唯一的开采记载。从清代传世品看,也未见上等好的龙尾石砚,甚至乾隆皇帝本人把玩的歙砚,也是从民间收购的古砚改制的,足以证明歙砚的开采之难和珍稀程度。直至1963年才在政府的关注下重新恢复开采,使一批又一批歙石珍品呈现世人眼前,让人们再一次领略歙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超强感染力。
  历代文人对歙砚都有较高的评价,其中不乏优美诗文。古人谓:“武将宝剑,文人宝砚。”欧阳修经过端、歙之比后,在他的《砚谱》中记云:“端石非徒重于流俗,官司岁以为贡,亦在他砚上。然十无一二发墨者,但充玩好而已。歙石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较其优劣,龙尾(歙砚)远出端溪上……”
  苏东坡爱砚成癖,收藏颇丰,其咏歙砚诗文尤多,他在《评砚》一文中说:“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墨,二者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东坡曾以祖传铜剑与人换得一方歙砚,“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椭而洼……”他以“我生无田食破砚”的乐观精神,枕砚而卧。在《龙尾砚歌》中赞道:“黄琮白琥天下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并为孔毅甫作龙尾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
  古人以玉喻砚,谓有“八德”。即“坚、柔、润、清、健、朗、洁、美”。凡有此“八德”者亦君子之德也。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直接将歙砚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可见其喜爱程度。
  歙砚艺术首先是实用艺术,其次才可作为欣赏艺术。唐宋之际,歙砚便出现了诸多经典款式。比如宋代的“蝉形三足砚”简朴大方,外形则是抽象的“蝉形”,背面的三足使砚极为平稳,我称之为“抽象的实用艺术品”;“太史砚”方正凝重;“箕形砚”素朗洁净,出现于晚唐,流行于北宋,也就是后来“风字砚”的前身。元代的砚式基本上沿袭宋代款式,只是不如唐宋严谨,略显粗犷。可以说,唐宋的严谨素砚款式已成定式,至今也未曾突破。
  明清两代,是中国砚台史上又一重要转折点。在沿袭唐宋旧制的基础上,从实用艺术转向审美艺术。出现了许多因材施艺,应物象形的艺术佳构,将砚台雕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明代的豪放之雅,清代的柔秀之美,都能代表各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镌刻了大量的砚铭,为砚台的文化品味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观中国砚台雕刻艺术,我们会发现歙砚的雕刻艺术整体上仍然略显素雅。歙砚之美首先在于砚石本身的纹理之美。龙尾石纹理紧密,温润细腻,发墨如油,而且种类极为丰富。从史料和现存的实物以及近几十年新开的石品来看,主要有以下石品:
  眉纹石。因酷似人的眉毛而得名,眉纹又分长短眉子、雁湖眉子、金星金晕眉子等等。长眉子有阔眉子、长眉子之分。短眉子以一寸长的对眉为最佳,属唐代开坑之物。其实雁湖眉子也应属短眉子之列,只是眉纹生得疏朗,如湖面之飞雁,古代的文人富于遐想,命以具有诗意之名“雁湖眉”。金星金晕眉子属唐晚期及北宋早期开采,眉纹一寸以上,不宽阔,同时又生有金星或金晕,华美而细腻。眉子中另有一种称作“枣心眉子”,最早开采于北宋早期,其底面常布满黑色“鱼子”点。“枣心眉子”一寸长左右,常常匀称布满砚面,如果砚石呈“鳝肚黄”色,则更特显眉子的非凡神韵。   金星、金晕石。在黑色的砚石中,我们会看到灿如满天星斗状的星点,谓之“金星”。金星的生成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如暴风骤雨,有的状如凤眼,有的形似葵花,还有的连成一片,如繁花一片,谓之“金花”。金晕或银晕是指如云雾状金色或银色的色晕,观之者常富于联想,琢之者则赋之神奇。宋代李之彦在《砚谱》中云:“歙石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予少时得金坑矿石,坚而发墨。”足以可见金星砚被青睐的程度。
  罗纹石。此砚石纹理像丝绸绫罗上的细纹一样,其纹理缜密、细腻,细如银丝,可分为暗细罗纹、角浪罗纹、金星罗纹、古犀罗纹等,其中角浪、金星罗纹皆极富画意,与古犀罗纹同为罗纹中之上品。苏东坡曾有诗云:“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壁犀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即咏此石。
  其他种类如鱼子、豆斑、庙前青等等,也是较为发墨的优质砚材。
  近几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芙蓉溪籽石”的出现。使人们的审美取向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芙蓉溪籽石”是综合类的,什么石种皆有,大都是历代开采时,认为不合当时取料要求被废弃甚至滚落芙蓉溪中的砚石,这些砚石经过千百年溪水的浸浊,其表皮较开采时变得更加温润,甚至还出现了金色的表皮和珍珠般的光泽。这也给现在的砚雕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代的砚雕艺术家们已将歙砚雕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顶点,当代的砚雕种类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实用艺术品,这基本上沿袭传统制式,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有时略加雕琢;其二,欣赏艺术品,这种艺术类型才是真正的砚雕艺术的突破口。要求雕刻者在保持砚台理念的情况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思。
  歙砚纹理之美,被历代文人称颂不已,也为历代歙砚雕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芙蓉溪籽石”的出现,为砚雕家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才能保持砚石的皮层之美,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籽石的本身造型。这不仅需要娴熟的刀法和过硬的基本功,更需对砚外知识的长期积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就是一种求知、求索和感悟的阶段。
  有人说砚雕是边缘艺术,也是综合艺术,诚然。砚雕艺术不应向“以工代艺”的现象发展,应该是智慧和灵感或者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发掘。近来所出现的歙砚作品如《兰亭雅集砚》、《蓬莱道山砚》、《金蟾砚》等等,都是能够代表当代歙砚艺术最高水准的艺术佳作。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不仅是遗产的保护者,而且是遗产的继承者。”这里的“继承”可分为沿续和创新两个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歙砚雕刻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一定会在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青年宫颈癌(≤40岁)与老年宫颈癌发病趋势、病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宫颈癌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0岁宫颈癌在全部宫颈患者中所占比率为12.9%,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多于B组患者(P < 0.05);且A 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比率明显高于B 组患者(P < 0.05)。鳞状细胞癌占76.5%;腺癌占15.4%;腺鳞癌占8%。
期刊
时人常以“浪漫派”、“浪漫主义”来概括晚明书风,若循此说,则晚明的草书足可为其代表。以徐渭( 1521-1593)、董其昌(1555-1636)、张瑞图(1570-1644)、倪元璐(1593-1643)、王铎(1592-1652)等为代表的草书家,接续了明初中期陈献章、祝允明、陈淳等书家扬起的草书之波,使由唐代“颠张醉素”兴起,宋黄山谷继承的狂草书风在晚明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既与唐代草书遥相呼应
期刊
摘要:目的 检测糖尿病(DM)及慢性心衰(CHF)患者血清N端前脑钠肽(NT- 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探讨NT-proBNP在DM合并CH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CHF住院患者80例,其中DM合并CHF患者40例,DM患者40例,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LVEDD.并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期刊
2015年9月24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记忆与梦想——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双年展,参展国家96个,参展作品685件(国内作品188件,国际作品497件),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综合类作品。除主题展外,还设有加拿大、智利、厄瓜多尔、东南亚、亚美尼亚和南非六个当代艺术特展。并在9月25
期刊
作为一名舞美设计师,我在国内观赏过各种类型的戏剧,却唯独没在欧洲欣赏过原汁原味的歌剧。怀揣着多年的梦想,我再一次踏入浪漫的艺术之都,2014年4月7日晚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观看了《波希米亚人》。  巴士底歌剧院是巴黎歌剧院分院,座落在巴黎十二区的巴士底广场上,由卡洛斯·奥托设计,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剧院门口层层递进的台阶通向深邃的大门,像是通往神圣教堂的石阶,有种奠名的朝圣感。傍晚的阳光斜斜射进来,透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Survivin在NI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11例NIP患者,术前采用CT和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检查,术中获取肿瘤组织标本,术后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 Survivin的表达,11例慢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单纯CT
期刊
摘 要:观察补肺益肾中药(健肺组方)对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250μg,1吸,2/日)治疗,治疗组30例予补肺益肾中药(健肺组方)。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肺功能改善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免疫球蛋白有明显提高(P0.5),具有可比性。  1.2 哮喘缓解期的诊断标准
期刊
平山郁夫(1930-2009),当代日本著名艺术家,1930年6月15日生于广岛县,为广岛原子弹事件的幸存者,1952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一生致力于日本画创作,以描绘丝绸之路和佛教题材的画作而著名,曾多次实地考察古代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平山郁夫曾多次访问中国,为敦煌的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平山非常注重并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他身兼
期刊
近日,在北京和香港的拍卖行,分别爆出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的画作拍出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天价。谢稚柳的书画再次引发行内垂注。  谢稚柳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同时又是书画家。这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绘画引发书画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已成为业界的趋势。  谢稚柳(1910-1997)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与启功(1912-2005)、徐邦达(1911-2012)、杨仁恺(19152008)、刘九庵
期刊
时下,由于某些策划者和书家的推动,“展厅书法”在书法界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完全把书法当做一项技艺性制作来看待,落笔写字犹如构思作画,需要思考很多技巧方面的东西。一时间,似乎现在我们习惯了观看书法的地点是在美术馆和展览厅,似乎书法作品就应该是适应展览的艺术样式。应当承认,在展厅书法风潮下,书法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语言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度追求形式感和视觉效果,也使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失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