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和任务,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流行软件、网络游戏、QQ游戏等对中小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成了普遍现象。我们应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笔者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兴趣和教育性的统一,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选好教学内容,为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铺平道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家教委编订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信息技术课应将学习重点放置在学习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上。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是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因为我喜欢把自己的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画而更精彩,也使画因文章而更完美。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某杂志社的主编了!”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而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展现自己。可以说这些软件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力”。有了“诱惑力”,学生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创造力。
二、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关于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再如,画图软件的图案放大和翻转以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生动有趣,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知识难点。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教给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边框和底纹”时,只仔细地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它们受益终生。
三、及时恰当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现在的小学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地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延迟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并得以巩固。表扬鼓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是各科教学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法。这种激励方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抽象,操作要求严格,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犯很多错误。教师往往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这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有关),容易变得急躁,大声斥责学生的事情屡屡发生。使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变成对失败的恐惧;以至于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怕上信息技术课,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如果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教师淡化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尽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多给表扬肯定,哪怕这困难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能把学生刚刚产生的畏难情绪,立即转化为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形成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大大激励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显然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信息技术的键盘操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各字母键的位置。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有困难的事,总有许多同学不能达到要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故意以惊讶的口气对完成了的那两、三个同学大加表扬,同时口头鼓励那些已能大致记住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全部记熟就更了不起。再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查,我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记熟各字母键的位置了。另外,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得意”的学生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总之,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开.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2]王华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09年2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流行软件、网络游戏、QQ游戏等对中小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成了普遍现象。我们应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笔者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兴趣和教育性的统一,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选好教学内容,为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铺平道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家教委编订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信息技术课应将学习重点放置在学习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上。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是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因为我喜欢把自己的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画而更精彩,也使画因文章而更完美。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某杂志社的主编了!”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而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展现自己。可以说这些软件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力”。有了“诱惑力”,学生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创造力。
二、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关于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再如,画图软件的图案放大和翻转以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生动有趣,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知识难点。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教给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边框和底纹”时,只仔细地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它们受益终生。
三、及时恰当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现在的小学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地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延迟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并得以巩固。表扬鼓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是各科教学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法。这种激励方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抽象,操作要求严格,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犯很多错误。教师往往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这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有关),容易变得急躁,大声斥责学生的事情屡屡发生。使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变成对失败的恐惧;以至于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怕上信息技术课,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如果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教师淡化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尽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多给表扬肯定,哪怕这困难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能把学生刚刚产生的畏难情绪,立即转化为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形成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大大激励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显然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信息技术的键盘操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各字母键的位置。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有困难的事,总有许多同学不能达到要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故意以惊讶的口气对完成了的那两、三个同学大加表扬,同时口头鼓励那些已能大致记住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全部记熟就更了不起。再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查,我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记熟各字母键的位置了。另外,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得意”的学生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总之,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开.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2]王华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09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