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有“度”,提高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质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教学活动多足以令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为目的而设计的,大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环节都少不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部分。“谈感受”这一环节能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也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泛读与整体感知能力,但是这一环节也会对文本细读的教学时间有所影响,导致解读文本时出现漏读,甚至误读的问题。此时,教师通过有良好导向性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教学引导等方法,不仅能够把握这一环节的“度”,还能把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导向制高点,同时,也能对文本解读的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 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把握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中国语言文字、锻炼学生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最直接途径,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文本解读是教师们必须钻研的一项内容。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多了、少了都会影响质量。那么,在语文课上解读文本时,如何把握其广度和深度呢?
  凡是涉及到教学的问题,都需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来考虑。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需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目标知识。而在文本解读这一教学环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了解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之前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学习障碍,研究有哪些知识内容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文本知识的,进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把握其广度和深度。我们会发现,在文本解读前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的信念》一文时,文本的主旨大意、意境表达、思想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首要内容,进而是文本内使用的句子、词汇的深层含义,最后则是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教学此文前,教师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由讲述个人所了解的居里夫人,从而了解到作者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性格、毕生贡献等,为之后的文本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居里夫人所写的信念也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中《我的母亲》一文中,“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是语言平淡,极易被学生忽略、被教师漏读的一句,但其在文本解读时却能起到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品性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析“母亲究竟是怒还是不怒”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读文本就能发现:对于大儿子,母亲是不便怒,也不好怒,更不能怒,一直处于忍让的状况。这样对于平淡语言的深度挖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人物的具体行为,学生也就不难分析出母亲“气量大”的品性。这也正是教师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为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度的一个体现。
  二、 教师有效的引导,提升文本解读的细致度
  语文教材中意蕴深远的文章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及深入剖析,更需要的是教师带领着学生一同进入到解读文本、领会内涵的语言世界中去。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课上,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内涵意义,抽丝剥茧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细致地解读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在丰富生动地中国语言文字中徜徉,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故事情境,体会作者想要读者体会到人格魅力、思想感情等,并且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升华自己的情操、品格。一句话总结,就是教师需要提升对文本解读的细致度,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
  对于解读文本时的细致度的把握,首先,教师需要有对文本内容的重、难点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不带成见,不盲从他人见解,引导学生与文本间进行更细致的学习。其次,遵循一定的语文教学规律,对学生学习文本的重、难点做出有效的引导,如在教学古文、古诗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相同意象的之间的意境与情感的对比学习,使得学生抓准该古诗、古文所想要表达的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正确把握文本本身的艺术特质;又如在学习人物关系复杂的小说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矛盾点,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让学生更细致、全面地解读文本。最后,对学生的在学习文本过程中产生的想法、意见要予以鼓励,并细致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方法的创新能力。
  关于文本解读的细致度的把握,照应文本内容为学生作出有效的提醒和相关的细致解读是很关键的。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例子,谈谈从哪些方面解读此文本可以提升文本解读的细致度。《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记述了晁盖、吴用等人劫下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此文把晁盖、吴用等人的智勇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教师要讲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就需要进行有效、细致的引导。如要学生明确晁、吴之智,不妨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若学生仍旧无法找出答案,可以进一步细致的分离问题成:“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怎样?”和“黄泥冈、松树林两地的地理特征对劫纲有什么帮助?”这两个小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容易找出答案,也从教师的提问方式中学会将问题分解后进行分析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以上方法自主探究晁、吴利用“人和”智取生辰纲的各个细节。学生学得自由、快乐、细致,是教师解读有“度”最有成就感的收获。
  三、把握恰当课堂提问时机,促进文本与学生心理的沟通
  文本解读,除了能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的能力,还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操的有效途径,令学生逐渐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就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学生“谈感受”的教学环节,其实在整体教学了文本内容后,让学生逐一发表自己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的看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教学环节,要是能够多注意该环节的时间限制和把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提问,会更能够发挥“谈感受”的教学作用,从而促进文本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冰心所写的《谈生命》时,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把课文先朗读一遍,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通篇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但是学生一般都很难读出感情,此时教师不要急着纠正学生在朗读时所犯的“技术错误”,学生不理解文章内涵,自然难以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身边是否有发生过关于生命的故事或者听过颂扬生命的歌曲,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述一个有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故事,或者让学生听一首脍炙人口吟唱生命的歌曲,并讲述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如惠特尼·休斯顿的《Greatest Love of All》,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名词有个大致的思想感悟,再将学生引导到文本的解读中。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会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并且会联系自身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完成文本解读之后,提问个别学生,“学习玩这篇文章后,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能不能结合自身,谈谈你的感受?”
  这时就是学生与文本间发生碰撞后的真切的思想表达,恰当的提问促进了文本与学生间的更深层次的沟通。若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得到的效果定是质的飞跃。
  总之,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通过引导、点拨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解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解读文本时的“度”,要清楚知道对文章过度的解读,教授过量的知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令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文本解读的不足,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易养成惰于学习的习惯。对文本解读把握一定的“度”,不仅解决以上问题,还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质量,令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精神上的沟通与共鸣。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教育,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教育模式。其中语文教学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好是坏?以下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小学生的亲密伙伴和特殊的老师。对于入学后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对巩固课内知识、大量捕捉课外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以至家长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一、端正思想,创造条件,积极鼓励  鲁迅先生就鼓励学生要多看课本以外的收,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书,也要“浏览。”课外阅读可以起到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行为,提高
期刊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为焦心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很多,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他们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出真情呢?为此,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浅谈如下:  一、创设情境,让作文课活起来  在活动中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特定范围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的写作,
期刊
俗话说:"君子动手不动口,动口不动手".那是君子之流之道,对我们教育人士并不太实用,我们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动口.笔者略发浅识,尽供读者参考。  中学的课程,有些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些是让学生掌握工具的.语文科属于后者,它不但有很强的思想性,还有很强的工具性.掌握知识的课程,也要求学生动手动口,但相比之下,掌握工具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动口动手显得更加重要.这样的课程让学生让学生学习某些知识那只是第一步
期刊
打仗需要优秀的指挥员,但凡每一位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人,没有哪一位不想做优秀的教师的。但是课堂改革有时又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尽力为全班学生订制同一规格的衣服后,却发现不符合学生的身材大小,而又尽力去“改大一件过小的衣服”或者“掖住一件过大的衣服”,这种改裁的做法无法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改革教学中“为孩子定做适合自己的服装”。  “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
期刊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
期刊
语文教学必须切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才能出真知。  一、注重积累点滴知识  语文知识就像大海,但大海也是由一点一滴的水珠汇聚而成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细节。  首先,字词不能忽略,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要区别开来;  第二,古诗文教学也是重中之重,必须背诵熟练程度达到脱口而出,并理解其意,且不可让学生囫囵吞枣,造成一知半解。  课外知识也要融入课堂教学,可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或哲理故事,厚
期刊
如果说“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那么“联想思维”就是语言大厦的框架结构。小学低段学生拥有的词汇,大多数是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词汇是无机的、零碎的、散乱的。若得不到巩固与加强,记忆中的词汇就会很快遗落在脑海中的某个角落,很难适时提取并运用。如果把学生已有的词汇比作一颗颗的珍珠,那么通过联想思维,就能把这些珍珠连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或编织成一张张美妙的网。发展联想思维,进行词汇积累,对小学低段学生的
期刊
《孟子·公孙丑》中论“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民心所向、内部团结。在战争中往往因某一方占据了其中一个有利因素,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天时、地利、人和”利用得当,不仅在战争可以取得胜利,而且在班级管理中也能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巧用“天时”固根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
期刊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育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课,更被推到教育改革的前列。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课教学的教师,我感触很多,以前那种“学不会,讲会;讲不会,考会;考不会,抠会”的死板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和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眼见开阔,见多识广,脑子里早已被那些稀奇古怪的动漫、电脑游戏和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所强占,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