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这个名词一经产生,就赋予了它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赋予了它特殊的功能。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人才为基本职能,通过造就人才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营造人类文明的大厦。教育自从产生之后,其本身的功能及体系也在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演化、更新与超越。传统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传统教育的体系是简陋的。人类文明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文明高度繁荣,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浪潮,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推动人类进步靠教育,搞教育又离不开教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等技能,以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的基本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将“素质”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然后才能实施其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所谓素质,原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观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这是对“素质”的传统诠释。现代较为广义的界定是:人在先天遗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的训练而获得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品质,体质体能等诸方面。在素质的诸因素中,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它的发展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结果。《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高科技发展与应用时代,同时又是人力资源的高度竞争时代。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既是使其实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前提,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达到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构件。其中智力因素包括敏捷的观察力,非凡的记忆力,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非智力因素的泛义内涵是: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狭义的界定则为: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又对认知过程起制约作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等,具体体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和独立性。心理因素的两个构件是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构成中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缺少了其中之一都是不健全的心理,在行为结果上,必然有所反应,需要进行及时的矫正与修补。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注重个性教育,个性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与教育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关心受教育者的尊严,高度重视他们的主观性、意愿与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应研究学生的学习的价值,创造性与自我实现要求。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治疗时应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必须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让学生觉得他们的教师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发展极不相适应。现代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同时要求教师有育人的智慧,即非凡的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全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健全的心理素质除智力因素,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超群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硬构件之外,还应具有对教育的恒久动机,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沉稳的性格这些软构件。作为一名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劈波斩浪就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有为教育为学生的永恒的内驱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永不满足,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为祖国、为人类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具有为家长培养孩子,帮助学生成才与发展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强烈的荣誉感,为学生的成功成才而感光荣,为学校的兴衰而感光荣与耻辱,把学生的荣誉、学校的荣誉,甚至祖国的荣誉与个人荣誉维系在一起,誓与学生共荣辱;有强烈的自信心,用自己的自信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自尊性,有教育的失误就是自己的耻辱的自尊;强烈的好胜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解决问题决不退缩的好胜心理;强烈的自制能力,遇事果断而冷静,决不意气用事,感情用事;恒久的坚持性,凡事不要急躁冒进,浅尝辄止,以及独立处事与创新的能力,千万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教育技术,自己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惜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勤学敬业,以身作则,对学生循循善诱。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当好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建设者;充当好育人的角色,当好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师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必须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有对他人的真诚与信赖;有健康纯洁的审美情绪。必须有对教育的强烈兴趣,有乐于参与学生活动的兴趣,以及在学科、教育以外的其他各方面兴趣。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即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的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稳定良好的性格。必须具有优异的教育能力,即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正确的自我鉴定与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即与学校领导,身边的同事,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等等。
所有这些既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每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转换角色,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关文信.《新课程新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推动人类进步靠教育,搞教育又离不开教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等技能,以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的基本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将“素质”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然后才能实施其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所谓素质,原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观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这是对“素质”的传统诠释。现代较为广义的界定是:人在先天遗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的训练而获得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品质,体质体能等诸方面。在素质的诸因素中,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它的发展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结果。《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高科技发展与应用时代,同时又是人力资源的高度竞争时代。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既是使其实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前提,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达到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构件。其中智力因素包括敏捷的观察力,非凡的记忆力,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非智力因素的泛义内涵是: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狭义的界定则为: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又对认知过程起制约作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等,具体体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和独立性。心理因素的两个构件是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构成中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缺少了其中之一都是不健全的心理,在行为结果上,必然有所反应,需要进行及时的矫正与修补。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注重个性教育,个性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与教育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关心受教育者的尊严,高度重视他们的主观性、意愿与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应研究学生的学习的价值,创造性与自我实现要求。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治疗时应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必须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让学生觉得他们的教师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发展极不相适应。现代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同时要求教师有育人的智慧,即非凡的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全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健全的心理素质除智力因素,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超群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硬构件之外,还应具有对教育的恒久动机,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沉稳的性格这些软构件。作为一名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劈波斩浪就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有为教育为学生的永恒的内驱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永不满足,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为祖国、为人类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具有为家长培养孩子,帮助学生成才与发展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强烈的荣誉感,为学生的成功成才而感光荣,为学校的兴衰而感光荣与耻辱,把学生的荣誉、学校的荣誉,甚至祖国的荣誉与个人荣誉维系在一起,誓与学生共荣辱;有强烈的自信心,用自己的自信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自尊性,有教育的失误就是自己的耻辱的自尊;强烈的好胜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解决问题决不退缩的好胜心理;强烈的自制能力,遇事果断而冷静,决不意气用事,感情用事;恒久的坚持性,凡事不要急躁冒进,浅尝辄止,以及独立处事与创新的能力,千万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教育技术,自己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惜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勤学敬业,以身作则,对学生循循善诱。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当好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建设者;充当好育人的角色,当好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师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必须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有对他人的真诚与信赖;有健康纯洁的审美情绪。必须有对教育的强烈兴趣,有乐于参与学生活动的兴趣,以及在学科、教育以外的其他各方面兴趣。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即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的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稳定良好的性格。必须具有优异的教育能力,即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正确的自我鉴定与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即与学校领导,身边的同事,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等等。
所有这些既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每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转换角色,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关文信.《新课程新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