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苏轼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没了苏轼,“三苏”变成可怜的二苏;“唐宋八大家”中也会换掉一家,不知道是谁能够有幸入围这称号。苏门的四个弟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或者说会拜另一人为师。后世的学生也会少背几篇词,也就這样吧。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譬如曾经很火的“呵呵”一词就出自苏轼之口,还是他的口头禅!“呵呵”一词最早出于东坡的书信:“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是苏轼写给友人鲜于子骏的书信,一是想告诉他自己最近作词情况,二是反映了他对诗文的态度:不迎合世俗风气,与人求同,而是要敢于创新,走自己的风格。
  没了苏轼,吃货也会少了很多乐趣。苏轼在美食上的造诣可谓人尽皆知,那块“东坡肉”可以说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畅销呢。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杭州的西湖有多美,也不知道承天寺里有什么东西,是否有二石兽?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庐山上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没有苏轼,你就不知曾经唐太宗专门设道取来给杨玉环的荔枝有多好吃,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能够形容,除此之外,应该也没了吧。
  如果没有苏轼,你觉得在你孤独、落魄、空虚、寂寞、寒冷时还能用“中秋谁与共烛光,把盏凄然北望”来感叹吗?
  当你晚上站在长江旁,你认为你能用什么诗句来赞颂这长江。如果你想用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句子积累的不错,只是描写错了。你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好吗?
  当你有大志向的时候,除了青莲居士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外,亦可以用东坡居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这雄心壮志。
  如果没有苏轼,在外漂泊的浪子在睡觉时梦回那长安故里便不能用“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来形容自己的情感。在这梦中惊醒时,看到桌上的日历,看见那一个个红色的叉越来越接近“除夕”时,想到家中老母亲和老父亲说不定已经晒好了腊肉、做好了饺子、包好了红包等着自己回家。但自己却不能回去,只能看向窗外的天空,望着那万古明月,在自己的心里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不知道苏轼是不是一个好官,但他一定是个好词人,是个好画家,是个美食家。如果没有他,我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苏轼,那中华文化中便会少一枝“苏花”,不能给以世界色彩,给世界以芬芳。
  不过,幸运的是这不是真的:幸甚至哉,东坡仍在。
  指导教师:陶冬红
其他文献
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  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
期刊
阅读训练一  校人欺子产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③曰:“始舍之,圉圉④焉,少⑤则洋洋⑥焉,攸然⑦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⑧以非其道。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反命:复命。④圉
期刊
阳光洒下,一本泛着油墨清香的书,在树影波光中徐徐翻动,而我在静静地品味书中人物的悲喜交加。  对我而言,阅读是什么?也许是一些人生的感悟,或是一时莫名的感动,或是在感悟中得到成长的力量。  我喜欢看书,更爱书中的故事和书中的那个人。我与许多人成了朋友,与《七月与安生》中的安生、《草房子》中的桑桑、《局外人》中的“我”一起看这个大千世界。  阅读给了我什么?其实,我说不清道不明,就像我对这个世界充满
期刊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
期刊
【真题回放】  请以“莫辜负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题解】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云南省近年来中考作文关注社会现实、贴近时代脉搏、关注自我成长的设题思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可以成为此题写作的灵感源泉,让经典文章成为不朽借鉴。这里,我们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的文章,以读写结合为写作策略,谈一谈审题的角度切入。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021年中考试卷中的“红色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融于基础知识题  典型例题  (2021年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苏州地处江苏南部,东(lián)上海,南(jiē)浙江,西(bào)太湖,北(yī)长江。大革命时期。我党革命活
期刊
一、选择性的对联题型  例如(2021·浙江杭州市第3题)  【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下列对三副对联的分析不
期刊
光者,即太阳之有亮处者,向阳而生者。所以追光,追的可以是童年的愿景,可以是偶然的兴趣,甚至是建设国家的愿望。  袁隆平院士在追光中成长。他生于饥荒中,一次游园的经历,便有了从农的愿望。几十年后,他已经成长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少时追光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一天。他最初只是一名追光者,但砥砺前行的他,最终却成为了一束光,一束耀眼的农业之光。  南仁东院士在追光中成长。在龙首山,他将浩瀚无边的星
期刊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溪文学社地处颇负盛名的西溪湿地,幽雅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润滋养了一代代杭州师大附属学校的莘莘学子。  文学社以每年两期的社刊《西溪》为平台,通过诗朗诵、观影会、西溪文学节、“最佳一支笔”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不断激发学子对文学的热情。随着脚步的不断迈进,文学社社员的文章从社刊《西溪》起航,一步步飞向了《作文与考试》《读写月报》《新作文》《作文新天地》《初中生寫
期刊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度过了一个温暖而漫长的春季,夏天也来到了。  走出家门,一股混着干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小区楼下前不久修整过的杂草,又长出新叶了。无处不是夏的杰作——楼下的一棵杨梅树上已经挂满了翡翠般的果子,车篷边的一棵李子树也长出了许多“青玛瑙”。茂盛的青草,深绿的香樟,不停歌唱的蟋蟀……到处是夏的身影,到处是夏的声音,到处是夏的颜色。  南风一日过,世间夏意忙。  走在池塘边上,水中荷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