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山激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的南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洞。1934年至1937年间,红军在华林山区开展游击战,他们利用南岭山洞地理优势,神出鬼没,与敌人展开周旋和激战。
  汪克明,湖北省阳新县人,1906年出生,1928年参加红军。他一生征战无数,是一位著名的铁血悍将。他当班长期间,有一次率队与敌人激战,战斗中,他一枪打死了敌军班长,同时,他也被一颗流弹打中腰部,血流如注,卫生员赶了过去,给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便要他马上离开战场,汪克明拒绝了,他强忍住腰间的剧痛,再一次冲上战场,一直战斗到敌军撤退。
  战斗结束后,卫生员给他检查伤情,发现那颗子弹深深地嵌进了肉里,若不马上手术,势必引发炎症,危及生命。当年,红军缺医少药,没有手术器材,卫生员又没有手术经验,不敢给他手术。汪克明不管这么多,没有手术刀,他就让战士拿来一把杀猪刀,亲自交到卫生员手上:“来吧,给我手术,我挺得住!”卫生员抖抖索索地接过杀猪刀,在火苗上烤了烤,算是经过了消毒,然后,在汪克明中弹处开了道长达10厘米的口子,当时没有麻醉药,他几次痛得昏迷过去,一个多小时后,卫生员好不容易才将子弹取了出来,并缝合了伤口,此时,汪克明已经奄奄一息。卫生员说:“能不能活过来,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到了半夜,他奇迹般的活了过来,伤愈后,汪克明重新归队。
  1934年5月,汪克明被提拔为红十六师连指导员,期间,红十六师遭敌“围剿”。红军决定突围,师长徐彦刚对汪克明说:“克明同志,你是侦察兵出身,人又很机灵,高安、奉新边界有个华林山,如果你实在回不了黄金洞,就到华林山去打游击。”并绘制了一张地形图。汪克明怀揣着师长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成功突围后,率领二十多名战士,按照师长的吩咐,在华林山打游击,一个多月后,游击队发展到七十多人,保持了连的建制。就在这时传来了师长徐彦刚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消息,汪克明悲痛万分,发誓一定要给师长报仇。1936年,汪克明被提拔为独立营营长,奉命离开华林山,到外地作战。在一次战斗中,独立营与敌军遭遇,损失惨重,不得已,他率领独立营再次回到华林山,继续打游击。
  1936年,湘、鄂、赣省委决定攻打村前。村前是华林山通往宜丰和高安县城的要道。国民党罗霖五十师,及保安团和地主武装驻扎在华林地区,在村前、凤凰井、下观等地建筑了五个碉堡。初夏,高奉边游击队队长吴嘉民、政委刘珍吾率领游击队员,一举攻进了村前。敌区公所的保安队和守望队一百来人,凭借优良武器,死守碉堡,不肯投降。游击队改用兩个小分队封锁碉堡出口处,其余队员到村前街上打了几户土豪后,即行撤退,一打村前未能成功。红十六师领导知道后,决定要高奉边游击队积极配合,拿下村前。然而,两次攻打村前都没有消灭这股敌人。
  人秋的一天,游击队先将主力埋伏在丁坊、李口一带的深山丛林中,后派出两个小分队虚张声势,从下观方向佯攻凤凰井。凤凰井碉堡守敌被两个游击小分队的突然行动搞得晕头转向,摸不清游击队的意图,急向村前守敌求援。村前守敌接到电话后,妄图同凤凰井守敌一道对游击队实行两面夹击,守望队队长王育德命一个班固守村前,自己带领一百余人向凤凰井开进。走着走着,敌人进入了游击队设下的伏击圈。游击队战士趁敌不备,突然一声呐喊,四面枪弹齐发,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仅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这一仗打死打伤敌人三十余人,俘敌二十多人,缴枪五十余支。王育德率部分残敌侥幸逃脱,游击队趁机捣毁了村前两个碉堡。占领村前以后,游击队除留下部分队员做群众工作外,其余队员迅速奔袭凤凰井。凤凰井守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两个游击队小分队紧紧盯住,欲逃不能,欲打不敢,游击队主力一到,只好缴械投降。
  高奉边游击队在华林山区的革命活动,有力地打击了高奉边区敌人的反动气焰,巩固和发展了游击区,用生命谱写了不朽篇章!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农历二月初十,是母亲的忌日。  时隔多年,回想起母亲出殡那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春雨淅淅沥沥,天刚发白,震耳的鞭炮声和急促的锣鼓声便骤然响起,厚重的棺材被八名杠夫稳稳地抬在肩上,离开了那座母亲相守了三十多年的老宅,紧随其后的是一大路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约莫半个时辰,母亲便来到了归宿地——老家对面不远处的坡崖下,抔抔黄土便把棺材遮盖得严严实实,空寂的小山村又新添了一座坟茔。  正当人们转身回走时,
期刊
中午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大门钥匙加保险了。我知道,母亲回老家去了。  开了门,屋子里静悄悄的,浑身突然有种莫名的不适。我放下了背包,进了厨房。电饭煲的灯亮着,说明里面有饭。我揭开了盖子,看到蒸锅上有一个盆子,里面炖着两个打散的鸡蛋。白米饭的香气、鸡蛋的香醇沁人心脾,这一刻,我突然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母亲回老家去了,但临走前,她依然安排好了我的午餐。  这顿午餐虽香,却难以下咽,米饭卡在喉咙当口,怎
期刊
五岁的父亲手牵着瞎子爷爷,自泸溪与麻阳交界的山村里出走,颠沛流离,讨米逃荒而落脚于溆浦与辰溪交界的半山腰,在山村邻里好心人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小小茅草房。茅草房是先由一根根圆木条搭成的架子,用丝茅草盖成防雨遮阳的三角形棚子,四面全是织成的竹篱笆。为了更好地防风保暖,就在篱笆上糊上泥巴,再轻轻抹平,这就是茅草房的壁,门和窗也全是竹篾织成的。这便成了父亲人生的第一栋房子。父亲和爷爷在这栋茅草房里住了不
期刊
一个时代,精神的出现,总有其深刻社会背景。东汉末年后,群雄逐鹿,大一统秩序被打破,百姓流离失所,人生漂泊如转蓬,儒家旧有的人生观遭质疑和背弃。两汉儒学,用力虽勤,但溺于阴阳五行、图谶迷信,拘于尊古,繁言训诂,无从解决当时社会对生命虚妄、悲欢无常的尖锐之痛。魏晋清谈,上承建安诗文感生悲世的苍凉,是中国文人由实向“虚”,首次儒道结合,抛弃术数,以义理注《易经》解《老子》,对个人和宇宙、个人和社会、个人
期刊
閃电何时来的?母亲没有注意时间,还盯着眼前的玉米苗。  当大风哗啦啦吹来,我衣裳紧裹,脊背有点儿发凉。母亲甚至盼着早点儿下雨,越大越好,完全忽略我的战果。“别怕,老天爷不会伤害劳动的人。”她在雷声里行走,急于挖坑补苗,不忘指挥我扶正禾苗。  这旷野的闪电一闪一闪,仿佛忙着拍照。
期刊
我喜欢独自一人,静静地进山。  走进山中,我向路边的大树古树行注目礼。树的见识、智慧,不知道比我强多少倍。它们面对风雨的坚强,是我的楷模;其伟岸的身姿,睥睨一切的高傲,是我的坐标。  走进山中,扑面而来的是平和优雅。一片叶子在风中飘落,画出优美的弧线,那么飘逸、悠然。脸上没有一丝悲戚,有的是回归大地母亲的喜悦。几只蝴蝶围着花丛嬉戏、舞蹈,山花微笑,树叶鼓掌。风拂过松林,如钢琴家的手指滑过琴键。小溪
期刊
东方大陆的海岸线在潮汐里渐次露出,我伸手摸了摸它的曲线:匀称得恰到好处。一朵浪花盘绕成髻,为夜色找到了高挑的依靠。  黄,是维系血缘的唯一呈色。  如果要描出那條大河的写意,我会倾注这唯一能表达奔腾不息的颜料。那流水,便会慢慢涌来,撞击眼睑这第一道闸门,而后,冲垮我多年沉默高筑的感情坡堤,才能交融恒定于家室的体温,把我从寒冷的画布外攥进来,整个春宵,我与我的羊皮筏都在顺流而下。  黎明是从一座军营
期刊
刚下课,就看到办公室虎头虎脑的宽宽,在椅子上歪着。我摸了摸他的头:“宽宽啊,咋没有上课呢?”  “周老师,我今天心情一点儿也不好,不想上课了,需要回家。”他有气无力地说。  这是一个看见学习就头疼、遇到写作业心情立刻变阴天的孩子,我拉着他的手,笑着看着他:“宽宽心情不好,是需要回家,可是,你看老师需要宽宽帮我呢。”他一听,马上坐直了。我先让他给花浇水,整理书籍,帮老师描红,他干得很是开心,但到了吃
期刊
登一座山,也是为了与一座山告别。  生命之短暂,路途之遥远,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去扶王山的路上,我反反复复,就是这样想的。  生在宁乡,长在宁乡,也许我还应该早一点儿组织去扶王山看看的。  春天,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有的山是主角,有的山注定成为背景。从县城出发,结伴而行的车队是背景,从早到晚的太阳是背景,数不尽的山峦,在落日下燃烧是背景。我,同样愿意,成为此行的背景。  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面目
期刊
那年,王玉海和姜莲英处对象时,岳父姜思哲坚决反对。原来,他的父亲王福仁和王东平、姜思哲是拜把子兄弟,王东平、姜思哲同时相中了他这个“准女婿”。怎么办?  王玉海十四五岁时,王东平和他的女儿王玉兰捷足先登抢先表明了态度,家里有了像样的饭菜就叫他去吃,过年过节,他们又买衣服又给压岁钱,无奈,王家闺女是外向型女人,大大咧咧,心直口快,说话处事不管不顾,二人性格不投缘。相反,姜莲英性格内向,温柔朴实,对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