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之中,给各科教学带来了现代化的新气象。近年来,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色香味”俱全
  (一)在“色”字上做文章,营造教学氛围
  像《桂林山水》这类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课文,如果单靠教师讲解的话,对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讲,恐怕无法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更谈不上欣赏或回忆了。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给文章增添一些“色彩”,播放桂林山水的有关影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对一些重点的景物,如象鼻山,和真的影像资料对比,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随后教师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片,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随着绘声绘色的朗读声音,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幅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课文的内容,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还增长了知识。
  (二)品故事情节的“香”,勾起学生阅读欲望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先确定“飞夺”二字作为课文的题眼,即这篇文章独有的“香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地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就把“飞”和“夺”的“香”散发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人物个性的“味道”
  课文中的人物,都有显著的人物性格和特征,或代表一个群体,或代表一种精神,有着独特的人物“味道”。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人物身上独有的“味道”,是顽强、是上进,还是爱国等,捕捉到了人物个性,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如学习《挑山工》一文,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不能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苦和顽强的精神。讲读后,可以选择挑山工的一些图片或影像资料:如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这时学生们就会发出感叹:“这么高、这么险啊。”这时再播放另一段画面: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背向上攀登。这样通过高山的险和挑山工攀登的画面对比,更能衬托出挑山工的拼搏精神。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挑山工身上特有的味道和精神内涵。这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把挑山工一个简单的行为,解释成为人生的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奋斗精神,这对学生今后成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一)提防多媒体技术的副作用
  语文教学需要经常反刍和回味,才能懂得语文的奥妙和精髓所在。而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加深学生当时的印象,提升学生大脑形象思维的能力,但如果只靠画面或声音刺激,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所以,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的不同技术,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另一方面要促使他们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琢磨。
  (二)提防多媒体技术的依赖性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有效地提高教质量,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减少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语文学习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语句分析、段落划分、课文整体评价上,让学生彻底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写作和文字运用水平。
  (三)提防多媒体技术资源的浪费和无序
  现在虽然有些课文配备了多媒体技术资料,如一些幻灯片或卡片,但是这方面的资料还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自己去寻找或制作一些教学资料,这样一方面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料没有形成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多媒体资源库,包括音像资料、录像资料、卡片资料、幻灯片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轻松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有极大帮助的。(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We present a novel ab initio non-equilibrium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current across a molecular junction. The method rests on a wavefunction-based full ab ini
期刊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PAT) is presented to in vivo monitor neovascularization in tumout angiogenesis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high contrast images in a rat.
期刊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避免因审题不当造成劳而无功,我总结出几种审题方法。  一、逐字酌题理范围  学生见到作文题,认识上往往出现两种误区:一是题目似曾相识,因而不假思索,草率动笔;二是以为题目很难,心里发慌,无从下笔。为此我告诉他们冷静分析,逐字斟酌题意,理清写作范围。  二、同中求异明题意  从临场作文命题讲,既要以平时训练的内容为基础,又要有区别,不能盲目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习作等同起来,要从类似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适应课改精神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思维的转变。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师内涵的转变。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在上每堂作文课中,尽管教师绞尽脑汁地备课、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在写作时仍然还是两手托腮,紧锁眉头,苦苦思索,无从下手。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也很头疼,经常在一起碰头,或个别交谈或共同商讨,总想把这只“拦路虎”赶一赶,结果呢?还是一个“难”字。上好作文课难,教学生写好作文更是件难事。而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
一、阅读古诗,体验韵律美  古诗不同于其他体裁的作品,它们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很适合学生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感受古诗表达的意境所在,同时也能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全诗表现的是诗人听到叛乱被平反,急于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诗歌的前半段我们能感受
We present an ultrasoni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hickness of a composite consisting of a soft thin film attached to a hard plate substrate, by resonance spe
期刊
一、“下潜”——为思辨引入源头活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中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从关键词入手,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理解体会关键词的妙处。其中,最有效果的无非是换词比较了。给学生一把梯子摘果实,要让他们伸一下手,立一下脚就能够到。如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
口语交际训练是思维、交际、肢体语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对话”和“独自”两种语言方式。在语言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关键是要创设情境,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
一、要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  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把文中难于理解、思维空间大、包含矛盾因素的问题提取出来,让学生讨论。一是讨论内容要聚焦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该注意有适当的坡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顾及并能启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的过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