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有关医患冲突的各种新闻通过新媒体平台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群体性的特点,易于把兴趣爱好趋于一致的人聚集在群体中,群体聚集容易产生舆论效应。舆论效应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产生的是正面影响抑或是负面影响,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对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更青睐于报道医患之间的冲突事件,在未调查取证前就将事件原因归责,不能做到公正、客观、专业,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因此,积极利用新媒体多角度报道医患冲突事件,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转变公众对医者的负面印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氛围。
关键词:新媒体;和谐;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36
1 医患关系及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是媒体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新媒体的“新”主要是相对于“旧”媒体或者我们将他称之为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新兴工具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得他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优势,比如在传播的广度方面、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方面、信息传递的速度等方面都极富成效。新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包括微博、朋友圈、公众号、推特、脸书等信息获取及发布平台。新媒体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技术共同作用于传播媒介而产生的新事物。
可以将新媒体的特点大致总结为几点,分别是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群体性。首先是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用户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针对某一事件发表个人意见看法,信息发布的原创者也可以同用户互动交流;新媒体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共享性也就成了必然,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互联网用户快速转载,用户的身份在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之间不断转换;新媒体涵盖信息资源量丰富,无论是从信息资源的种类还是信息自愿的数量上都相当惊人;新媒体的受众以群体划分,易于把兴趣爱好趋于一致的人聚集在群体中,比如星座论坛、经济政策贴吧、健康生活等,不同的板块划分出与之对应的群体,群体聚集容易产生舆论效应。
1.2 医患关系概念及特点
医患关系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分别理解。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具体的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体间的特定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不是孤立的个体关系,他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社会因素作用于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现代意义上医院的诞生,使得医患关系从传统的“个体对个体”的形式进化成为“群体对群体”的形式,那么狭义医患关系的概念就不能够完整的诠释医患关系内涵的全部,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群体和与患者为中心的一方群体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医患关系指的就是广义意义上的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总体特征仍然是以和谐为主。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就会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国民人均寿命逐年增高。虽然,医疗纠纷的数量在增多,但与此同时年诊疗人次增长的速度较之更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疗纠纷的绝对值是在下降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就是医患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和谐的。
1.3 新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医患关系或是处在水深火热中,或者认为医患关系的主流仍然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提到医患关系就会首先想到近期发生的“血泊中的陶勇医生”以及“哈医大一院殺医”“因某疾病住院天价花费”等事件,这些联想与新媒体的各种渲染和相关报道密切相关联;另一方面,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全民齐心共抗疫的阶段,民众也意识到了医者的伟大,无数默默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身体力行的捍卫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利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誓言,民众看到了医患在方舱共舞的场景,也看到了患者和家属对医生的全权托付和无条件信任,这些内容的呈现也与新媒体的正面报道息息相关。影响医患关系好坏的因素很多,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导向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环境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不客观的媒体报道
新闻媒体应该是医患事件客观真实的传音筒,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报道首先需要做到立场中立,要以无利害冲突关系的第三方视角去报道。而近年来的各种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媒体大多数会以患者角度去转述,比如“某某患者陈述说、某某患者称”等,由于患者弱势群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媒体很容易就会以偏帮患者一方的角度报道医患纠纷事件,医方的话语权相对处于弱势;其次,新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客观不仅是指将事件单纯的报道呈现,媒体若是不辨真假的转述相关信息,不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那就不是真正的客观。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在事情真相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用敏感标题命名以博取公众眼球,如“八毛钱治好要价十万元的病”“助产士将患者肛门缝死”等。
2.2 医患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反转频现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数目庞大的虚假信息可以随时被发布、转载、订阅,网络空间信息发布的隐藏性、匿名性弱化了发布者的责任心,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以及渠道的多元和便捷,容易使得针对某一医患事件的评价形成舆论效应,舆论的形成往往是在事件真相未调查清楚之前,如“盲人摸象”般每个看客仅在对事件了解部分之后就开始发表个人言论并集群形成舆论,这样的舆论往往与事情真相南辕北辙,最终极容易形成新闻反转,类似的新闻反转事件比如“八毛门”“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案”等。 2.3 医生形象呈现标签化
除去疫情期间,医生形象几乎是负能量的代言人。在疫情期间,多数媒体的报道中医生的形象几乎都是正面的,媒体报道了医患在方舱医院共演小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的场景,也报道了医生、护士不分昼夜战斗在抗疫前线的各种感人事迹,患者真心感念医生的付出,在这一时期提到医护人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衣天使、白衣战士这样的褒义称呼,这与媒体的大力正面宣传密切相关,对比以往的“庸医”“收红包的医生”“黑心医生”“杀手”等附加在医务人员身上的标签可谓是两个极端,这种负面标签的产生除了医生和患者以及医疗制度的原因之外,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介作为向公众提供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公正和公平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新闻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维护医患关系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是新闻媒介应尽的义务。
3 新媒体环境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途径
3.1 用好新媒体渠道,普及医学知识
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引发医患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一些不良医生的越轨行为,比如医生利用患者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夸大患者的疾病,给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或过度用药以此牟利。较之医生的越轨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患间沟通不畅、患者不理解医生的问题才更为普遍,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群体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将其作为宣传普及医学知识的平台,对比医学专业性较强的“丁香园网站”,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适合通过这些渠道向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群体普及医学知识,类似平台可以专门开辟医学板块,介绍疾病预防、生理健康知识、家庭卫生健康知识等。
3.2 新媒体要坚守中立立场,客观公正报道
首先,新媒体对医患矛盾的相关报道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职业精神。医患矛盾新闻的消息来源出处需要经过系统的查验核实,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去报道未经查实的消息,要加强从事医患关系报道相关人员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以免错误新闻误导大众。其次,新媒体需要保持立场中立,偏帮医生、偏帮患者的角度去报道冲突事件,或者引导受众群体以上帝视角提前对未查明真相的事情进行审判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事实清楚明了、已经查实的事件可以客观揭露事实真相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舆论引导作用。最后,由于新媒体的特点,人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事件发表个人看法,新媒体就必须承担起平台监管自查的责任,尤其需要加强对粉丝众多的“网红”“大V”的言论监管,构建和谐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3.3 多角度报道医患冲突事件,去掉医生形象负面标签
媒体对于医患冲突事件报道的角度将会影响公众对整个冲突的认知,在传播学理论中,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而媒体对医患冲突过多的呈现,将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走势。针对医患冲突事件,媒体可以将紧盯冲突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改为选择多角度报道冲突事件,比如从医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详尽报道,既可以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又能够引导大家从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医患冲突而不是盲从跟风。这就要求报道者首先提升自身的醫学专业知识,或者在报道之前尽可能做好相关功课,可以采访业界专业权威等。
3.4 提高人民群众面对新闻内容的思辨能力
人民群众在面对新媒体高产出的海量新闻信息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包括对新闻信息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新闻内容真伪的辨识能力,对新闻内容合理质疑的能力。研究发现,新闻受众群体在接触新闻内容时候相较于理性思维更倾向于感性思维容易人云亦云,为了缓解在社会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多重压力,人们在参与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希望获得情感的宣泄,被个人情绪所支配将削弱对新闻内容的理性思考能力,因此,人民群众在面对医患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内容时候,客观的、理性的、批判的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放下心中的偏见,不受个人情绪影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等,这些都对新媒体和谐医患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黎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何绵锦.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邓绍希.医患冲突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大学,2016.
[4]倪雪莹.网络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内容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5]王祎.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责任[J].新闻学子,2016,(12).
[6]李楠.新媒体环境下医患事件的媒介呈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新媒体;和谐;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36
1 医患关系及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是媒体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新媒体的“新”主要是相对于“旧”媒体或者我们将他称之为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新兴工具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得他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优势,比如在传播的广度方面、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方面、信息传递的速度等方面都极富成效。新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包括微博、朋友圈、公众号、推特、脸书等信息获取及发布平台。新媒体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技术共同作用于传播媒介而产生的新事物。
可以将新媒体的特点大致总结为几点,分别是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群体性。首先是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用户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针对某一事件发表个人意见看法,信息发布的原创者也可以同用户互动交流;新媒体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共享性也就成了必然,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互联网用户快速转载,用户的身份在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之间不断转换;新媒体涵盖信息资源量丰富,无论是从信息资源的种类还是信息自愿的数量上都相当惊人;新媒体的受众以群体划分,易于把兴趣爱好趋于一致的人聚集在群体中,比如星座论坛、经济政策贴吧、健康生活等,不同的板块划分出与之对应的群体,群体聚集容易产生舆论效应。
1.2 医患关系概念及特点
医患关系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分别理解。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具体的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体间的特定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不是孤立的个体关系,他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社会因素作用于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现代意义上医院的诞生,使得医患关系从传统的“个体对个体”的形式进化成为“群体对群体”的形式,那么狭义医患关系的概念就不能够完整的诠释医患关系内涵的全部,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群体和与患者为中心的一方群体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医患关系指的就是广义意义上的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总体特征仍然是以和谐为主。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就会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国民人均寿命逐年增高。虽然,医疗纠纷的数量在增多,但与此同时年诊疗人次增长的速度较之更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疗纠纷的绝对值是在下降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就是医患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和谐的。
1.3 新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医患关系或是处在水深火热中,或者认为医患关系的主流仍然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提到医患关系就会首先想到近期发生的“血泊中的陶勇医生”以及“哈医大一院殺医”“因某疾病住院天价花费”等事件,这些联想与新媒体的各种渲染和相关报道密切相关联;另一方面,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全民齐心共抗疫的阶段,民众也意识到了医者的伟大,无数默默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身体力行的捍卫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利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誓言,民众看到了医患在方舱共舞的场景,也看到了患者和家属对医生的全权托付和无条件信任,这些内容的呈现也与新媒体的正面报道息息相关。影响医患关系好坏的因素很多,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导向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环境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不客观的媒体报道
新闻媒体应该是医患事件客观真实的传音筒,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报道首先需要做到立场中立,要以无利害冲突关系的第三方视角去报道。而近年来的各种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媒体大多数会以患者角度去转述,比如“某某患者陈述说、某某患者称”等,由于患者弱势群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媒体很容易就会以偏帮患者一方的角度报道医患纠纷事件,医方的话语权相对处于弱势;其次,新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客观不仅是指将事件单纯的报道呈现,媒体若是不辨真假的转述相关信息,不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那就不是真正的客观。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在事情真相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用敏感标题命名以博取公众眼球,如“八毛钱治好要价十万元的病”“助产士将患者肛门缝死”等。
2.2 医患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反转频现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数目庞大的虚假信息可以随时被发布、转载、订阅,网络空间信息发布的隐藏性、匿名性弱化了发布者的责任心,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以及渠道的多元和便捷,容易使得针对某一医患事件的评价形成舆论效应,舆论的形成往往是在事件真相未调查清楚之前,如“盲人摸象”般每个看客仅在对事件了解部分之后就开始发表个人言论并集群形成舆论,这样的舆论往往与事情真相南辕北辙,最终极容易形成新闻反转,类似的新闻反转事件比如“八毛门”“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案”等。 2.3 医生形象呈现标签化
除去疫情期间,医生形象几乎是负能量的代言人。在疫情期间,多数媒体的报道中医生的形象几乎都是正面的,媒体报道了医患在方舱医院共演小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的场景,也报道了医生、护士不分昼夜战斗在抗疫前线的各种感人事迹,患者真心感念医生的付出,在这一时期提到医护人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衣天使、白衣战士这样的褒义称呼,这与媒体的大力正面宣传密切相关,对比以往的“庸医”“收红包的医生”“黑心医生”“杀手”等附加在医务人员身上的标签可谓是两个极端,这种负面标签的产生除了医生和患者以及医疗制度的原因之外,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介作为向公众提供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公正和公平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新闻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维护医患关系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是新闻媒介应尽的义务。
3 新媒体环境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途径
3.1 用好新媒体渠道,普及医学知识
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引发医患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一些不良医生的越轨行为,比如医生利用患者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夸大患者的疾病,给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或过度用药以此牟利。较之医生的越轨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患间沟通不畅、患者不理解医生的问题才更为普遍,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群体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将其作为宣传普及医学知识的平台,对比医学专业性较强的“丁香园网站”,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适合通过这些渠道向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群体普及医学知识,类似平台可以专门开辟医学板块,介绍疾病预防、生理健康知识、家庭卫生健康知识等。
3.2 新媒体要坚守中立立场,客观公正报道
首先,新媒体对医患矛盾的相关报道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职业精神。医患矛盾新闻的消息来源出处需要经过系统的查验核实,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去报道未经查实的消息,要加强从事医患关系报道相关人员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以免错误新闻误导大众。其次,新媒体需要保持立场中立,偏帮医生、偏帮患者的角度去报道冲突事件,或者引导受众群体以上帝视角提前对未查明真相的事情进行审判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事实清楚明了、已经查实的事件可以客观揭露事实真相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舆论引导作用。最后,由于新媒体的特点,人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事件发表个人看法,新媒体就必须承担起平台监管自查的责任,尤其需要加强对粉丝众多的“网红”“大V”的言论监管,构建和谐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3.3 多角度报道医患冲突事件,去掉医生形象负面标签
媒体对于医患冲突事件报道的角度将会影响公众对整个冲突的认知,在传播学理论中,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而媒体对医患冲突过多的呈现,将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走势。针对医患冲突事件,媒体可以将紧盯冲突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改为选择多角度报道冲突事件,比如从医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详尽报道,既可以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又能够引导大家从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医患冲突而不是盲从跟风。这就要求报道者首先提升自身的醫学专业知识,或者在报道之前尽可能做好相关功课,可以采访业界专业权威等。
3.4 提高人民群众面对新闻内容的思辨能力
人民群众在面对新媒体高产出的海量新闻信息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包括对新闻信息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新闻内容真伪的辨识能力,对新闻内容合理质疑的能力。研究发现,新闻受众群体在接触新闻内容时候相较于理性思维更倾向于感性思维容易人云亦云,为了缓解在社会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多重压力,人们在参与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希望获得情感的宣泄,被个人情绪所支配将削弱对新闻内容的理性思考能力,因此,人民群众在面对医患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内容时候,客观的、理性的、批判的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放下心中的偏见,不受个人情绪影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等,这些都对新媒体和谐医患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黎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何绵锦.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邓绍希.医患冲突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大学,2016.
[4]倪雪莹.网络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内容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5]王祎.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责任[J].新闻学子,2016,(12).
[6]李楠.新媒体环境下医患事件的媒介呈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