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难逃此转变。本文首先介绍经典的网络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然后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产业集群 创新
一、概述
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学者们用到的网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二种是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但本文并无意比较二者优劣。本文仅大致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介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历时近40年。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统治了20世纪40 ~ 6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界,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占据着欧美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主流地位的则是社会网络分析,其领军人物包括: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
社会网络分析的构建是基于交互单元或节点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假设的。由节点之间的连边所界定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认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连边联系起来的节点集合。按照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的类型,网络可以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按照连边的类型,网络可以被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按照连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网络可以被为有向含权网、有向无权网、无向含权网和无向无权网四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观点如下所述:(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二元关系(dyads)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
三、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1.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以科尔曼、布尔迪厄等的观点为代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布尔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很多学者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于树江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含义与主要构成因素,构建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刘中会等利用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王雷分析了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多学者的普遍看法是,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因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创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2.弱联系(weak ties)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信息。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作为对这个观点的响应,有学者提出了“强联系”的观点。他们认为,强联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面临危机或者需要承担风险时,强联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总之,弱联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联系则有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的优势。
由于集群的空间集聚性、行业的相关性、社会文化与人员知识背景的相似性,使集群很容易落入技术锁定的创新困境中。而弱联系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集群创新的困境,而且能够为此提供解决办法,那就是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在内部强化弱联系,同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藉此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从而促进创新。
3.嵌入性(embeddedness)
嵌入性也叫根植性,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 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自社会网络, 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社会关系网络以两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即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是结构嵌入的基础,结构嵌入是关系嵌入的扩展和延伸。关系嵌入强调双边关系的质量,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结构嵌入强调的是多边关系,即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还因与第三方的联系而相互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群体间的系统性关联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一方面会受惠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因为关系嵌入网络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而结构嵌入可以使企业融入集群的创新氛围,分享集群网络内的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不论是关系嵌入还是结构嵌入,又都可能成为阻碍集群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障碍,因为嵌入得越深,对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此,企业在充分享受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它们带来的弊端,以便于集群内的主导技术走向衰退时,企业能及时作出有效调整。
4.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结构洞”的观点, 认为关系强弱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起决定作用的是网络中的位置, 谁占据连接两个无关系(意味着存在结构洞) 点的位置上, 谁就拥有信息和控制优势,从而可以为其带来收益。该理论强调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联结与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来为企业成长不断提供资源,也就是强调网络关系开拓能力。
显而易见,伯特的结构洞理论与格兰诺维特的弱联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在大型的产业集群网络中,一定有一些企业位于结构洞,从而占据了有利的网络位置,并且可以取得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
5.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
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渊源不同,且每一个理论都能够自成一派,但各种理论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作为一种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一些基本的网络测度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测度,可以反映出网络的结构和节点的位置。这些变量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针对单个节点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度(degree)、中心性(centrality)等;第二种是针对节点间联系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强度(strength)、互惠性(reciprocity)等;第三种是针对整个网络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规模(size)、密度(density)等。
目前,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比如:
杨锐等通过对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调查,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网络位置与其创新之间的关系。钱锡红等人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出企业在集群中的网络位置,并且引入吸收能力,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陈伟丽,王雪原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和关系变量对集群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蔡宁和吴结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苑雅文以韩国在华投资产业集群为样本,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环黄渤海合作区域的发展路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华韩资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四、小结
网络化和知识交换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这使得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使用也变得顺理成章。就像有学者所指的那样: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中的成熟技巧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是很有希望的。其实,通过浏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但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而且还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而且,社会网络分析的经典理论和基本测度变量,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目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树江: 集群式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2] 刘中会 刘力臻: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问题,2009(4)
[3] 王 雷: 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创新绩效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2008(1)
[4] 杨 锐 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7)
[5] 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 经济管理. 2009,31(7)
[6]陈伟丽 王雪原: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11(3)
[7] 蔡 宁 吴结兵: 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8] 苑雅文: 环黄渤海合作区域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以韩国对华投资为例[J]. 天津社会科学, 2007(2)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产业集群 创新
一、概述
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学者们用到的网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二种是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但本文并无意比较二者优劣。本文仅大致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介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历时近40年。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统治了20世纪40 ~ 6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界,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占据着欧美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主流地位的则是社会网络分析,其领军人物包括: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
社会网络分析的构建是基于交互单元或节点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假设的。由节点之间的连边所界定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认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连边联系起来的节点集合。按照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的类型,网络可以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按照连边的类型,网络可以被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按照连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网络可以被为有向含权网、有向无权网、无向含权网和无向无权网四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观点如下所述:(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二元关系(dyads)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
三、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1.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以科尔曼、布尔迪厄等的观点为代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布尔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很多学者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于树江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含义与主要构成因素,构建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刘中会等利用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王雷分析了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多学者的普遍看法是,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因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创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2.弱联系(weak ties)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信息。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作为对这个观点的响应,有学者提出了“强联系”的观点。他们认为,强联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面临危机或者需要承担风险时,强联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总之,弱联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联系则有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的优势。
由于集群的空间集聚性、行业的相关性、社会文化与人员知识背景的相似性,使集群很容易落入技术锁定的创新困境中。而弱联系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集群创新的困境,而且能够为此提供解决办法,那就是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在内部强化弱联系,同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藉此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从而促进创新。
3.嵌入性(embeddedness)
嵌入性也叫根植性,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 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自社会网络, 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社会关系网络以两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即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是结构嵌入的基础,结构嵌入是关系嵌入的扩展和延伸。关系嵌入强调双边关系的质量,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结构嵌入强调的是多边关系,即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还因与第三方的联系而相互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群体间的系统性关联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一方面会受惠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因为关系嵌入网络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而结构嵌入可以使企业融入集群的创新氛围,分享集群网络内的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不论是关系嵌入还是结构嵌入,又都可能成为阻碍集群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障碍,因为嵌入得越深,对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此,企业在充分享受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它们带来的弊端,以便于集群内的主导技术走向衰退时,企业能及时作出有效调整。
4.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结构洞”的观点, 认为关系强弱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起决定作用的是网络中的位置, 谁占据连接两个无关系(意味着存在结构洞) 点的位置上, 谁就拥有信息和控制优势,从而可以为其带来收益。该理论强调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联结与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来为企业成长不断提供资源,也就是强调网络关系开拓能力。
显而易见,伯特的结构洞理论与格兰诺维特的弱联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在大型的产业集群网络中,一定有一些企业位于结构洞,从而占据了有利的网络位置,并且可以取得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
5.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
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渊源不同,且每一个理论都能够自成一派,但各种理论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作为一种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一些基本的网络测度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测度,可以反映出网络的结构和节点的位置。这些变量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针对单个节点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度(degree)、中心性(centrality)等;第二种是针对节点间联系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强度(strength)、互惠性(reciprocity)等;第三种是针对整个网络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规模(size)、密度(density)等。
目前,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比如:
杨锐等通过对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调查,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网络位置与其创新之间的关系。钱锡红等人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出企业在集群中的网络位置,并且引入吸收能力,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陈伟丽,王雪原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和关系变量对集群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蔡宁和吴结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苑雅文以韩国在华投资产业集群为样本,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环黄渤海合作区域的发展路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华韩资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四、小结
网络化和知识交换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这使得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使用也变得顺理成章。就像有学者所指的那样: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中的成熟技巧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是很有希望的。其实,通过浏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但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而且还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而且,社会网络分析的经典理论和基本测度变量,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目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树江: 集群式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2] 刘中会 刘力臻: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问题,2009(4)
[3] 王 雷: 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创新绩效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2008(1)
[4] 杨 锐 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7)
[5] 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 经济管理. 2009,31(7)
[6]陈伟丽 王雪原: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11(3)
[7] 蔡 宁 吴结兵: 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8] 苑雅文: 环黄渤海合作区域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以韩国对华投资为例[J]. 天津社会科学,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