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第二讲)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C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调适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1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但研究表明,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学习,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交往日益增加,这使得性格特点日益丰富。此外,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促使性格产生急剧变化。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趋势:
  
  (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七八岁前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中心为显著特征,儿童进入学校后,他的性格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的倾向逐渐削弱,学校的现实生活使得儿童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对他人的认识。自身生理的因素对于性格的影响越来越小,学习、交往、集体活动等的影响日益扩大,性格中的社会性因素越来越重。
  
  (2)从依赖性发展到独立性
  小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在低年级时并不特别显著,但到高年级时,这个特点就变得非常明显。此时的儿童,具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倾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外部控制的减少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会造成小学生特别的冲突,所以外部控制的方式方法对于这时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既能无视小学生独立的倾向和要求,也不能放任自流。恰当的和温和的外部控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要鼓励儿童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
  
  2 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智力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小学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巩固期和应用期,是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更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重要时期。如果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就会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智力的进一步开发受到阻碍。同时,小学生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发展,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向逻辑思维为主。刚刚开始的系统学习活动是促进这一转变的极重要手段和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小学生集体意识发展特点
  刚进入学校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逐渐形成了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一般在三年级以后,儿童能够自觉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发展了根据集体利益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4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特点
  (1)从直观具体的道德认识发展到抽象概括的、本质的道德认识
  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认识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水平:①只能做到同义反复,认为“道德就是道德行为”;②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有道德就是不打架,不骂人”;③理解较为抽象,“有道德就是帮助别人,做有利于集体的事情”。
  (2)道德评价从注重效果向考虑动机发展
  一般六岁前的儿童评价道德行为,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问他一个孩子帮助妈妈摆盘子不小心把盘子打破了,而另一个孩子偷吃东西打破了盘子,谁的行为不对,他的答案往往是考虑谁打破得多谁就不对。从动机考查问题的转折点是七岁,只有到了小学中年级时,他们才能够对于动机好而结果不理想的行为多一些谅解。
  
  (3)从以道德标准来约束别人到约束自己, 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低年级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道德标准, 但他们往往只能以此判断别人是否遵守了它, 却还不能以此来约束自己。如同学们上课说话, 他会认为是不好的行为, 并且可以主动要求他们安静,但当他自己也说话时,他却意识不到他的行为的错误性, 也很难自我约束,还需要外部的约束和控制。
  
  (二)小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调适
  小学生的个性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避免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就要尽力帮助他们发扬符合社会要求、体现自身潜能的个性特点,针对其自身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调适。
  具体说,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性、固执,不能自我控制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和娇宠,会使得儿童很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表现,做事固执己见,要求即时满足他的需要,稍有不满,便会大吵大闹,大发脾气。这样的儿童一般要通过强化教育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两方面结合对其进行矫正,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改变不合适的教育方式,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及时说明理由,以取得儿童的理解。对儿童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奖赏,对他的任性和固执加以限制或说服,使其任性和固执逐渐消退。
  
  2孤僻、冷漠、自卑
  造成这样的个性特点,既有儿童自身内在的生理、心理原因,一般也会有相应的外部原因,比如,儿童具有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儿童的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儿童就会不愿与人交往,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家庭的重大不幸,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学业上的重大失败,都会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导致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
  对于具有这些发展倾向的儿童,首先要分析原因,尽力消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家庭和学校要尽力为儿童建立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家长和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对其进步给予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生活,还要大力培养他们的多方面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与教师、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这样就会有助于他们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3 其他不良倾向
  此外,由于遗传、疾病的原因,或者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的极度恶劣,会使儿童形成一些难以纠正的行为习惯和身心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为儿童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专业性的特殊心理治疗。像儿童焦虑症就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使儿童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者是父母离婚或其他一些意外变故引起的。它会引起儿童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多汗、尿频等植物性神经紊乱等症状,同时心理上也处于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缺乏自信,自尊心受挫,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及早诊治。对症状较轻的儿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其致病原因,帮助其自我放松,解除焦虑,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对症状较重的儿童则要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和活动治疗等其他辅助性的方法。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调适
  
  (一)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性心理的影响日益增强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最初的两性疏远期。青春发育的初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对性感到不安和害羞,因此表现出喜欢与同性伙伴密切相处,男女界限分明。二是两性接近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的进一步成熟,中学生开始感到男女相互吸引,开始喜欢与异性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但这时两性间的交往还主要是友谊的性质,还是朦胧的向往。三是恋爱阶段。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中学生开始有了特定的异性交往对象,开始相互爱慕。
  中学生的性生理和心理开始成熟,但是性伦理、性道德观念还准备不足,对于性的知识也非常欠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中学生出现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要加强引导和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安和好奇心理;对正常的男女交往要加以鼓励,使其建立冷静、自然、科学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性自我意识和性伦理观念。
  
  2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社会交往的强烈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对自我的关注,使其心理 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使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中学生闭锁心理的出现,标志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说明中学生的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这是中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学习任务加重,交往的需要变得强烈。中学生正是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刻,他们渴求别人的理 解,强烈地想与别人交往,这种闭锁心理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构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解决得好,就会形成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导致成功感和自尊心的增强,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相反,则会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和家长既要关心中学生,又要给予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创造更多的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的环境。
  
  3 独立自主性与被动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喜欢自己作主 ,想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束缚和干预,对于所遇到的问题也愿意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中学生又不善于自我控制,常常因为情绪的冲动而盲目行动,而且生活阅历很浅,经济上也不能独立,遇到复杂问题时,缺乏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心理并没有真正成熟,这种独立自主的要求和现实上的被动依赖在中学 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困扰,能否正确处理这种矛盾,对于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面对中学生心理上的这种困扰,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本着民主的原则,对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既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个性问题及其调适
  进入中学后,生活环境变得丰富,学习任务加重,自身的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个性也进入一个新自我的阶段,这些都使中学生处于激烈的心理矛盾中,有诸多心理矛盾需要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个性发展问题,所以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中最容易出偏差的时期,需要中学生和家长、教师特别关注。
  
   1 中学生个性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复杂,对许多事情开始关注,但是最为关注的还是“自我”。他们经常关心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现在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等。他们对自己感到困惑,觉得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只要稍微被批评就会反应强烈,感到非常难过。一般地,中学生随着心理的发展,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间交往中得到反馈信息,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正常的自信和自尊。但也有极少数的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也不敢与人交往,这样就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信息,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也难以被别人发现,从而更加缺乏正向积极的反馈信息,导致自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不良性心理和性倾向
  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和性愿望,如何适应文化道德的要求,是中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性别角色统一的问题。每个中学生的生理性别是早就决定了的,但在行为方式和心理上,社会文化会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要求,形成各自的性别角色,这种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角色的统一是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二是形成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正确认识的问题。随着性心理的成熟,一些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手淫、早恋等现象。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部分中学生为了消解性欲望而采用手淫行为,形成习惯,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心理上,长期的手淫使中学生感到羞愧、形成罪恶感。也有的中学生过早地与异性产生感情,出现早恋,这些就其本身来说都有其自然性,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会对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中学生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倾向,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发现中学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干涉,最好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认识上帮助中学生,当然更重要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加强对中学生的性教育。
  
   (3)社会适应不良
  一些中学生的心理过分敏感甚至非常脆弱,经受不起挫折,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更有甚者会导致自杀。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未曾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依赖,学会自立;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方向;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欲望和不良情绪;如何与同伴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正确应对,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困扰,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所以很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适应上的问题,是对生活的错误反应,是不良个性的形成问题。
  
   2 如何调适中学生的个性问题
   (1)掌握性知识,遵守性道德规范
  中学生应该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性知识,学会性别认同,遵守性别角色规范,采用注意转移法,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不当的性冲动,通过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化解不适宜的性欲望。
  
   (2)理解人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
  人生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在处理问题时难免冲动不理智,往往导致失败,从而产生挫折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教育者应该培养中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消除由此引起的强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使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较为平常的心态,力求下一次的成功。
  
  (3)学会自我分析,发挥自己的长处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中学生要学会全面正确看待和分析自己,要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基础上以求得全面发展。
  
  (4)自我开放,建立友谊,增强沟通
   想要别人喜欢自己,先要真诚地喜欢别人;要被别人了解,就需要自我开放,与别人真诚地交流、沟通,表露自己的想法、情感、爱,表达对人的信任。这样,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得到的就是友谊和爱,就会使自己处于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这些已经是莫大的收获,而自尊和自信将是这种人际交往的副产品。
其他文献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就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在重视心理健康课教学的同时,还应符合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注意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心理健康课中对实施创
期刊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新课程倡导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二者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力图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改的突破口,为新课改服务。    一、新课改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
“ 少一倍的孩子,多一倍的关爱”,以此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越来越为人瞩目。这一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孩子——少了,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更“ 讲究”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更“ 精心”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更“丰富”了,师生接触更“ 多彩”了,从而体现出那份关爱——多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从繁杂的班务工作和规
期刊
成都市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城市,多年来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出现了一批以十二中、盐道街中学、泡桐树街小学等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儿童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对师生有所促进。对成都市而言,只追求个别典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已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有
期刊
在现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素质训练课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班级心理素质训练课符合现代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型和教育型模式,面向广大心理正常的学生,以发展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情绪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它还弥补了中小学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弱点,因为个别心理咨询对咨询人员的专业要求是相当高的,难以经
期刊
中原油田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油田一中)坐落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南部,依黄河,居河南省龙乡濮阳市内,是一所建校23年的年轻的油田子弟学校。油田一中依托龙乡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油田实事求是的铁人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干劲,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奋斗、拼搏,现已成为了中原大地上的一所知名学校。  由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油田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生的素质水平年年提高,高考升学率年年攀升,在河南省和石化系统均名列前
期刊
辅导经过     一个名叫张风(此为化名)的八年级瘦高个男生,近日被学校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再逃学,只能被开除。据他的班主任介绍,张风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的各门成绩在班中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平时也没有其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只是说话有点口吃,他曾提出回家治病的要求,但没有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在班主任的引荐下,他主动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见面     他第一次进咨询室,看上去有点畏缩
期刊
1.调查目的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本次调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  1.1了解百色市中小学教师
期刊
九月的礼物     九月的天空   秋高气爽格外温柔   把我们的心愿编成花朵一束   悄悄放在讲台上,说一声   老师,你好辛苦   九月的心情   潮来潮往充满感动   把我们的祝福写成贺卡一丛   轻轻放在案前,道一声   老师,你多保重   哦   也许这九月的礼物极平常太普通   可是老师呀,你可知道   学生由衷的尊敬永远藏在心中   哦   也许这九月的礼物太轻太单薄   可是老师呀
期刊
编者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十分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不仅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他还著书、撰文,积极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最近,我们专访了柳斌副主任。柳斌同志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部门领导人之一。您能谈谈您提出开展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