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门销烟和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来都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很多教材和考试试题都以此为素材而展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是以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是历史教育的必备环节。清朝中后期,鸦片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冲击着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
由于篇幅的限制,中学教材对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统治者内部对禁烟态度的分歧都避而不谈,这让很多学生误认为清廷内部都全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其实不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心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借以抛砖引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方列强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人认识到必须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然而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因为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总处于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中严重的逆差局面,决定不择手段地扩大中英贸易,尤其是扩大非法的鸦片贸易。随着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垄断东西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的职能变化,加上英国商人受巨额利润的刺激,鸦片贸易空前繁荣、数量激增,并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就开始禁止鸦片进口,在道光时期更是有所加强,但是收效不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清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特别严重,特别是广东各级封建势力利用鸦片走私中饱私囊的现象有增无减。因为鸦片不是通过正当的贸易渠道进入而是通过非法的走私,中国的不法商人从中获得惊人的利润,大清帝国的官员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鸦片走私,与不法商贩、洋人等勾结,并从中获得大量的贿赂。这种肮脏的交易愈演愈烈,鸦片流毒天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的走私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中国社会,严重威胁着大清帝国的统治,封建统治集团为之震撼。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廷内部对是否禁烟、怎样禁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荒谬的一种观点是不禁鸦片,认为允许鸦片进口则可以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另外鼓励农民种植鸦片既可减少白银外流,也可提高农民收益。当然,随着鸦片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危害的加大这种主张也没有人敢公开支持。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何禁烟的两大派,一是“弛禁派“,一是“严禁派”。
“弛禁派”以何太青、许乃济、卢坤等为代表。“弛禁派”不主张“严禁”,主张“弛禁”。何太青认为对策有三:一是闭关绝市,这肯定行不通。二是严厉禁止,但这将导致不法分子采取奇巧之法走私鸦片,官员受贿越严重,鸦片走私越猖獗,白银也越外流,并指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严禁鸦片引起的,所以此策也行不通。三是采取“避重就轻”之策,从朝廷来看“鸦片轻而银重”,“弛禁”就是避重就轻的良策,具体办法是公开允许鸦片进口,照章纳税以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拯救银荒;鸦片贸易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即不能用银两购买,从而避免白银外流;准许内地种植鸦片以抵制鸦片输入;禁止政府官员、封建士大夫和军队内部吸食鸦片,但准许“无足轻重”的平民百姓吸食。“弛禁派”的主张看似有一定道理,得到一些人的赞赏,并在广州一带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其实“弛禁派”本末倒置,将官员的受贿、鸦片走私严重、银荒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禁烟,根本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单纯从统治者立场出发,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危机。他们的主张同样是荒谬的,也不可行的,受到一些官员的严厉批评。
“严禁派”以黄爵滋、林则徐、姚元之等为代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并逐渐占了上风。黄爵滋上书,请求严禁鸦片,直指鸦片走私的危害,请求从其源头上予以禁止。林则徐提出了禁止吸食鸦片的具体办法并在两湖地区执行,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道光皇帝即位后就主张禁烟,只是缺乏决心。特别是“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斗争越来越使统治集团看清了形势,另外林则徐的局部实践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而林则徐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出发上书道光皇帝,言辞恳切,提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指出严禁鸦片的紧迫性,这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遂采纳了林则徐的“严禁”主张,于是出现了伟大的虎门销烟运动。
必须指出,无论是“弛禁派”还是“严禁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都是为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的。当然我们更应看到,林则徐等人的主张和做法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有鲜明的反外来侵略性质,我们应予以高度的肯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分寸地触及这一“分歧”,就更能让学生体会林则徐这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深刻内涵。
由于篇幅的限制,中学教材对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统治者内部对禁烟态度的分歧都避而不谈,这让很多学生误认为清廷内部都全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其实不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心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借以抛砖引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方列强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人认识到必须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然而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因为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总处于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中严重的逆差局面,决定不择手段地扩大中英贸易,尤其是扩大非法的鸦片贸易。随着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垄断东西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的职能变化,加上英国商人受巨额利润的刺激,鸦片贸易空前繁荣、数量激增,并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就开始禁止鸦片进口,在道光时期更是有所加强,但是收效不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清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特别严重,特别是广东各级封建势力利用鸦片走私中饱私囊的现象有增无减。因为鸦片不是通过正当的贸易渠道进入而是通过非法的走私,中国的不法商人从中获得惊人的利润,大清帝国的官员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鸦片走私,与不法商贩、洋人等勾结,并从中获得大量的贿赂。这种肮脏的交易愈演愈烈,鸦片流毒天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的走私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中国社会,严重威胁着大清帝国的统治,封建统治集团为之震撼。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廷内部对是否禁烟、怎样禁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荒谬的一种观点是不禁鸦片,认为允许鸦片进口则可以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另外鼓励农民种植鸦片既可减少白银外流,也可提高农民收益。当然,随着鸦片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危害的加大这种主张也没有人敢公开支持。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何禁烟的两大派,一是“弛禁派“,一是“严禁派”。
“弛禁派”以何太青、许乃济、卢坤等为代表。“弛禁派”不主张“严禁”,主张“弛禁”。何太青认为对策有三:一是闭关绝市,这肯定行不通。二是严厉禁止,但这将导致不法分子采取奇巧之法走私鸦片,官员受贿越严重,鸦片走私越猖獗,白银也越外流,并指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严禁鸦片引起的,所以此策也行不通。三是采取“避重就轻”之策,从朝廷来看“鸦片轻而银重”,“弛禁”就是避重就轻的良策,具体办法是公开允许鸦片进口,照章纳税以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拯救银荒;鸦片贸易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即不能用银两购买,从而避免白银外流;准许内地种植鸦片以抵制鸦片输入;禁止政府官员、封建士大夫和军队内部吸食鸦片,但准许“无足轻重”的平民百姓吸食。“弛禁派”的主张看似有一定道理,得到一些人的赞赏,并在广州一带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其实“弛禁派”本末倒置,将官员的受贿、鸦片走私严重、银荒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禁烟,根本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单纯从统治者立场出发,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危机。他们的主张同样是荒谬的,也不可行的,受到一些官员的严厉批评。
“严禁派”以黄爵滋、林则徐、姚元之等为代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并逐渐占了上风。黄爵滋上书,请求严禁鸦片,直指鸦片走私的危害,请求从其源头上予以禁止。林则徐提出了禁止吸食鸦片的具体办法并在两湖地区执行,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道光皇帝即位后就主张禁烟,只是缺乏决心。特别是“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斗争越来越使统治集团看清了形势,另外林则徐的局部实践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而林则徐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出发上书道光皇帝,言辞恳切,提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指出严禁鸦片的紧迫性,这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遂采纳了林则徐的“严禁”主张,于是出现了伟大的虎门销烟运动。
必须指出,无论是“弛禁派”还是“严禁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都是为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的。当然我们更应看到,林则徐等人的主张和做法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有鲜明的反外来侵略性质,我们应予以高度的肯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分寸地触及这一“分歧”,就更能让学生体会林则徐这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