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要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 基本理念 建设规划 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c)-0143-01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
2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突出抓好以下保障措施。
2.1 法制保障
规划实施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规划实施的最基本保证,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方式。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工艺落后、生产设备差、产品质量差的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行建立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
2.2 资金保障
落实规划项目的资金渠道是保证生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或部门规划普遍存在着规划目标与所需资金脱节的问题,致使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性降低,难以完全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1)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投资,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次是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的投入,包括商业银行用于环境基础实施的贷款和私人机构以各种方式投入的资金;再次是企业自身的投资,包括更新改造的环境保护和排污收费等的投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投融资方式和渠道逐步走向市场化,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政府和环保部门除发挥现有资金渠道的同时,应积极培育和拓展新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生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主要是分析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的价值,并通过分析再反过来指导投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做好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分析是提高规划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环保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显得越发重要。规划投资效益分析将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决策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政府按照投资效益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资金和规划项目,做到生态环境规划综合效益最大化。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
3.1 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
根据生态学、城市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依据现行的生态城市发展要求与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城市规划涉及的主要的技术方法可划分为分析评价方法、功能区划方法、规划设计方法和方案决策方法四部分。
3.2 城市规划目标的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生态城市的“生态”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且还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环境系统内部的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建设高效、舒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鉴于城市土地利用舰划的重要地位,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就成了重要工作。一个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遵循集约化利用的原则。
3.4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口的。
关键词:生态城市 基本理念 建设规划 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c)-0143-01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
2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突出抓好以下保障措施。
2.1 法制保障
规划实施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规划实施的最基本保证,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方式。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工艺落后、生产设备差、产品质量差的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行建立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
2.2 资金保障
落实规划项目的资金渠道是保证生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或部门规划普遍存在着规划目标与所需资金脱节的问题,致使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性降低,难以完全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1)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投资,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次是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的投入,包括商业银行用于环境基础实施的贷款和私人机构以各种方式投入的资金;再次是企业自身的投资,包括更新改造的环境保护和排污收费等的投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投融资方式和渠道逐步走向市场化,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政府和环保部门除发挥现有资金渠道的同时,应积极培育和拓展新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生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主要是分析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的价值,并通过分析再反过来指导投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做好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分析是提高规划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环保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显得越发重要。规划投资效益分析将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决策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政府按照投资效益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资金和规划项目,做到生态环境规划综合效益最大化。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
3.1 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
根据生态学、城市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依据现行的生态城市发展要求与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城市规划涉及的主要的技术方法可划分为分析评价方法、功能区划方法、规划设计方法和方案决策方法四部分。
3.2 城市规划目标的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生态城市的“生态”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且还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环境系统内部的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建设高效、舒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鉴于城市土地利用舰划的重要地位,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就成了重要工作。一个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遵循集约化利用的原则。
3.4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