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大清帝国内部的禁烟分歧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门销烟和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来都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很多教材和考试试题都以此为素材而展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是以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是历史教育的必备环节。清朝中后期,鸦片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冲击着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
  由于篇幅的限制,中学教材对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统治者内部对禁烟态度的分歧都避而不谈,这让很多学生误认为清廷内部都全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其实不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心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借以抛砖引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方列强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人认识到必须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然而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因为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总处于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中严重的逆差局面,决定不择手段地扩大中英贸易,尤其是扩大非法的鸦片贸易。随着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垄断东西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的职能变化,加上英国商人受巨额利润的刺激,鸦片贸易空前繁荣、数量激增,并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就开始禁止鸦片进口,在道光时期更是有所加强,但是收效不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清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特别严重,特别是广东各级封建势力利用鸦片走私中饱私囊的现象有增无减。因为鸦片不是通过正当的贸易渠道进入而是通过非法的走私,中国的不法商人从中获得惊人的利润,大清帝国的官员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鸦片走私,与不法商贩、洋人等勾结,并从中获得大量的贿赂。这种肮脏的交易愈演愈烈,鸦片流毒天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的走私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中国社会,严重威胁着大清帝国的统治,封建统治集团为之震撼。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廷内部对是否禁烟、怎样禁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荒谬的一种观点是不禁鸦片,认为允许鸦片进口则可以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另外鼓励农民种植鸦片既可减少白银外流,也可提高农民收益。当然,随着鸦片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危害的加大这种主张也没有人敢公开支持。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何禁烟的两大派,一是“弛禁派“,一是“严禁派”。
  “弛禁派”以何太青、许乃济、卢坤等为代表。“弛禁派”不主张“严禁”,主张“弛禁”。何太青认为对策有三:一是闭关绝市,这肯定行不通。二是严厉禁止,但这将导致不法分子采取奇巧之法走私鸦片,官员受贿越严重,鸦片走私越猖獗,白银也越外流,并指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严禁鸦片引起的,所以此策也行不通。三是采取“避重就轻”之策,从朝廷来看“鸦片轻而银重”,“弛禁”就是避重就轻的良策,具体办法是公开允许鸦片进口,照章纳税以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拯救银荒;鸦片贸易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即不能用银两购买,从而避免白银外流;准许内地种植鸦片以抵制鸦片输入;禁止政府官员、封建士大夫和军队内部吸食鸦片,但准许“无足轻重”的平民百姓吸食。“弛禁派”的主张看似有一定道理,得到一些人的赞赏,并在广州一带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其实“弛禁派”本末倒置,将官员的受贿、鸦片走私严重、银荒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禁烟,根本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单纯从统治者立场出发,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危机。他们的主张同样是荒谬的,也不可行的,受到一些官员的严厉批评。
  “严禁派”以黄爵滋、林则徐、姚元之等为代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并逐渐占了上风。黄爵滋上书,请求严禁鸦片,直指鸦片走私的危害,请求从其源头上予以禁止。林则徐提出了禁止吸食鸦片的具体办法并在两湖地区执行,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道光皇帝即位后就主张禁烟,只是缺乏决心。特别是“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斗争越来越使统治集团看清了形势,另外林则徐的局部实践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而林则徐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出发上书道光皇帝,言辞恳切,提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指出严禁鸦片的紧迫性,这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遂采纳了林则徐的“严禁”主张,于是出现了伟大的虎门销烟运动。
  必须指出,无论是“弛禁派”还是“严禁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都是为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的。当然我们更应看到,林则徐等人的主张和做法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有鲜明的反外来侵略性质,我们应予以高度的肯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分寸地触及这一“分歧”,就更能让学生体会林则徐这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深刻内涵。
其他文献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虽特点各异,但都体现了高考考查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毫无疑问,对高考地理试题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典型特点分析  1.无图不成题。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在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地图数量增加,双图、多图题比较普遍。双图、多图题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读图、分析、提取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探索”一定的教学规律,“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正是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一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一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与发展状况,创设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学力出发,同时又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归宿。思想品德教学要想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历史教学高效益,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调动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历史课堂。基于此,我通过开展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设计意图与构建  我采用了“二乘三”的分组形式,一個小组由6个人组成,前后每排3个人,每个大
【摘要】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图式理论在高中阅读与写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在初中英语学习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较少。本文以初中阅读课文为例,探究形式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阐述建构形式图式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形式图式;初中阅读  【作者简介】孙妍,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随着近两年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能力成为老师们上课的教学目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现行历史教材内容丰富,还增加探究题,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素质教育的特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教材过多的容量、专业性强的表述,导致“探究”形同虚设,加上近年来试题趋难,问题越来越“细”,越来越“活”,教师似乎都在“依卷施教”。笔者在教学中不断遭遇“雾霾笼罩”的困境。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实际(以下简称社会课)
一、备课介绍  结合高考考纲和近年高考命题导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难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  二、教学展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状态。  (2)关于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入“两个凡是”的思想分析)  2.内容探
章永生同志在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兴趣源源不断地产生于“学习行动—学习成就感—学习兴趣—学习行动”的良性循环中。如果这种良性循环内化为学生的规范性学习习惯,将对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教学大有裨益。  笔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实验,依据不同主体对象,总结了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呢?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来源和实施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和外延作了明确界定,将其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物质资源包括历史教材、影视资料、教学资料、乡土资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人力资源包括历史教师、学生及专家等。  根据这一分类,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教材是历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不一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前景期望过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未充分发挥其职能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等问题日益凸显,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本文对某独立学院2021届103位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問卷调查,总结归纳所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三维目标之首。近年来,唐河县教研室积极倡导“学、探、测”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草根方法,用风格显特色,用人格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