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秘制、传承的私房菜无疑令人垂涎,但私房菜馆大多开在隐蔽场所,别说国内外的游客想去大饱口福极其不易,甚至连一些本地人都不知其“藏身何处”。一个聪明女孩发现这个问题后,就为京城上百家私房菜馆绘制出一份独特的“地图”,没想到,这个灵感竟让她赚得盆满钵溢。
曾是穿梭于美食间的“美食间谍”
2005年,张雪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的餐厅做采购员。
餐饮行业的竞争一向激烈,每家餐馆都不断推陈出新招引食客,而张雪晴工作的餐厅,主厨虽然技艺高超,可菜式却总是一成不变,这让餐厅的生意日渐冷清,无奈之下,餐饮部经理决定进行改革。
经理派给了张雪晴一项秘密任务:吃遍京城有名的餐馆,将各种特色美食一网打尽,然后协助主厨改良本店的菜式,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菜。
就这样,张雪晴开始了她的“美食间谍”生涯。她连连光临了几家极有特色的私房菜馆。每次都感到眼睛一亮:每家餐馆都独具风格,甚至就连服务形式、菜名、摆盘都独具一格。而且每家的菜式不仅样式精致,味道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品尝美食之余,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仔细记录下了每一道菜式的和餐馆的风格。
张雪晴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主厨和经理,他们经过一番摸索,在菜式和服务的革新上狠下一番苦功后,萧条已久的酒店餐厅重新红火起来。
饭桌上产生的创业灵感
张雪晴在北京认识不少朋友,平时大家互请吃饭的时候,总会一致推选她做“美食向导”,因为她曾经的“美食间谍”身份,让她对京城上百家特色私房菜馆的位置、招牌菜、经营特点乃至身后的故事,都烂熟于心,谈起来如数家珍。
张雪晴挑的地方从没让朋友们失望过,渐渐她成了朋友圈中的美食家。每天临近吃饭的时候,她都会接到亲朋好友让她推荐特色餐馆的电话。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张雪晴的一个大学同学来北京玩,同行的还有他的美国同事迈克。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为旅游,是奔着北京有名的私房菜“谭家菜”和“历家菜”来的。这位同学一向热衷美食,吃遍了各大酒店、宾馆的菜肴后,想到到北京最著名的谭、历两家私房菜馆解解馋。没想到,他的洋同事也对这两家赫赫有名的中国菜馆慕名已久,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利用长假直奔京城。
对私房菜馆烂熟于心的张雪晴当即向谭、历两家菜馆订了座,带领两位客人饱餐了两顿。
饭后,三人坐在咖啡厅聊天时,张雪晴对同学说,自己在酒店工作得并不顺心,餐饮部新来的女上司脾气古怪,总爱刁难她。这时,迈克忽然开口了:“张,你对京城的私房菜馆都非常熟悉,还不如动动脑筋。将你所掌握的美食信息卖出去,肯定有很多人需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张雪晴激动地想:是啊,全北京有几百家私房菜馆,它们大都隐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湖边的一处屋舍或不起眼的居民楼里,那么多来京旅游的国内外“好吃者”都倾心私房菜,但想找到这些正宗的私房菜馆往往要费尽周折,何不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推荐给他们呢?
“私房菜地图”卖火京城
经过一番思考,张雪晴打算出版一本相关的图书或宣传画册,但去相关部门了解后,她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这样做不但审批手续复杂,而且制作成本很高,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实力。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私房菜馆信息卖出去呢?
这天,她的目光无意中落到挂在墙上的北京市旅游地图上,她不由灵机一动:何不借用地图,来描绘京城的私房菜馆呢?
张雪晴随即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今有经济地图、军事地图、旅游地图、交通地图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惟独没有“私房菜地图”为大家导吃。想法有了,但人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呢?她随机访问了一些人,大概有80%的受访者都表示“很感兴趣”,因为有了私房菜地图,就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真正的美食,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吃得快乐又放心,他们一致认为几块钱一张的“私房菜地图”物超所值。
看到了市场需求,张雪晴开始着手准备,她先将《北京市主城区划分图》作为“私房菜地图”的蓝本。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再往上面标注私房菜馆。
在标注具体的餐馆时,张雪晴遇上了不小的麻烦:地图的形式决定了只能将餐馆的名称及方位反映出来,而餐馆的特色、联系电话等信息根本没办法表现。那么,如何才能凸显出各家的特色,让读者一目了然,激发他们的品尝欲望呢?张雪晴又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决定在地图的背面做文章,详细介绍店面、订餐电话、餐厅地址。并附上体现餐馆特色的小标语。
张雪晴先后画了一百多幅“私房菜地图”的草图。最后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幅,拿到印刷厂印刷,可她却被告知:地图系专业出版物,没有相关手续谁也不敢印。
不过,挫折并没有打消张雪晴的热情,经多方打听后,她带着自己的创意和构想,找到了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人认真看了她的草图后,觉得创意很好,而且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美食地图”,只要能做成,肯定能一炮打响,于是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为“美食地图”的面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张雪晴正为自己获得支持高兴时,几家新开业的私房菜馆老板听说她要和测绘局联合印制“北京私房菜地图”,竟主动与她取得联系,提出要出钱在上面做广告提高知名度,或花高价买个“醒目地标”——把饭馆名称用大号彩字标出。这份意外收获是张雪晴始料不及的,她惊喜不已。
但很快,张雪晴陷入了沉思。像谭家菜、历家菜、白家大宅门菜馆之类的名牌老店自然不用做广告,要做广告的往往是那些新生的私房菜馆。如果乱接广告,把那些菜肴不可口、经营无特色的私房菜馆也搬上地图,就会降低这份地图的质量和权威性,继而影响销量。于是,她就对这些私房菜馆进行了一番暗中调查,并亲口品尝了他们的招牌菜。经过反复筛选,菜味儿符合“私密、传承、经典、独创”标准的,才收录进她的《京城私房菜地图》。
几个月后,张雪晴就把178家颇具特色的私房菜馆的信息摸得一清二楚,并将它们一一收录。很快,测绘局精心设计的“私房菜地图”校样出来了,她拿到手里一看,觉得比自己想象的效果更好,她的信心更足了。
在张雪晴和测绘局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8月,《京城私房菜地图》试发行,首批印数1万份,每份定价6元。该地图的正面是一张最新版本的北京市城区图,读者可以先按照背面的分类找想去的餐馆,再到正面确定其方位,选择公交线路;也可根据自己当前所在的位置,在地图上就近寻找目标。
接着,张雪晴将“美食地图”打进各大书店、车站码头和书报亭。起初虽然每天都有销售,但销量并不大,这急坏了张雪晴。
为打响《京城私房菜地图》的知名度,她到白领聚集的地方和各大旅游景点,进行演示和推销,并把老外们当成重点对象。许多人明白了这张“私房菜地图”的妙处后,都纷纷冲张雪晴竖起大拇指,颇为爽快地买下了。短短两天时间,她就卖掉了500多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就卖得顺风顺水了。经大家的口口相传,地图销量一路飙升。
20多天后,试印的1万份《京城私房菜地图》就销售一空。张雪晴特别开心,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每份地图售价6元,扣除设计、排版、印刷等费用,光是销售地图就赚到3.5万,再加上广告收入13万元,共计盈利16.5万元!而这只是试印,面对首都1000多万常住人口和众多的游客形成的需求,1万份显然是杯水车薪。
很快,第一批正式版的《私房菜地图》开始发行,这次印量提高到了5万份。由于接受了市民们的建议。这个版本的《京城私房菜地图》绘制了更加精确的经纬坐标和餐馆标志,便于“好吃者”轻松便捷地锁定目标,直奔主题,大饱口福。有了前面l万份的宣传铺垫,这次销售势头很“火”,3个月后地图就全部售出了。
这时,那些未人选的“私房菜馆”的老板,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在下次的地图上“露个脸儿”。但张雪晴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凡不符合条件的一概不予收录,哪怕对方开出10万元的宣传费。她的态度很坚决:“我们不能误导读者,砸了《京城私房菜地图》的牌子。这次没有人选,并不代表下次不能入选,关键要把口味、质量和服务搞上去,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地图是易耗品,加上私房菜馆的信息更新很快,个别新生餐馆开个一年半载就转手或者换大厨了,其经营风格和品牌菜的口感也会随之改变。为让读者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美食信息,每隔半年,张雪晴就会更新一次“私房菜地图”。如此一来,她既能从地图的销售中获利,还可以重新吸收几十家餐馆在地图上做广告,大赚一笔宣传费。
如今,张雪晴又招聘了几个计算机系毕业的大学生,已在制作电子版的“京城私房菜地图”。这个产品做出以后,她会免费放到网上供网友们浏览,获利方式则是在电子地图的四周为餐饮企业做广告。下一步,她还准备成立一家专业公司,逐步为全国每一座大中城市绘制出“私房菜地图”。
曾是穿梭于美食间的“美食间谍”
2005年,张雪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的餐厅做采购员。
餐饮行业的竞争一向激烈,每家餐馆都不断推陈出新招引食客,而张雪晴工作的餐厅,主厨虽然技艺高超,可菜式却总是一成不变,这让餐厅的生意日渐冷清,无奈之下,餐饮部经理决定进行改革。
经理派给了张雪晴一项秘密任务:吃遍京城有名的餐馆,将各种特色美食一网打尽,然后协助主厨改良本店的菜式,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菜。
就这样,张雪晴开始了她的“美食间谍”生涯。她连连光临了几家极有特色的私房菜馆。每次都感到眼睛一亮:每家餐馆都独具风格,甚至就连服务形式、菜名、摆盘都独具一格。而且每家的菜式不仅样式精致,味道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品尝美食之余,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仔细记录下了每一道菜式的和餐馆的风格。
张雪晴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主厨和经理,他们经过一番摸索,在菜式和服务的革新上狠下一番苦功后,萧条已久的酒店餐厅重新红火起来。
饭桌上产生的创业灵感
张雪晴在北京认识不少朋友,平时大家互请吃饭的时候,总会一致推选她做“美食向导”,因为她曾经的“美食间谍”身份,让她对京城上百家特色私房菜馆的位置、招牌菜、经营特点乃至身后的故事,都烂熟于心,谈起来如数家珍。
张雪晴挑的地方从没让朋友们失望过,渐渐她成了朋友圈中的美食家。每天临近吃饭的时候,她都会接到亲朋好友让她推荐特色餐馆的电话。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张雪晴的一个大学同学来北京玩,同行的还有他的美国同事迈克。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为旅游,是奔着北京有名的私房菜“谭家菜”和“历家菜”来的。这位同学一向热衷美食,吃遍了各大酒店、宾馆的菜肴后,想到到北京最著名的谭、历两家私房菜馆解解馋。没想到,他的洋同事也对这两家赫赫有名的中国菜馆慕名已久,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利用长假直奔京城。
对私房菜馆烂熟于心的张雪晴当即向谭、历两家菜馆订了座,带领两位客人饱餐了两顿。
饭后,三人坐在咖啡厅聊天时,张雪晴对同学说,自己在酒店工作得并不顺心,餐饮部新来的女上司脾气古怪,总爱刁难她。这时,迈克忽然开口了:“张,你对京城的私房菜馆都非常熟悉,还不如动动脑筋。将你所掌握的美食信息卖出去,肯定有很多人需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张雪晴激动地想:是啊,全北京有几百家私房菜馆,它们大都隐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湖边的一处屋舍或不起眼的居民楼里,那么多来京旅游的国内外“好吃者”都倾心私房菜,但想找到这些正宗的私房菜馆往往要费尽周折,何不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推荐给他们呢?
“私房菜地图”卖火京城
经过一番思考,张雪晴打算出版一本相关的图书或宣传画册,但去相关部门了解后,她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这样做不但审批手续复杂,而且制作成本很高,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实力。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私房菜馆信息卖出去呢?
这天,她的目光无意中落到挂在墙上的北京市旅游地图上,她不由灵机一动:何不借用地图,来描绘京城的私房菜馆呢?
张雪晴随即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今有经济地图、军事地图、旅游地图、交通地图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惟独没有“私房菜地图”为大家导吃。想法有了,但人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呢?她随机访问了一些人,大概有80%的受访者都表示“很感兴趣”,因为有了私房菜地图,就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真正的美食,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吃得快乐又放心,他们一致认为几块钱一张的“私房菜地图”物超所值。
看到了市场需求,张雪晴开始着手准备,她先将《北京市主城区划分图》作为“私房菜地图”的蓝本。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再往上面标注私房菜馆。
在标注具体的餐馆时,张雪晴遇上了不小的麻烦:地图的形式决定了只能将餐馆的名称及方位反映出来,而餐馆的特色、联系电话等信息根本没办法表现。那么,如何才能凸显出各家的特色,让读者一目了然,激发他们的品尝欲望呢?张雪晴又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决定在地图的背面做文章,详细介绍店面、订餐电话、餐厅地址。并附上体现餐馆特色的小标语。
张雪晴先后画了一百多幅“私房菜地图”的草图。最后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幅,拿到印刷厂印刷,可她却被告知:地图系专业出版物,没有相关手续谁也不敢印。
不过,挫折并没有打消张雪晴的热情,经多方打听后,她带着自己的创意和构想,找到了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人认真看了她的草图后,觉得创意很好,而且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美食地图”,只要能做成,肯定能一炮打响,于是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为“美食地图”的面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张雪晴正为自己获得支持高兴时,几家新开业的私房菜馆老板听说她要和测绘局联合印制“北京私房菜地图”,竟主动与她取得联系,提出要出钱在上面做广告提高知名度,或花高价买个“醒目地标”——把饭馆名称用大号彩字标出。这份意外收获是张雪晴始料不及的,她惊喜不已。
但很快,张雪晴陷入了沉思。像谭家菜、历家菜、白家大宅门菜馆之类的名牌老店自然不用做广告,要做广告的往往是那些新生的私房菜馆。如果乱接广告,把那些菜肴不可口、经营无特色的私房菜馆也搬上地图,就会降低这份地图的质量和权威性,继而影响销量。于是,她就对这些私房菜馆进行了一番暗中调查,并亲口品尝了他们的招牌菜。经过反复筛选,菜味儿符合“私密、传承、经典、独创”标准的,才收录进她的《京城私房菜地图》。
几个月后,张雪晴就把178家颇具特色的私房菜馆的信息摸得一清二楚,并将它们一一收录。很快,测绘局精心设计的“私房菜地图”校样出来了,她拿到手里一看,觉得比自己想象的效果更好,她的信心更足了。
在张雪晴和测绘局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8月,《京城私房菜地图》试发行,首批印数1万份,每份定价6元。该地图的正面是一张最新版本的北京市城区图,读者可以先按照背面的分类找想去的餐馆,再到正面确定其方位,选择公交线路;也可根据自己当前所在的位置,在地图上就近寻找目标。
接着,张雪晴将“美食地图”打进各大书店、车站码头和书报亭。起初虽然每天都有销售,但销量并不大,这急坏了张雪晴。
为打响《京城私房菜地图》的知名度,她到白领聚集的地方和各大旅游景点,进行演示和推销,并把老外们当成重点对象。许多人明白了这张“私房菜地图”的妙处后,都纷纷冲张雪晴竖起大拇指,颇为爽快地买下了。短短两天时间,她就卖掉了500多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就卖得顺风顺水了。经大家的口口相传,地图销量一路飙升。
20多天后,试印的1万份《京城私房菜地图》就销售一空。张雪晴特别开心,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每份地图售价6元,扣除设计、排版、印刷等费用,光是销售地图就赚到3.5万,再加上广告收入13万元,共计盈利16.5万元!而这只是试印,面对首都1000多万常住人口和众多的游客形成的需求,1万份显然是杯水车薪。
很快,第一批正式版的《私房菜地图》开始发行,这次印量提高到了5万份。由于接受了市民们的建议。这个版本的《京城私房菜地图》绘制了更加精确的经纬坐标和餐馆标志,便于“好吃者”轻松便捷地锁定目标,直奔主题,大饱口福。有了前面l万份的宣传铺垫,这次销售势头很“火”,3个月后地图就全部售出了。
这时,那些未人选的“私房菜馆”的老板,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在下次的地图上“露个脸儿”。但张雪晴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凡不符合条件的一概不予收录,哪怕对方开出10万元的宣传费。她的态度很坚决:“我们不能误导读者,砸了《京城私房菜地图》的牌子。这次没有人选,并不代表下次不能入选,关键要把口味、质量和服务搞上去,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地图是易耗品,加上私房菜馆的信息更新很快,个别新生餐馆开个一年半载就转手或者换大厨了,其经营风格和品牌菜的口感也会随之改变。为让读者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美食信息,每隔半年,张雪晴就会更新一次“私房菜地图”。如此一来,她既能从地图的销售中获利,还可以重新吸收几十家餐馆在地图上做广告,大赚一笔宣传费。
如今,张雪晴又招聘了几个计算机系毕业的大学生,已在制作电子版的“京城私房菜地图”。这个产品做出以后,她会免费放到网上供网友们浏览,获利方式则是在电子地图的四周为餐饮企业做广告。下一步,她还准备成立一家专业公司,逐步为全国每一座大中城市绘制出“私房菜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