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探索活动性作文的教学,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发现、观察、记录、体验、熔铸生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
【关键词】活动性作文 发现 观察 记录 内视 熔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99-01
作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对话”。中小学写作教育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活动的生命过程。
但现在大部分的作文教学应老师之命而作的,这样自然谈不上“生命的真诚表达”,“对话”更是无法实现的。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激情和欲望,被迫以说假话、编故事的方式虚以委蛇。写作成了学生日常学习中不愿意踏入的“雷区”。作文成为了语文学习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作文不应该是与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完成生命成长的过程。问题是,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样生活与作文的无缝连接?我尝试用开展活动性作文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发现题材
愿意表达,有表达的欲望和内容,这是写文章的前提,是基础。写作教学先解决作文内容,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的问题。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才能。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我从日常生活着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实现作文进入生活,生活激扬作文的目的。
例如,结合热门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开展“舌尖上的美食”的活动,让学生回家学做家常菜,引导学生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与生活对话;遇上学校组织春游野炊的契机,开展“故乡里快乐野炊”比赛,在单调的校园生活中添加亮丽的情感色彩,创造更多与同学对话的机会;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假期里,组织学生探访环卫工人,与孤儿院的孩子做月饼,把孩子的目光从家庭、学校,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在实际的活动中触及社会的各方面,发现最真实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面对面交流及对话。
当学生有了如此丰富的活动体验后,还愁没有作文的“米”吗?显然,通过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进入生活,不同的活动画面在心里烙下了各种印记。丰富的活动素材成为了学生作文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米”。有了可表达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观察记录
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确实有了各式各样的即场体验,但这些感受往往具有短暂性,遗忘的速度很快。当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了以后,学生记忆中只剩下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的记忆,又如何能转化为作文素材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设计了与活动相关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带着目的去观察,及时记录下活动瞬间的照片和动人的细节,以此作为日后回忆的线头。有了这个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同时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舌尖上的美食”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拍摄下做菜的每一个步骤,并设计了活动表格,引导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用心去观察这些细节,并立刻形成简单的文字记录。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孩子的成就感,还特别设置了“美食点评”这个环节,让父母参与到活动中。父母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并作出评价。在开展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活动结束后,这些记录也能为学生所用,作为他们在日后写作中能用于“加工烹调”的材料。
三、内视体验
作文教学中,不能单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内视”。“内视”的意义在于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灵。它关注度额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丰富的内心。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心灵感受。
为此,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开分享会。让学生轮流展示他们的活动照片和记录,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展示过程中,刺激学生唤醒活动中的片段记忆;在交流过程中提升表达的欲望;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反思与检视的火花。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整个活动的不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内在的、个人的体会。
学生只要养成了“内视”的习惯,就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作文是可以抵达心灵的。“内视”成为习惯,学生发现、积累材料的能力、关注生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四、熔铸再造
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记录、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冷处理”,在心里反复琢磨,酝酿,不要动情就发,而要经过熔铸再造。
遵循这个写作规律,我会在活动的最后安排学生对活动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然后拓展延伸,再加以提炼和升华。例如,在“舌尖上的美食”这期活动开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填写了一个“幕后花絮”的表格。
此表格设置了几个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回忆的问题,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一次作文活动的内容,除了本次“学做菜”的过程本身,还进一步挖掘与之相关的记忆与感受,力求对活动进行更深层次地消化,熔铸更多的生活体验。
此外,在强调“作文”和“学生生活”连接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能接触到的“生活”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发现历史”、“发现世界”,营造更加广阔、博大、丰富的“作文星空”。
通过活动性作文的开展,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彻底激活。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生活,搜肠刮肚地胡乱作文,而是借助主题活动作为途径,以发现者、观察者、记录者、体验者、思考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生活中。把作文作为一种品读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教师之友[J].2003(2)
[2]潘新和.語文:表现与存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6
【关键词】活动性作文 发现 观察 记录 内视 熔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99-01
作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对话”。中小学写作教育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活动的生命过程。
但现在大部分的作文教学应老师之命而作的,这样自然谈不上“生命的真诚表达”,“对话”更是无法实现的。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激情和欲望,被迫以说假话、编故事的方式虚以委蛇。写作成了学生日常学习中不愿意踏入的“雷区”。作文成为了语文学习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作文不应该是与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完成生命成长的过程。问题是,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样生活与作文的无缝连接?我尝试用开展活动性作文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发现题材
愿意表达,有表达的欲望和内容,这是写文章的前提,是基础。写作教学先解决作文内容,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的问题。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才能。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我从日常生活着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实现作文进入生活,生活激扬作文的目的。
例如,结合热门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开展“舌尖上的美食”的活动,让学生回家学做家常菜,引导学生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与生活对话;遇上学校组织春游野炊的契机,开展“故乡里快乐野炊”比赛,在单调的校园生活中添加亮丽的情感色彩,创造更多与同学对话的机会;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假期里,组织学生探访环卫工人,与孤儿院的孩子做月饼,把孩子的目光从家庭、学校,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在实际的活动中触及社会的各方面,发现最真实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面对面交流及对话。
当学生有了如此丰富的活动体验后,还愁没有作文的“米”吗?显然,通过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进入生活,不同的活动画面在心里烙下了各种印记。丰富的活动素材成为了学生作文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米”。有了可表达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观察记录
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确实有了各式各样的即场体验,但这些感受往往具有短暂性,遗忘的速度很快。当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了以后,学生记忆中只剩下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的记忆,又如何能转化为作文素材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设计了与活动相关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带着目的去观察,及时记录下活动瞬间的照片和动人的细节,以此作为日后回忆的线头。有了这个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同时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舌尖上的美食”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拍摄下做菜的每一个步骤,并设计了活动表格,引导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用心去观察这些细节,并立刻形成简单的文字记录。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孩子的成就感,还特别设置了“美食点评”这个环节,让父母参与到活动中。父母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并作出评价。在开展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活动结束后,这些记录也能为学生所用,作为他们在日后写作中能用于“加工烹调”的材料。
三、内视体验
作文教学中,不能单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内视”。“内视”的意义在于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灵。它关注度额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丰富的内心。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心灵感受。
为此,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开分享会。让学生轮流展示他们的活动照片和记录,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展示过程中,刺激学生唤醒活动中的片段记忆;在交流过程中提升表达的欲望;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反思与检视的火花。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整个活动的不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内在的、个人的体会。
学生只要养成了“内视”的习惯,就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作文是可以抵达心灵的。“内视”成为习惯,学生发现、积累材料的能力、关注生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四、熔铸再造
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记录、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冷处理”,在心里反复琢磨,酝酿,不要动情就发,而要经过熔铸再造。
遵循这个写作规律,我会在活动的最后安排学生对活动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然后拓展延伸,再加以提炼和升华。例如,在“舌尖上的美食”这期活动开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填写了一个“幕后花絮”的表格。
此表格设置了几个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回忆的问题,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一次作文活动的内容,除了本次“学做菜”的过程本身,还进一步挖掘与之相关的记忆与感受,力求对活动进行更深层次地消化,熔铸更多的生活体验。
此外,在强调“作文”和“学生生活”连接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能接触到的“生活”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发现历史”、“发现世界”,营造更加广阔、博大、丰富的“作文星空”。
通过活动性作文的开展,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彻底激活。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生活,搜肠刮肚地胡乱作文,而是借助主题活动作为途径,以发现者、观察者、记录者、体验者、思考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生活中。把作文作为一种品读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教师之友[J].2003(2)
[2]潘新和.語文:表现与存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