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又写意 传神至写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毅艺术简历
  李毅,国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族画院理事,文化部对外艺术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华慈善美术家。生于江苏,长于兰州,现居北京。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冯远、李宝峰、杜滋龄先生。进修于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杜滋龄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他先后数十次深入新疆甘南写生和采风,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作品多次在《美术》《收藏》等多种书刊发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李毅国画集》。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全国政协、民族宫、中央党校等机构收藏。部分作品作为礼品赠送出访国家,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收藏潜力的画家”“艺术之巅——2012年度人物”。在北京、兰州、西安、合肥等城市举办过大型个展,在联合国、美国、日本、韩国、斯洛伐克等国举办过联展。
  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开发曾大大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视野,那么,现当代对祖国西部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的审美关注,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重要舞台。在人物画界,继黄胄,李宝峰等名家之后,又涌现出不少后起之秀,李毅即是其中佼佼者。
  和某些浮光掠影者或闭门造车者截然不同,李毅已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扎于西部各民族热土之中。他出生江苏,却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甘肃,在那里参军入伍,也曾干过火车司机。然而天性中对绘画的热爱,促使他童年就开始临摹连环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错过考美术院校的机会,但始终坚持业余自学,画速写、搞创作,油画、插图、装饰设计,都有涉猎。相对的逆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艺术冲刺的勇气和毅力。
  李毅主攻中国画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步履矫健、坚实,跨度极大。从1998年起,他受前辈黄胄西城风情画的影响,从临摹毛驴和人物入手。在研习传统中掌握了一定基本功之后,他便投身现实生活,每年七八月份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跋涉于甘南,新疆、川西,黔四、内蒙,深入体察和感悟,结交了许多朋友,有着诸多感人的故事。他动情地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偏远地区原始的人文景观。”在这过程中,他又先后师从著名画家李宝峰、杜滋龄、冯远先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对西部少数民族纯朴、善良品质和独特民族风情的挚爱,成为李毅中国画创作不竭的动力。无论肖像系列、舞蹈系列还是生活风情系列,作品中总是洋溢着阳光、激情、美好、和谐的情绪和氛围。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帕米尔高原上雄健的鹰舞,喀什葛尔古朴的大巴扎,还是哈萨克族骠悍的猎手,维吾尔族欢快的群舞女,塔吉克族娇美的新娘,藏族纯朴的牧羊女,苗族华丽的盛装女……都使人感受到一种积极、欢愉、昂扬的旋律,这正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作品中保留着现场写生感,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气息。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是李毅所感受到的西部人物风情的客观写照,也是李毅审美理想的主观精神寄托。
  李毅的创作路子,是恪守现实主义的精神理念,采取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相结合的手法,从中我们既可看到他扎实的造型功力,又可体味到灵动的笔墨和色彩语言。如果用传统画论的品评概念来表述,他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的结合。对人物面部表情,肢体动态、手部姿势、尤其是眼神描绘的精到贴切,是他的着力点;对不同民族服饰的艺术表现,也是他的审美观照点之一。而在人物较多的大场景作品中,则又需要善于处理人物之间相互映照的关系,也就是前贤顾恺之所说的“悟对通神”。为了达到“传神”的高标准,李毅煞费苦心,反复推敲,其间涉及到“置陈布势”(构图章法)、“美丽之形”(造型之美)、“尺寸之制”(远近比例)、“阴阳之数”(明暗虚实)、“纤妙之迹”(运笔设色)等,特别是“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不使“有一毫小失”,以实现“传神阿堵”。可以说,李毅对于这些方面所做的探索和追求,从未停止过。《猎鹰》中对三位猎手不同神情动态的处理,变化中有呼应,而奔马和展翅雄鹰的生动描绘,更烘托出英武有力的神韵。《欢乐的节日》中对诸多人物不同舞姿和眼神的绘写,流畅自如,令人油然想起古人所写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永远的喀什葛尔》是对南疆喀什大巴扎古朴风俗的真实再现和艺术表现,集市上拥挤的人群和各种地摊安排错落有致,是一幅绝妙的边疆风俗画。画家用纯水墨语言的韵律节奏精描细写,又显得格调典雅雍窬。《安多的同忆》《福姓》《帕米尔之春》《盛装》等也具有类似特点。乍毅还有另一类风格豪放洒脱之作,以《古丽丹》《塔吉克新娘》为代表。画面以简练的笔墨和色彩特写出人物的青春神采,背景道具则朦胧迷离,使主体更为鲜明突出,实为肖像精品。李毅用富于生命力的笔墨节律,写出了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因而产生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肖像画和人物画的高境界,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气质和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甚至折射出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宋代画论家陈郁说得好:“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其难。”“写心”就是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之人”就是写出“这一个人”所特有的心态。李毅作品不乏此类实例。他绘写过许多各有个性的新娘,《塔吉克新娘》和《印度德里新娘》最具代表性。同样是喜庆盛装,青春亮丽,同样是精炼的写意手法,甚至连姿态也大体相似,但我们透过两位新娘的形神所获得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塔吉克新娘予人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欢畅、快乐,难以抑制的喜悦,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和信心。洁白的头巾、鲜红的披肩和一串串饰品,都在有力地烘托着她此时此地的心情。印度德里新娘美丽端庄,洁白的盛装和饰品,显出她的纯洁高雅,然而她眉宇间却流露出隐隐的忐忑不安,沉思的眼神,微微前倾的头颈,不自然地摆放的双手,让人感觉到她内心似乎有着前途未卜的忧郁感。也许,这种感受和我们对印度婚嫁习俗中某些不合理性的了解有一定关连。无论如何,这两幅新娘肖像标志着李毅人物画亦已达到的艺术高度。
  李毅以写实又写意,传神至写心的西部人物画创作,在当代人物画坛脱颖而出。祖国西部的高天厚土,赋予了他坚韧而诚笃的秉性;文化修为又赋予了他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艺术信念。他清醒地认定了自己持续前进的目标,因而我充分相信并期待着他更加辉煌的艺术未来。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1912年8月,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到青岛拟与袁世凯谈判,来烟台做过短暂停留。在烟期间他参观了烟台张裕公司,品尝了酿造的葡萄酒,挥笔题下“品重醴泉”四个大字。目前,这件珍贵的一级文物收藏在烟台博物馆,见证了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兴国的理念和烟台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图一)  1903年前后,烟台青年纷纷赴日留学。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烟台的留日学生有60多人参加,同盟会在国内
期刊
2012年12月12至16日,延期月余的“2012中国国际珠宝展”终于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那几天,正逢风雪交加。台湾来的皮小姐近50岁,从来没见过雪,这是她人生所见的第一场雪。在她看来,北京的冬天好浪漫啊!当然,北京有几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这算是展会延期对参展人的一点心理补偿吧!  雪景好看,却不中用。本就糟糕的交通雪上加霜,出行之难非北京人所能想象。然而,这风雪之路却丝毫挡不住人们去
期刊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属唐五代别集类,是一部唐韩愈撰的作品总集,唐李汉编,宋洪兴祖撰年谱辩证,宋樊汝霖著公志及年谱注,宋孙汝听全解,宋韩醇全解,宋祝充全解,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宋景文公撰“传”一卷。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著作责任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
期刊
山东博物馆藏清人丁以诚《抚倪瓒山水》轴,纸本,花绫裱,纵109.5厘米,横38厘米,墨笔平远构图。近坡一隅,杂树交柯,茅屋虚寂,掩于树后;中为平湖汀渚,远则岫壑微茫,结构笔法,皆带云林画意。上录云林题识云:  知君近住西湖曲,湖水沦涟似辋川。窗下青松高百尺。时时落雪满琴弦。  山色微茫好放船,秋蕖野水夕阳边。西风更洒菰蒲雨,羡尔沙鸥自在眠。  秋水清空似泛槎,此身寂寂似无涯。萧闲堂上收书坐,八月芙
期刊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一副珍贵的楹联,联文为:“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图一)行书,纸质。上、下联文字均呈双排不对称排列,上联结尾处署“石如老长兄属”,下文落款为:“桐城姚鼐书”,联首钤有椭圆形朱文“梦谷”印,落款处钤有一枚“姬传”朱文方印和一枚“臣鼐私印”白文方印。整副楹联布局精当,疏朗有致,用墨浓润饱满,给人以厚重感,线条流畅,
期刊
东京中央拍卖元月三日至六日于台湾预展,喜得各界驾临,幽室中品茗茶芬芳,且于展卷抚瓷赏玉中,获种种交流经验,增长阅历不少,实乐不胜收。  观书,当澄心定虑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  董其昌,曾经因字之拙,而令参考功名被降下一格,正是因此事,他发奋每日练书无数,最终成为一代书家。正如我们眼前此作,正是
期刊
核桃亦称“胡桃”,原产于西亚、南欧一带,它传入我国中原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的成果之一。现已遍植我国新疆、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核桃除了有益寿食补的作用外,还有保健强身活血之功效。如果人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不少老年人在悠闲散步时,手中搓揉着两个核桃,通过掌肚问摩擦达到手部运动,从而又通过手部穴位,反应点接受一定量的刺激,对内脏器官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手部运动可以使脑部功能发挥到很高水平。有人曾经测试
期刊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与饮茶一样久远。最早的饮茶文献,当为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称:“神农尝百草,日进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陆羽著《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因此人们公认,至迟至战国,茶之作用已被了解。而茶具,应与饮茶相伴而生。最早的水器中,酒具与茶具似乎没有明确的分工。西汉末年,一个叫王褒的高官,也是有名的辞赋作家,写了一篇叫《僮约》的文章,其中就有“烹茶尽具
期刊
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文房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如内廷设有“墨作”和“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一般是按皇帝谕旨由内廷画师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每年均按内廷要求制作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宫廷御用制
期刊
有收藏爱好者对央视《一锤定音》清代陶瓷熨斗提出质疑,认为其应该是虎子,之所以产生这种误断,主要是对陶瓷工艺学造型设计和民俗学的常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先说虎子,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后者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时虎子均摆放于死者头部位置而推断的。《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李贤注引《汉官仪》:“(侍中)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