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音乐学院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暨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邀请赛”于 9月举办,历时五天的活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活动安排内容丰富,队伍阵容强大,到会的专业学者也是近期国内活动中较多的一次。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与兄弟院校之间、我国音乐学院与俄罗斯音乐院校之间的深入了解和相互交流。
系列活动由音乐会、交流比赛和学术研讨三部分共同组成,共举办了五场中俄专家及青年演奏家音乐会,五场中俄手风琴专家专题讲座,六场中俄大师课,两场学术研讨会和中俄手风琴邀请赛。
风琴文化传承的
开幕式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徐达维教授的精彩演奏别开生面。悠扬抒情的琴声由后台缓缓飘出,在神秘幽暗的灯光下,徐教授以剪影的形式步入舞台,然后俄罗斯演奏家尤里·希什金从对面走上舞台,中俄两位手风琴专家以精彩的二重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随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手风琴演奏家奥列格·夏洛夫的巴扬独奏《蓝色的多瑙河》和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朱政、李玮婧的《长笛与大键琴奏鸣曲》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手风琴演奏家张国平的《牧民之歌》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维克多·罗曼科等三人的三重奏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艺术的牵手,犹如世界的互动,艺术家们生动的演奏让手风琴文化合作在中国大舞台上展现了它的历史光彩。
下半场首先出场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尹异文等五位同学的巴扬五重奏《无动于衷》和《暴风雨》,音乐表现细腻且富有张力,博得满堂喝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郭盛演奏的《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用巴扬手风琴诠释了穆索尔斯基庄严肃穆、威风堂堂的主题音乐,其专业、严谨的技术为俄罗斯音乐增添了辉煌的色彩。俄罗斯远东国立音乐学院的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卡比坦的《敬意——探戈》和班多钮演奏家柳姗姗的皮亚佐拉手风琴室内乐,都让观众耳目一新。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手风琴乐团集体演奏的手风琴合奏曲《白桦树》,琴声悠扬,动人心魄,他们尽情投入的演奏使人们欣赏到了手风琴合奏的魅力。
第二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举行,是由俄罗斯演奏家维克多·罗曼科与我国青年演奏家同台炫彩的音乐会。上半场是曹野、吴雯怡和杨凡卓含的手風琴独奏,曲目丰富多彩,既有巴洛克时期斯卡拉蒂的作品,也有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曲目,还有曹野的个人原创作品。他们的演奏水平以及诠释音乐的能力在大家的掌声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下半场是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维克多·罗曼科的独奏曲目,他有着超常的即兴演奏能力,以手风琴作曲家、巴扬演奏家弗拉季米尔·祖宾斯基的《喀尔巴阡山组曲》作为开篇。这首作品内涵新颖,创作手法娴熟,成功地描绘了素有“森林公园”美誉的乌克兰最大滑雪基地的冬季。维克多·罗曼科娴熟的技巧以及他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呈现给大家一个美丽的银装素裹的世界。随后他演奏了与会者们耳熟能详的格什温《三首前奏曲》、谢苗诺夫的《顿河狂想曲》以及皮亚佐拉的《遗忘》和《自由探戈》,同样是激情四射。最后收场的节目是他最擅长的《即兴曲》,以即兴演奏的手法把俄罗斯民歌主题连在一起。
第三场音乐会大家翘首以待,因为这是本次艺术周的重头戏——俄罗斯“Sib-Duo”二重奏音乐会。演奏家是亚历山大·西罗京和安德烈·比秋茨基,两位演奏家虽然年轻,但都在多个国际比赛中斩获数奖,并在十几个国家的音乐节和音乐会巡回演出,演奏曲目宽泛,古典作品、浪漫风格、现代领域均有涉猎。同时,他们不断创新,无论是演奏的技巧还是演奏的形式,都不断地丰富,每次演出都令人为之喝彩。本场音乐会他们也精心准备,以新颖的形式演奏了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经典改编作品,爵士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和民族旋律的改编曲在他们手下也被演释得精致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抒情时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思绪,柔情似水的演奏体现出和谐的美感,他们的演奏让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完美融合,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达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场重奏音乐会成功运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的机会,使每一首作品都给到场的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两台琴的默契、变化和统一展现了技术的交融和艺术家心灵的共振。
第四场音乐会是由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教授、手风琴演奏家尤里·希什金和他的学生带来的精彩演奏。尤里·希什金对中国手风琴发展的影响很大,是中国手风琴界人士非常熟悉的艺术家,他参加过很多手风琴活动与赛事,并在中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与他同台演出的有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现随他学习的郭盛和俄罗斯学生巴维尔·马修克。上半场是尤里·希什金的个人独奏,演奏曲目与以往略有不同,基本以他自己改编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作品为主,其中的《匈牙利第十狂想曲》技巧华丽,乐思丰富,快板飞速的音流把热烈的场面表现得恰到好处。他在演奏徐达维教授改编的《四小天鹅》时,以通俗而又热情的演奏方式以及夸张的表情进一步贴近了现场观众,台上台下的气氛非常热烈。下半场郭盛和巴维尔·马修克的演奏表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成熟完善的演奏技术表达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娴熟的技巧显示出演奏者与乐器间的合一。
学术研讨会
近几年手风琴除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外,在教学、创作、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也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因此手风琴艺术周期间的学术研讨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俄音乐院校的专家进行了五场专题讲座和两场与会人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手风琴专业人士和全国各地的手风琴人让学术大厅座无虚席,连走道空间也站着诸多观众,可以看出参会者对手风琴的热爱和对专家讲座的期待。 五场专家讲座中包括天津音乐学院王树生教授主讲的《从中国手风琴教学及各类比赛看手风琴发展态势》。他历数国内外的重大比赛,肯定了我国选手越来越好的成绩,认为目前中国的水平在世界上已经比较先进,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必须走自由低音之路,教材、教法要与世界接轨,这才是主流。乌拉尔国立音乐学院维克多·罗曼科教授在主讲的《维瓦尔第<四季>的巴扬改编与演奏》中,对演奏家如何表现作曲家的思维,以及作曲家如何写出让演奏家喜欢并且易于演奏的作品,做了指导性的发言。四川音乐学院陈军教授主讲《在专业音乐学院和部分优秀儿童中开展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的重要性》,从手风琴历史的发展角度展开,认为需要更多的作曲家了解和认识这件乐器,手风琴事业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他也认为专业院校一定要开展自由低音手风琴,古典音乐和自由低音是一切手风琴音乐的基础,自由低音在专业音乐学院和部分优秀少年儿童中开展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奥列格·沙洛夫在《班奇科夫的音乐对巴扬手风琴的意义》讲座中解释道,对于现代派作品无节奏、无调性、无主题等手法,大家暂时可能不习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是无法回避的,要先有感性了解,只要多听、多感受、多熟悉、多研究,就会逐渐适应,甚至会喜欢。上海音乐学院徐达维教授在《俄罗斯手风琴音乐文化对中国手风琴专业的影响》的讲座中做了一个总结性发言: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浓厚音乐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手风琴发源地,对中国长久以来的手风琴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手风琴专业正逐渐结合“引進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使演奏与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给大家呈现的各种丰富内容,推动中国手风琴在教育、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促进国际、国内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机构之间有关手风琴的交流,并希望以国际化的视野及标准为中国手风琴事业创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从各位专家的发言来看,他们探讨的内容切合实际,多角度的思维启发了手风琴界同仁对手风琴现状和教学的深入思考。
两场与会人员的讨论会是以《中国院校手风琴教育的若干问题》以及《俄罗斯手风琴教学发展新态势》为主题展开,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主持人也在讨论发言期间做了及时而具体的针对性点评。经过多场讲座和讨论会,大家都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音乐学院教学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今后音乐学院生源质量怎样从孩子抓起,怎样与业余培训机构沟通,以及如何抓住当前学琴人数回暖现象进行专业性教学做了探讨;第二,更多了解了俄罗斯手风琴教学发展的状况,明晰了中俄专业教学的共同特点,明确了我们怎样向俄罗斯这个手风琴大国的教学理念学习,总结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不断学习和修正所存在的若干问题;第三,对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演奏理念、作品改编等方面,从方法论角度和史学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就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学习差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诸多观念不但来自年长的、师辈的中外专家,还有中年学者,更有近年崛起的新锐,这显示了手风琴界的生机和潜能,大家看到了手风琴事业的储备力量。
通过充分的座谈和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一致认为,手风琴的演奏、教学、创作、理念是一个领域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不但形而下的技术技巧要提高,形而上的观念认识也要把握,有了理论高度的明确,也有了技术练习的方向,还有教学与创作的团队,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才能畅通无阻。
手风琴邀请赛
艺术周的三个板块之一是中俄手风琴邀请赛。从比赛章程来看,它与以往国内其他赛事有着明显不同。首先是对报名参赛人数的限制,各大音乐学院选送的参赛者不得超过两名,即意味着不可随意报名参赛;其次是比赛仅设一轮,并且参赛曲目演奏时间要达到二十五至三十五分钟之间,这几乎是开半场音乐会的时间要求,对演奏者的体力和水平都是很大的挑战;再次是比赛仅设一个组别,以中俄青年演奏家为主要参赛对象。就以上的比赛条件限制来看,可以发现这次比赛的要求是多么苛刻。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需要在童年时就和这件乐器结缘,自幼经过炼狱般的“折磨”,历经多年的“锻造”,才有可能达到“过关斩将”的水平,拿到这次比赛的入场门票。在这种章程规定下,每场比赛都引发了人们充分的期待,给参赛选手以巨大的压力。
本次比赛选手的演奏技巧可谓驾轻就熟,炉火纯青,显示了选手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和多年扎实而规范的专业练习。他们有着沉着镇静的心理素质,在专业环境中汲取着各种艺术营养,大多已经具备了准艺术家的水平。
比赛一等奖的荣誉授予了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巴维尔·马修克,他是当之无愧的,毕竟手风琴艺术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底蕴。不过,大家也都能感到中俄手风琴演奏水平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巨大差距了,我们无论从演奏技术还是风格把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进步,距离在不断缩小。这与两国长期的学术交流有密切的关系,去俄罗斯留学的人员逐渐学成回国,去访学交流的人员不断增加,都成为我们开阔眼界、提高质量的直接因素。遗憾的是,在参赛选手的选曲中,中国作品极少,除了章程规定有一首复调作品和部分改编曲外,当代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居多。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怎样使我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更多、更好地诞生,促进我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繁荣,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方面,任重而道远。
闭幕式上,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教授,手风琴演奏家尤里·西什金,国际手风琴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米高·帕塔里尼分别讲话,肯定了这次艺术周经过无数次精心的策划、设计才得以成功举办,完满达到了预期目标,活动本身体现的文化内涵早已超越了手风琴乐器本身,更多了一层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
对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说,此次“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暨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邀请赛”虽然只是一个音乐历史的瞬间,但是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将不仅限于当下,更为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光彩的一笔。
系列活动由音乐会、交流比赛和学术研讨三部分共同组成,共举办了五场中俄专家及青年演奏家音乐会,五场中俄手风琴专家专题讲座,六场中俄大师课,两场学术研讨会和中俄手风琴邀请赛。
风琴文化传承的
开幕式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徐达维教授的精彩演奏别开生面。悠扬抒情的琴声由后台缓缓飘出,在神秘幽暗的灯光下,徐教授以剪影的形式步入舞台,然后俄罗斯演奏家尤里·希什金从对面走上舞台,中俄两位手风琴专家以精彩的二重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随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手风琴演奏家奥列格·夏洛夫的巴扬独奏《蓝色的多瑙河》和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朱政、李玮婧的《长笛与大键琴奏鸣曲》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手风琴演奏家张国平的《牧民之歌》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维克多·罗曼科等三人的三重奏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艺术的牵手,犹如世界的互动,艺术家们生动的演奏让手风琴文化合作在中国大舞台上展现了它的历史光彩。
下半场首先出场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尹异文等五位同学的巴扬五重奏《无动于衷》和《暴风雨》,音乐表现细腻且富有张力,博得满堂喝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郭盛演奏的《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用巴扬手风琴诠释了穆索尔斯基庄严肃穆、威风堂堂的主题音乐,其专业、严谨的技术为俄罗斯音乐增添了辉煌的色彩。俄罗斯远东国立音乐学院的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卡比坦的《敬意——探戈》和班多钮演奏家柳姗姗的皮亚佐拉手风琴室内乐,都让观众耳目一新。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手风琴乐团集体演奏的手风琴合奏曲《白桦树》,琴声悠扬,动人心魄,他们尽情投入的演奏使人们欣赏到了手风琴合奏的魅力。
第二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举行,是由俄罗斯演奏家维克多·罗曼科与我国青年演奏家同台炫彩的音乐会。上半场是曹野、吴雯怡和杨凡卓含的手風琴独奏,曲目丰富多彩,既有巴洛克时期斯卡拉蒂的作品,也有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曲目,还有曹野的个人原创作品。他们的演奏水平以及诠释音乐的能力在大家的掌声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下半场是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维克多·罗曼科的独奏曲目,他有着超常的即兴演奏能力,以手风琴作曲家、巴扬演奏家弗拉季米尔·祖宾斯基的《喀尔巴阡山组曲》作为开篇。这首作品内涵新颖,创作手法娴熟,成功地描绘了素有“森林公园”美誉的乌克兰最大滑雪基地的冬季。维克多·罗曼科娴熟的技巧以及他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呈现给大家一个美丽的银装素裹的世界。随后他演奏了与会者们耳熟能详的格什温《三首前奏曲》、谢苗诺夫的《顿河狂想曲》以及皮亚佐拉的《遗忘》和《自由探戈》,同样是激情四射。最后收场的节目是他最擅长的《即兴曲》,以即兴演奏的手法把俄罗斯民歌主题连在一起。
第三场音乐会大家翘首以待,因为这是本次艺术周的重头戏——俄罗斯“Sib-Duo”二重奏音乐会。演奏家是亚历山大·西罗京和安德烈·比秋茨基,两位演奏家虽然年轻,但都在多个国际比赛中斩获数奖,并在十几个国家的音乐节和音乐会巡回演出,演奏曲目宽泛,古典作品、浪漫风格、现代领域均有涉猎。同时,他们不断创新,无论是演奏的技巧还是演奏的形式,都不断地丰富,每次演出都令人为之喝彩。本场音乐会他们也精心准备,以新颖的形式演奏了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经典改编作品,爵士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和民族旋律的改编曲在他们手下也被演释得精致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抒情时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思绪,柔情似水的演奏体现出和谐的美感,他们的演奏让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完美融合,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达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场重奏音乐会成功运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的机会,使每一首作品都给到场的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两台琴的默契、变化和统一展现了技术的交融和艺术家心灵的共振。
第四场音乐会是由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教授、手风琴演奏家尤里·希什金和他的学生带来的精彩演奏。尤里·希什金对中国手风琴发展的影响很大,是中国手风琴界人士非常熟悉的艺术家,他参加过很多手风琴活动与赛事,并在中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与他同台演出的有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现随他学习的郭盛和俄罗斯学生巴维尔·马修克。上半场是尤里·希什金的个人独奏,演奏曲目与以往略有不同,基本以他自己改编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作品为主,其中的《匈牙利第十狂想曲》技巧华丽,乐思丰富,快板飞速的音流把热烈的场面表现得恰到好处。他在演奏徐达维教授改编的《四小天鹅》时,以通俗而又热情的演奏方式以及夸张的表情进一步贴近了现场观众,台上台下的气氛非常热烈。下半场郭盛和巴维尔·马修克的演奏表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成熟完善的演奏技术表达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娴熟的技巧显示出演奏者与乐器间的合一。
学术研讨会
近几年手风琴除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外,在教学、创作、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也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因此手风琴艺术周期间的学术研讨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俄音乐院校的专家进行了五场专题讲座和两场与会人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手风琴专业人士和全国各地的手风琴人让学术大厅座无虚席,连走道空间也站着诸多观众,可以看出参会者对手风琴的热爱和对专家讲座的期待。 五场专家讲座中包括天津音乐学院王树生教授主讲的《从中国手风琴教学及各类比赛看手风琴发展态势》。他历数国内外的重大比赛,肯定了我国选手越来越好的成绩,认为目前中国的水平在世界上已经比较先进,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必须走自由低音之路,教材、教法要与世界接轨,这才是主流。乌拉尔国立音乐学院维克多·罗曼科教授在主讲的《维瓦尔第<四季>的巴扬改编与演奏》中,对演奏家如何表现作曲家的思维,以及作曲家如何写出让演奏家喜欢并且易于演奏的作品,做了指导性的发言。四川音乐学院陈军教授主讲《在专业音乐学院和部分优秀儿童中开展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的重要性》,从手风琴历史的发展角度展开,认为需要更多的作曲家了解和认识这件乐器,手风琴事业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他也认为专业院校一定要开展自由低音手风琴,古典音乐和自由低音是一切手风琴音乐的基础,自由低音在专业音乐学院和部分优秀少年儿童中开展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奥列格·沙洛夫在《班奇科夫的音乐对巴扬手风琴的意义》讲座中解释道,对于现代派作品无节奏、无调性、无主题等手法,大家暂时可能不习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是无法回避的,要先有感性了解,只要多听、多感受、多熟悉、多研究,就会逐渐适应,甚至会喜欢。上海音乐学院徐达维教授在《俄罗斯手风琴音乐文化对中国手风琴专业的影响》的讲座中做了一个总结性发言: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浓厚音乐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手风琴发源地,对中国长久以来的手风琴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手风琴专业正逐渐结合“引進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使演奏与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给大家呈现的各种丰富内容,推动中国手风琴在教育、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促进国际、国内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机构之间有关手风琴的交流,并希望以国际化的视野及标准为中国手风琴事业创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从各位专家的发言来看,他们探讨的内容切合实际,多角度的思维启发了手风琴界同仁对手风琴现状和教学的深入思考。
两场与会人员的讨论会是以《中国院校手风琴教育的若干问题》以及《俄罗斯手风琴教学发展新态势》为主题展开,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主持人也在讨论发言期间做了及时而具体的针对性点评。经过多场讲座和讨论会,大家都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音乐学院教学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今后音乐学院生源质量怎样从孩子抓起,怎样与业余培训机构沟通,以及如何抓住当前学琴人数回暖现象进行专业性教学做了探讨;第二,更多了解了俄罗斯手风琴教学发展的状况,明晰了中俄专业教学的共同特点,明确了我们怎样向俄罗斯这个手风琴大国的教学理念学习,总结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不断学习和修正所存在的若干问题;第三,对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演奏理念、作品改编等方面,从方法论角度和史学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就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学习差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诸多观念不但来自年长的、师辈的中外专家,还有中年学者,更有近年崛起的新锐,这显示了手风琴界的生机和潜能,大家看到了手风琴事业的储备力量。
通过充分的座谈和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一致认为,手风琴的演奏、教学、创作、理念是一个领域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不但形而下的技术技巧要提高,形而上的观念认识也要把握,有了理论高度的明确,也有了技术练习的方向,还有教学与创作的团队,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才能畅通无阻。
手风琴邀请赛
艺术周的三个板块之一是中俄手风琴邀请赛。从比赛章程来看,它与以往国内其他赛事有着明显不同。首先是对报名参赛人数的限制,各大音乐学院选送的参赛者不得超过两名,即意味着不可随意报名参赛;其次是比赛仅设一轮,并且参赛曲目演奏时间要达到二十五至三十五分钟之间,这几乎是开半场音乐会的时间要求,对演奏者的体力和水平都是很大的挑战;再次是比赛仅设一个组别,以中俄青年演奏家为主要参赛对象。就以上的比赛条件限制来看,可以发现这次比赛的要求是多么苛刻。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需要在童年时就和这件乐器结缘,自幼经过炼狱般的“折磨”,历经多年的“锻造”,才有可能达到“过关斩将”的水平,拿到这次比赛的入场门票。在这种章程规定下,每场比赛都引发了人们充分的期待,给参赛选手以巨大的压力。
本次比赛选手的演奏技巧可谓驾轻就熟,炉火纯青,显示了选手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和多年扎实而规范的专业练习。他们有着沉着镇静的心理素质,在专业环境中汲取着各种艺术营养,大多已经具备了准艺术家的水平。
比赛一等奖的荣誉授予了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巴维尔·马修克,他是当之无愧的,毕竟手风琴艺术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底蕴。不过,大家也都能感到中俄手风琴演奏水平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巨大差距了,我们无论从演奏技术还是风格把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进步,距离在不断缩小。这与两国长期的学术交流有密切的关系,去俄罗斯留学的人员逐渐学成回国,去访学交流的人员不断增加,都成为我们开阔眼界、提高质量的直接因素。遗憾的是,在参赛选手的选曲中,中国作品极少,除了章程规定有一首复调作品和部分改编曲外,当代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居多。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怎样使我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更多、更好地诞生,促进我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繁荣,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方面,任重而道远。
闭幕式上,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教授,手风琴演奏家尤里·西什金,国际手风琴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米高·帕塔里尼分别讲话,肯定了这次艺术周经过无数次精心的策划、设计才得以成功举办,完满达到了预期目标,活动本身体现的文化内涵早已超越了手风琴乐器本身,更多了一层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
对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说,此次“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暨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中俄国际手风琴邀请赛”虽然只是一个音乐历史的瞬间,但是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将不仅限于当下,更为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