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提出后,小学科学教学地位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科学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局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加强开放性教学环境营造与自然生活的亲近,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以此快速实现情感与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将科学研究贯穿小学科学教学全程,切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以此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科学探究更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养成,是学习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素质,以此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科学探究教学概述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陌生现象展开科学研究,分析现象原因与原理,同时掌握科学研究运用到的正确术语与技能。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种自发倾向,能够促使学生对陌生现象尽力挖掘内在原因。对此,教师应当尊重与保护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学生问题点拨与思维引导等工作,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资料,以此掌握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传授科学思维策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意见建议与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1]。
二、科学探究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成效,前提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乐趣,以此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解程度等特征,鼓励学生通过亲近自然与动手实践,发现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习乐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如在《动物》教学中,在寻访小动物教学环节,可带领学生展开室外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收集蚂蚁与蜗牛等小动物,通过近距离观察,加深探究欲望与大自然认知,从而在发现中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利用小故事或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加强知识延伸,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对小动物的习性等有着全方位了解,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减少厌学情绪,转变机械化学习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应当实现结果过程并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达到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以此强化学习效果。如在《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出示眼镜与尺子等教具,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等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从身上找物品,并说出物品制成的材料。同时指任意物品,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用前提材料代替”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物品材料特征,让学生通过研究获得理想答案。同时提问应当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从生活中的物品观察为起点,让学生思考生活物品的材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材料,实现思维升华,通过“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提问,让学生对材料组成进行罗列,同时通过“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等问题,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与沉浮等特征,以此实现教学过程巩固,帮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从而确保探究式教学成效[2]。
3.加强实验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假设,有计划性的展开实验操作,规范展开实验步骤。除此之外,在实验中应当加强各环节的观察记录,最终概括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实现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学习成效与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是传统模仿式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更利于科学探究价值观的养成。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实验前让学生预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抓住学生不完整表述以及错误概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展开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木块与砖块在水槽中的沉浮狀态,判断沉浮标准。在其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如泡沫块与橡皮等物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预测假设,以此整理预测理由,加深对沉浮与因素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实验内容与原理。
总结
科学探究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探究教学认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突显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价值,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成效。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媒介,加强职责理念与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升,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鲁明骞, 冯雪松, 李书国, 等. 科学研究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2] 李秀芳, 林青, 淤泽溥, 等. 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学习记忆神经科学机制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v.15;No.468(10):145-147.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完全小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将科学研究贯穿小学科学教学全程,切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以此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科学探究更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养成,是学习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素质,以此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科学探究教学概述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陌生现象展开科学研究,分析现象原因与原理,同时掌握科学研究运用到的正确术语与技能。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种自发倾向,能够促使学生对陌生现象尽力挖掘内在原因。对此,教师应当尊重与保护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学生问题点拨与思维引导等工作,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资料,以此掌握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传授科学思维策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意见建议与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1]。
二、科学探究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成效,前提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乐趣,以此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解程度等特征,鼓励学生通过亲近自然与动手实践,发现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习乐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如在《动物》教学中,在寻访小动物教学环节,可带领学生展开室外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收集蚂蚁与蜗牛等小动物,通过近距离观察,加深探究欲望与大自然认知,从而在发现中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利用小故事或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加强知识延伸,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对小动物的习性等有着全方位了解,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减少厌学情绪,转变机械化学习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应当实现结果过程并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达到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以此强化学习效果。如在《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出示眼镜与尺子等教具,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等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从身上找物品,并说出物品制成的材料。同时指任意物品,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用前提材料代替”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物品材料特征,让学生通过研究获得理想答案。同时提问应当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从生活中的物品观察为起点,让学生思考生活物品的材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材料,实现思维升华,通过“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提问,让学生对材料组成进行罗列,同时通过“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等问题,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与沉浮等特征,以此实现教学过程巩固,帮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从而确保探究式教学成效[2]。
3.加强实验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假设,有计划性的展开实验操作,规范展开实验步骤。除此之外,在实验中应当加强各环节的观察记录,最终概括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实现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学习成效与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是传统模仿式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更利于科学探究价值观的养成。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实验前让学生预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抓住学生不完整表述以及错误概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展开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木块与砖块在水槽中的沉浮狀态,判断沉浮标准。在其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如泡沫块与橡皮等物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预测假设,以此整理预测理由,加深对沉浮与因素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实验内容与原理。
总结
科学探究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探究教学认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突显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价值,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成效。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媒介,加强职责理念与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升,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鲁明骞, 冯雪松, 李书国, 等. 科学研究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2] 李秀芳, 林青, 淤泽溥, 等. 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学习记忆神经科学机制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v.15;No.468(10):145-147.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