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论虽然是针对所有学科的,但对语文似乎更有实践意义,在把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时,要将其“语文化”。下面是笔者在语文
对话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要求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只有在阅读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情绪才会受到感染,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进入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要想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和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然而有不少的对话课,对学生感知文本却重视不够,课堂上不给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什么感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话”了。由于学生没有对文本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对话就容易成为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空中楼阁式的大讨论,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错觉,以为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对话,进行了研究和探究,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误区。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非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和生生的平等对话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又要注意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必过于推崇对话教学,把对话教学提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首先,对话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必须使用的。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之后可以有讨论和交流,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之后都需要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上到阅览室和图书馆,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这样的阅读虽然没有讨论、探究和交流,但对学生同样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讨论、交流跟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比较起来,是处于第二位的。这是因为:第一,讨论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它是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决定的;第二,课文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并不是对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进行讨论;第三,不必每次讨论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语文特别是文学作品自有其多义性。
三、巧设话题,激发情趣,提高效率
对话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优秀的语言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确
立的好与坏,又会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
1.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设置话题
不管是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点巧设话题,激活学生思维。方法有二:其一,教师通过钻研教材,从文本中挖掘出矛盾点,并围绕它展开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些根本对立的、矛盾的“成见”,由学生自己认识、判断、取舍,从而使他们由此生发新的“思想”。
一般说来,当文本内容涉及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以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错综,我们常常很难轻易地给他们一个评判,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读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很好地起到了推进对话的作用。
2.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特定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话题的设置应重视对文本内容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设计出独到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
为了避免一问一答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对话,使对话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教师在以理解文本的关键点进行话题的设置时,还要尽可能地创设若干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问题,以较高的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对话的切入点。
3.于文本的“无字处”设置话题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同样文本所设的空白通常被称为“无字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文本“无字处”设置话题,这有利于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设置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圆其说的前提下,调动自身生活体验或文本积累,然后结合各种背景对文本“无字处”进行补充和丰富,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大胆推断和猜测,以求通过文本表层把握作品的深层内蕴。
单位:山东蒙阴一中一分校;山东蒙阴联城中心小学
对话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要求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只有在阅读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情绪才会受到感染,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进入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要想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和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然而有不少的对话课,对学生感知文本却重视不够,课堂上不给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什么感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话”了。由于学生没有对文本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对话就容易成为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空中楼阁式的大讨论,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错觉,以为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对话,进行了研究和探究,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误区。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非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和生生的平等对话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又要注意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必过于推崇对话教学,把对话教学提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首先,对话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必须使用的。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之后可以有讨论和交流,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之后都需要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上到阅览室和图书馆,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这样的阅读虽然没有讨论、探究和交流,但对学生同样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讨论、交流跟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比较起来,是处于第二位的。这是因为:第一,讨论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它是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决定的;第二,课文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并不是对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进行讨论;第三,不必每次讨论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语文特别是文学作品自有其多义性。
三、巧设话题,激发情趣,提高效率
对话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优秀的语言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确
立的好与坏,又会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
1.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设置话题
不管是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点巧设话题,激活学生思维。方法有二:其一,教师通过钻研教材,从文本中挖掘出矛盾点,并围绕它展开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些根本对立的、矛盾的“成见”,由学生自己认识、判断、取舍,从而使他们由此生发新的“思想”。
一般说来,当文本内容涉及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以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错综,我们常常很难轻易地给他们一个评判,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读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很好地起到了推进对话的作用。
2.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特定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话题的设置应重视对文本内容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设计出独到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
为了避免一问一答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对话,使对话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教师在以理解文本的关键点进行话题的设置时,还要尽可能地创设若干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问题,以较高的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对话的切入点。
3.于文本的“无字处”设置话题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同样文本所设的空白通常被称为“无字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文本“无字处”设置话题,这有利于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设置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圆其说的前提下,调动自身生活体验或文本积累,然后结合各种背景对文本“无字处”进行补充和丰富,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大胆推断和猜测,以求通过文本表层把握作品的深层内蕴。
单位:山东蒙阴一中一分校;山东蒙阴联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