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识字与写字,多样朗读,体会语言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做一个优秀的文化人,为文化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核心 素养 语言 识字 写字 朗读 阅读 运用 发展
2016年底,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提炼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大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个核心素养当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所以,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主导地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老师和学生应该怎么做?我结合自己的小学教学经验,分享几点浅见。
一、识字与写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识字和写字在传承中国文化精髓中起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2018年,我任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经了解,学生在一年级一年的学习中基本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写姿并掌握了汉字的书写顺序,哪些字的书写笔顺从上到下,哪些字从左到右,哪些字先中间后两边……他们已熟记在心。但是,二年级仍然是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巩固并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上我侧重让学生多识字会写字。
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灵活的方法教学生识字。
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思考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作,法),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都,别),有的字左边短,右边长(呼,观),有的字左边长,右边短(忙,如),有的字左右两边宽窄大致相同(群,朗)……使学生明白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二、多样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侧重在“朗”,即做到声音清楚响亮。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在朗读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努力尝试,不断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朗读方法,根据教学经历,把朗读分为自读,研读和演读。
1.自读
自读,顾名思义是自己朗读。对于内容简短,浅显易懂的课文,我建议学生自主学习。例如2017年我任教S版四年级语文,课文《爷爷的芦笛声》、《桂林山水》、《大使馆妈妈》等课文,我让学生采用自读法,先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再朗读,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让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多种感官功能都参与到大声朗读中来,使朗读成为立体学习,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相信,当学生能做到朗读百遍,课文其义自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研读
研读,研即研究,是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多运用于古诗词学习和课文分析。如果说自读是学生的自导自演,那么研读就是师生同台献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学习《别董大》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下人都认识董大?
这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有一字一句地给学生解释诗意,而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唐代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诗人高适在荒寒天气豁达地送别友人董大。然后引导学生注意题目,题目是全文的字眼,一般来说,它能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别董大”,别,送别,董大,他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身怀绝技的琴师,他的歌曲深得唐人的喜爱。通过解读董大的优秀与成功,学生顺势利导,理解了天下人都认识董大的原因。
3.演读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不是单一纯粹的,枯燥乏味的汉字认识,它也可以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寓言,话剧,故事等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我经常采用演读法教学。演,即是表演。经过自读和研读后,采用轻松的演读,分角色表演故事情景,再现课文主旨。
演读需要学生同心协力,团结合作。每个小组选好组长,组长给组员分配合适的角色,每个小演员背好自己的台词(原则上,台词要忠实于课本。),配上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表现人物特色。这一学年里,我组织学生表演了话剧《快乐王子》,寓言《邯郸学步》,故事《语言的魅力》……有一个小组把《语言的魅力》演读得很出色。他们的表演与其他组不同,这个小组的表演加入了采访环节。对路过盲人面前的绅士,贵妇……进行采访。询问他们,你们看到盲人的木牌内容“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心情有什么不同?这个小组真正地做到了运用语言,他们通过对比,更加突出语言的魅力。
三、阅读与传承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说,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的路。挺起胸膛,抬起头颅,勇敢地面對生活。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热爱书籍,会给你的终身带来无穷的裨益。
小学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督促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好读书,读好书,从最简单的绘图注音版本开始阅读,再循序渐进到读书看报。在网络发达,资源共享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媒体上学习,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这些大型文化节目都能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书籍来阅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抛弃学习的人,时代也抛弃他。大家要坚持学习,运用语言,运用知识,努力做时代的掌舵人,撑起繁荣文化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核心素养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核心 素养 语言 识字 写字 朗读 阅读 运用 发展
2016年底,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提炼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大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个核心素养当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所以,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主导地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老师和学生应该怎么做?我结合自己的小学教学经验,分享几点浅见。
一、识字与写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识字和写字在传承中国文化精髓中起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2018年,我任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经了解,学生在一年级一年的学习中基本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写姿并掌握了汉字的书写顺序,哪些字的书写笔顺从上到下,哪些字从左到右,哪些字先中间后两边……他们已熟记在心。但是,二年级仍然是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巩固并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上我侧重让学生多识字会写字。
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灵活的方法教学生识字。
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思考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作,法),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都,别),有的字左边短,右边长(呼,观),有的字左边长,右边短(忙,如),有的字左右两边宽窄大致相同(群,朗)……使学生明白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二、多样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侧重在“朗”,即做到声音清楚响亮。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在朗读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努力尝试,不断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朗读方法,根据教学经历,把朗读分为自读,研读和演读。
1.自读
自读,顾名思义是自己朗读。对于内容简短,浅显易懂的课文,我建议学生自主学习。例如2017年我任教S版四年级语文,课文《爷爷的芦笛声》、《桂林山水》、《大使馆妈妈》等课文,我让学生采用自读法,先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再朗读,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让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多种感官功能都参与到大声朗读中来,使朗读成为立体学习,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相信,当学生能做到朗读百遍,课文其义自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研读
研读,研即研究,是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多运用于古诗词学习和课文分析。如果说自读是学生的自导自演,那么研读就是师生同台献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学习《别董大》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下人都认识董大?
这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有一字一句地给学生解释诗意,而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唐代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诗人高适在荒寒天气豁达地送别友人董大。然后引导学生注意题目,题目是全文的字眼,一般来说,它能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别董大”,别,送别,董大,他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身怀绝技的琴师,他的歌曲深得唐人的喜爱。通过解读董大的优秀与成功,学生顺势利导,理解了天下人都认识董大的原因。
3.演读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不是单一纯粹的,枯燥乏味的汉字认识,它也可以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寓言,话剧,故事等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我经常采用演读法教学。演,即是表演。经过自读和研读后,采用轻松的演读,分角色表演故事情景,再现课文主旨。
演读需要学生同心协力,团结合作。每个小组选好组长,组长给组员分配合适的角色,每个小演员背好自己的台词(原则上,台词要忠实于课本。),配上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表现人物特色。这一学年里,我组织学生表演了话剧《快乐王子》,寓言《邯郸学步》,故事《语言的魅力》……有一个小组把《语言的魅力》演读得很出色。他们的表演与其他组不同,这个小组的表演加入了采访环节。对路过盲人面前的绅士,贵妇……进行采访。询问他们,你们看到盲人的木牌内容“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心情有什么不同?这个小组真正地做到了运用语言,他们通过对比,更加突出语言的魅力。
三、阅读与传承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说,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的路。挺起胸膛,抬起头颅,勇敢地面對生活。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热爱书籍,会给你的终身带来无穷的裨益。
小学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督促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好读书,读好书,从最简单的绘图注音版本开始阅读,再循序渐进到读书看报。在网络发达,资源共享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媒体上学习,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这些大型文化节目都能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书籍来阅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抛弃学习的人,时代也抛弃他。大家要坚持学习,运用语言,运用知识,努力做时代的掌舵人,撑起繁荣文化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核心素养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