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广泛开展“做中学”教学实验,很多中小学开设“做中学”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做中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但从目前教学实验的现状来看,有些课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按照老师要求被动“做”,只是“做‘时’学”。究其原因:很多教师没有能够全面把握“做中学”的本质,仅把目光盯在“如何‘做”’上,未能挖掘“做‘前’学”和“做‘后’学”的教学意义。要想让“做中学”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需要拓展“做中学”的内涵,探究每一个环节的“做”和“学”。
一、“做前学”:探明策略
“做中学”的起点应是“做‘前’学”,在“做前”就让学生“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弄清楚“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中学”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一、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并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人在夏天衣服穿得少,冬天穿得多,是否是衣服增加热量?盐放在冷水里较难溶解,放在烧好的饭菜中便能很快溶化,“溶解”是不是与温度有关?长期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而且培养他们问题意识。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生活在这个变幻多彩的世界中,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的感受与探究中发现问题。例如,人跑步、打球或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都会出汗,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感受中提出问题:运动是否能增加热量?喝的汤中油始终浮在上面,用筷子上下搅拌后还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水和油不相溶是什么原因?这样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而且促进他们感悟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三、引导学生从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一项实验,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可以让每个学生上课时先戴上手套,体验戴上手套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衣服会增加热量吗”,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产生探究欲望。这样的引导能够紧扣“‘做’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让学生学会探究缘由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分析问题是探究的支点,提出问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针对发现的问题“猜测”解决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思考“怎么做”。明白“怎么做”是“做中学”的前提,“做前”必须让学生知道“做”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假设的科学性。二、思考“为什么做”。明白“为什么做”是“做中学”的关键,“做前”也应让学生清楚这样“做”的道理。一方面,引导学生要弄清楚“这样做”的依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探究思维形成的方法。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开始学生对“衣服是否会增加热量”意见不一致。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增加热量”或“不会增加热量”,学生通过“链接”生活,想出一些证明的办法:通过少穿和多穿衣服测量身体温度是否有变化、测量一瓶水的起始温度和裹上棉衣后的温度是否有提高等可以检验衣服是否会增加热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为什么通过“这样做”可以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习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且培养他们学会思维,掌握建构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做时学”:探求真谛
学生明白实验原理以后,应引导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做时学”,即:通过自己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证明“实验前的假设”。
1、让学生学会操作实验小学科学课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形成实验技能。“做中学”既是一门科学课,也是一门生活实践课,更应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器材。“做‘时’学”中“做”是让学生通过“做”学会使用温度计、酒精灯、烧杯、放大镜、弹簧秤等常用的实验器材,为今后自主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引导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素养。“做中学”应让学生通过“做”学习实验的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2、让学生学会总结结论
学生实验后将相关数据按照要求记人“实验记录单”,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一、从数据中总结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找出问题的结论。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教师让学生先测量两瓶没有包棉衣的水温度;然后,再用衣服将这两瓶水裹好几分钟后再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再让他们分别比较这两瓶水包衣服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的比较不难发现:冷水温度没有变化,热水温度稍微变低。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衣服不会增加热量”。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而且促进他们学习总结。二、从过程中找到规律。有些实验是“定性研究”,并非能得出具体数据,但实验的变化人可以“感觉到”。这样的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实验边“体会”,在实验过程中寻找变化规律。例如,教学“声音的变化”时,学生将尺子一头按在桌子上,一头悬在空中;然后,用手拨悬空的那一端,拨的幅度越来越大,观察并倾听声音的变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自主实验的过程,又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究规律的过程。
三、“做后学”:探寻生活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后,教学不应就此结束,还应引导他们继续探究,通过“做后学”探寻生活中的“科学”。
1、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
学习的起源意义是帮助学习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回顾生活中的现象,用自己获得知识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形成认知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再观察生活,让他们建构探究生活的本领;也可直接对他们提出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让他们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棉衣不会增加热量,但可以减慢温度的散失”。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让他们说一说用木箱或塑料箱装运冰棍时在冰棍上盖上棉被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引导他们学习运用知识。二、引导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沉与浮”,学生发现“铁、铜等金属是沉的,木头、棉花等物体是浮的”。教师可引导他们思考:铁船为什‘么是浮的?这样的教学告诫他们不要轻率对问题下结论,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创新生活的内容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做中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生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违背“生活科学”的,如果有悖于科学生活的,应引导他们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努力提升生活的质量。例如,教学“运动起来会怎样”,学生了解“运动能够促进生命健康成长”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体育活动情况,然后让他们根据需要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们每天按照计划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知识,而且促进他们创生活,同时还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生命。二、引导学生改善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反思社会生活中是否有违背“生活科学”的,如果有悖于科学生活的,应让他们提出改进措施,自觉参与到创新生活的活动中。例如,教学“水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等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培养他们从小就有责任意识,为改善我们美丽家园增添一份力量。
总之,“做中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地“做”与“学”。这样才能让“做中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
(作者: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
一、“做前学”:探明策略
“做中学”的起点应是“做‘前’学”,在“做前”就让学生“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弄清楚“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中学”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一、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并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人在夏天衣服穿得少,冬天穿得多,是否是衣服增加热量?盐放在冷水里较难溶解,放在烧好的饭菜中便能很快溶化,“溶解”是不是与温度有关?长期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而且培养他们问题意识。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生活在这个变幻多彩的世界中,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的感受与探究中发现问题。例如,人跑步、打球或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都会出汗,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感受中提出问题:运动是否能增加热量?喝的汤中油始终浮在上面,用筷子上下搅拌后还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水和油不相溶是什么原因?这样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而且促进他们感悟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三、引导学生从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一项实验,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可以让每个学生上课时先戴上手套,体验戴上手套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衣服会增加热量吗”,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产生探究欲望。这样的引导能够紧扣“‘做’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让学生学会探究缘由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分析问题是探究的支点,提出问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针对发现的问题“猜测”解决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思考“怎么做”。明白“怎么做”是“做中学”的前提,“做前”必须让学生知道“做”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假设的科学性。二、思考“为什么做”。明白“为什么做”是“做中学”的关键,“做前”也应让学生清楚这样“做”的道理。一方面,引导学生要弄清楚“这样做”的依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探究思维形成的方法。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开始学生对“衣服是否会增加热量”意见不一致。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增加热量”或“不会增加热量”,学生通过“链接”生活,想出一些证明的办法:通过少穿和多穿衣服测量身体温度是否有变化、测量一瓶水的起始温度和裹上棉衣后的温度是否有提高等可以检验衣服是否会增加热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为什么通过“这样做”可以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习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且培养他们学会思维,掌握建构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做时学”:探求真谛
学生明白实验原理以后,应引导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做时学”,即:通过自己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证明“实验前的假设”。
1、让学生学会操作实验小学科学课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形成实验技能。“做中学”既是一门科学课,也是一门生活实践课,更应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器材。“做‘时’学”中“做”是让学生通过“做”学会使用温度计、酒精灯、烧杯、放大镜、弹簧秤等常用的实验器材,为今后自主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引导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素养。“做中学”应让学生通过“做”学习实验的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2、让学生学会总结结论
学生实验后将相关数据按照要求记人“实验记录单”,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一、从数据中总结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找出问题的结论。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教师让学生先测量两瓶没有包棉衣的水温度;然后,再用衣服将这两瓶水裹好几分钟后再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再让他们分别比较这两瓶水包衣服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的比较不难发现:冷水温度没有变化,热水温度稍微变低。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衣服不会增加热量”。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而且促进他们学习总结。二、从过程中找到规律。有些实验是“定性研究”,并非能得出具体数据,但实验的变化人可以“感觉到”。这样的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实验边“体会”,在实验过程中寻找变化规律。例如,教学“声音的变化”时,学生将尺子一头按在桌子上,一头悬在空中;然后,用手拨悬空的那一端,拨的幅度越来越大,观察并倾听声音的变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自主实验的过程,又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究规律的过程。
三、“做后学”:探寻生活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后,教学不应就此结束,还应引导他们继续探究,通过“做后学”探寻生活中的“科学”。
1、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
学习的起源意义是帮助学习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回顾生活中的现象,用自己获得知识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形成认知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再观察生活,让他们建构探究生活的本领;也可直接对他们提出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让他们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衣服会增加热量吗”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棉衣不会增加热量,但可以减慢温度的散失”。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让他们说一说用木箱或塑料箱装运冰棍时在冰棍上盖上棉被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引导他们学习运用知识。二、引导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沉与浮”,学生发现“铁、铜等金属是沉的,木头、棉花等物体是浮的”。教师可引导他们思考:铁船为什‘么是浮的?这样的教学告诫他们不要轻率对问题下结论,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创新生活的内容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做中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生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违背“生活科学”的,如果有悖于科学生活的,应引导他们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努力提升生活的质量。例如,教学“运动起来会怎样”,学生了解“运动能够促进生命健康成长”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体育活动情况,然后让他们根据需要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们每天按照计划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知识,而且促进他们创生活,同时还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生命。二、引导学生改善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反思社会生活中是否有违背“生活科学”的,如果有悖于科学生活的,应让他们提出改进措施,自觉参与到创新生活的活动中。例如,教学“水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等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培养他们从小就有责任意识,为改善我们美丽家园增添一份力量。
总之,“做中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地“做”与“学”。这样才能让“做中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
(作者: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