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固实施、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小学学生明显减少。它的出现既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我们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高瞻远瞩,切忌不顾客观现实,盲目行事,搞“一刀切”,一直出现事与愿违的后果。鉴于此,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农村小学撤并的利弊,提出对策,使农村小学教育能够向良性方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撤并 利弊 对策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这样,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改变建国初期那种依照行政村建校、设点的农村学校的布局,将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地域偏僻的学校撤并,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
2012年11月17日,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1月18日《京华时报》)
其实,这已不算“新闻”。早在2011年底,上述有关农村学校受“撤点并校”办学思想的指导而大量消失的数据,各大新闻媒体就进行了关注。
这一政策的大背景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牧、草)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另外,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各地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一是工作简单化,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规划看,许多地方撤并学校只注重规模效益,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或者提出多少年内撤并多少所学校,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减少过快。二是程序不规范,不征求意见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实施。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过程看,许多地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普遍没有规范性程序,不征求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意见,致使部分群众对撤并学校不满意。三是地位不确定,一些还有需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逐渐萎缩。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
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一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下,低生育水平的持续,造成农村小学生源锐减,有些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且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不到位,丧失了起码的办学规模;二是县乡级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逼迫着教育不得不进行资源整合、重组;三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加剧,造成村庄消失和空虚,使得这些农村学校难以保全,最终逐步消失;四是教育系统内部办学理念的偏差,盲目搞集中、升级,盲目搞达标、评估,重点校、中心学校受重视,偏僻学校被冷落,资源配置不均衡。
农村小学的撤并,导致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食宿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加重,辍学率上升、学生上学途中的人身安全问题、寄宿生的管理及营养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出现。
近两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的校车交通事故(事故造成20人死亡,其中包括18名幼儿以及校车司机及1名教师,另有44人受伤)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這给撤并建校从一个方面敲响了警钟——上学路途遥远的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同时,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身边,久而久之,这些由爷爷、奶奶照管的孩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暴力犯罪行为,这类报道可以说已经屡见不鲜,这一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生犯罪低龄化的问题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诚然,农村农村小学的撤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它整合、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弊大于利,这从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从实质上来分析,农村小学撤并的决策者没有完全吃透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以上文件第13条就明文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目前现状下,片面追责,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纠偏,亡羊补牢。所幸该项工作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9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在合理安排教学点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激发农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硬件设施;形成教师的合理流动、交流机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建立家校长效沟通、联系机制等,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邓小平曾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高瞻远瞩的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为了祖国明天的发展,我们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放眼未来,关注农村孩子的明天。因为关注他们的明天,直接关系着祖国明天的兴旺和发达。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撤并 利弊 对策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这样,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改变建国初期那种依照行政村建校、设点的农村学校的布局,将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地域偏僻的学校撤并,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
2012年11月17日,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1月18日《京华时报》)
其实,这已不算“新闻”。早在2011年底,上述有关农村学校受“撤点并校”办学思想的指导而大量消失的数据,各大新闻媒体就进行了关注。
这一政策的大背景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牧、草)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另外,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各地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一是工作简单化,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规划看,许多地方撤并学校只注重规模效益,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或者提出多少年内撤并多少所学校,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减少过快。二是程序不规范,不征求意见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实施。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过程看,许多地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普遍没有规范性程序,不征求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意见,致使部分群众对撤并学校不满意。三是地位不确定,一些还有需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逐渐萎缩。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
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一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下,低生育水平的持续,造成农村小学生源锐减,有些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且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不到位,丧失了起码的办学规模;二是县乡级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逼迫着教育不得不进行资源整合、重组;三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加剧,造成村庄消失和空虚,使得这些农村学校难以保全,最终逐步消失;四是教育系统内部办学理念的偏差,盲目搞集中、升级,盲目搞达标、评估,重点校、中心学校受重视,偏僻学校被冷落,资源配置不均衡。
农村小学的撤并,导致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食宿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加重,辍学率上升、学生上学途中的人身安全问题、寄宿生的管理及营养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出现。
近两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的校车交通事故(事故造成20人死亡,其中包括18名幼儿以及校车司机及1名教师,另有44人受伤)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這给撤并建校从一个方面敲响了警钟——上学路途遥远的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同时,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身边,久而久之,这些由爷爷、奶奶照管的孩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暴力犯罪行为,这类报道可以说已经屡见不鲜,这一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生犯罪低龄化的问题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诚然,农村农村小学的撤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它整合、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弊大于利,这从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从实质上来分析,农村小学撤并的决策者没有完全吃透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以上文件第13条就明文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目前现状下,片面追责,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纠偏,亡羊补牢。所幸该项工作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9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在合理安排教学点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激发农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硬件设施;形成教师的合理流动、交流机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建立家校长效沟通、联系机制等,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邓小平曾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高瞻远瞩的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为了祖国明天的发展,我们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放眼未来,关注农村孩子的明天。因为关注他们的明天,直接关系着祖国明天的兴旺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