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环境背景下,针对金融高职院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为目标,以金融服务能力养成为核心,以创业就业素质培育为拓展,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的金融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该模式对于提升金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金融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2-0010-05
在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注重以職业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根本、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形成多元立交化人才培养定位[1]。同时,随着大数据等新兴热门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对现代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迫切要求金融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2][3]。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双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驱动经济增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4][5]。据此,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区域特色、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型升级[6],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根本、以创业就业为导向,探索并构建了具有金融职业院校特色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学校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成果更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一、学校人才培养曾经面临的问题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是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建立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七所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学校于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具有悠久的行业办学历史、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丰厚的金融行业校友资源。在学校归属于高等职业院校范畴之前,人才培养更接近于“压缩本科”模式,在2014年吉林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就有评估专家中肯指出学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加重视理论专业知识教学,对于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行业办学的历史,使学生的就业优越感较强,偏好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环境单一,主动就业创业意识较弱。
二、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解析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学校联合国家金融专业行指委、吉林省政府、发改委、金融办、人社厅,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等,“政行校企”协同合作,开展调研、评估和论证,明确了“具有金融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规格,并进一步提出了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7]。其中,“P”即平台(Platform),“M”即模块(Module),共有三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和六大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以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为目标,夯实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专业融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和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立足岗位技能,突出职业能力,强调综合实践,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是培育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位于通识教育平台和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交界位置,起到衔接两大平台的作用,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连续性,不割裂,不断线。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平台以创业就业素质培育为拓展,打造三全环境,融入过程管理,促进服务创新,其下包括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并没有孤立存在,而是有机融合渗透于其他模块之中,教学形式丰富,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主体框架,学校明确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通识人文素质和专业融合,全程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的培养途径[8][9]。以学生获得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衡量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比对,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诊改反馈螺旋;同时,根据“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综合反馈形成外部反馈螺旋,构建起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双重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了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
三、“P M”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以服务意识培养为目标,培育人文通识环境
通识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建立基本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利用科学思维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就业创业素质和专业融合素质等为主要任务,公共必修模块,42学分。其中,“就业创业素质子模块”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外,专门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融合素质子模块”结合金融职业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专门设置了“IT技能提升(4选1)”课程,提供“Access财经数据处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4门备选课程。
“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为拓展学生素质与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而开设,网络选修课程模块,7~9学分。各专业从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从学校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库的“综合素养”“通用能力”“创新创业”“成长基础”和“公共必修”5个子模块中挑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推荐给学生,要求其中必须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专业融合素质培养(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为增强学生专业融合及拓展能力、彰显个性与特长而开设,线下选修课程模块,5~7学分。该模块融合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文基础和思政法律等专业领域,对于学科交叉专业,例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金融物联网方向)、会计信息化等,进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搭建跨界教育环境
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是以培养学生金融服务能力为目标,奠定职业能力通用基础,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提升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形成是职业能力的逆向思维解构过程,即从专业调研论证入手,分析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将行动领域的能力分解细化为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并辅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要求,形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
职业能力养成遵循“四化”原则进行顺向思维重构,即课程体系的“课证岗赛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的“课标规范化”和课程教学的“网络信息化”。“课证岗赛一体化”强调“以岗定课、课证对接、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要做到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的无缝对接;“课标规范化”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规范性,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网络信息化”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文素质网络课选修、微课比赛、慕课建设、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建议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促进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岗位技能。各专业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保证综合实践教学周不少于27周,每周计30学时。另外,通过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加大课内实践,使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60%左右。
(三)以创新创业拓展为突破,打造三全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实施包括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四个环节,“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素質拓展模块”有机渗透于其他5个课程模块,累计达到12学分左右,约占总学分的8.3%,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中,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共同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学校组建了全国金融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与九台大学生创业园等5家企业签约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立了校内“创客咖啡”环境等,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全方位化”。
(四)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形成诊断改进环境
通过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加强过程监控、严肃教学事故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查、督、听、评、谈”相结合,注重教学运行的动态“监测、预警和改进”,保证“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事故有处理、结果有反馈”。同时,建立起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学校自主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建立起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基于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P M”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4年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的实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7年获得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一是金融高职院校特色愈发明显。近4年来,学校在原有多个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和特色专业群基础上,新增省级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学校新增专业10余个,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全链条覆盖,充分突出院校特色。2017年学校教师主持参与了保险、金融管理、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和国家金融行指委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
二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肯定。学校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获得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才培养方案获得2016年吉林省高教学会成果二等奖和2017年吉林省职教学会成果一等奖。学校教师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涵盖本专科财经类高校的地方财经高校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是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大幅增长。2015-2017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不断攀升。与上一年相比,2017年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赛事数量增长17.6%,学生获奖人次增加342%,指导教师人次增长220%。学校近3年在全国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银行业务综合技能竞赛、保险综合业务技能大赛、投资理财规划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夺得团体一等奖。
四是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学校招生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投档率和报到率连续保持吉林省同类院校之首。其中金融、会计专业均在二本线左右,普通专业录取均为三本线以上;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超过95%,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近40%;专升本录取率达到50%,名列全省前茅。
五是学校成为人文通识素质教育典型。2014年,学校被确立为吉林省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超星尔雅资源)应用示范院校。2017年,学校教师当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校发起组建吉林省金融教育教学联盟,推广和交流具有金融院校特色的通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果。
六是学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4年,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和鼓励下,信息技术学院网络专业1302班的张路平同学自主创业,创办承揽校园快递代收发业务的“菜鸟驿站”,现已成长为营业月收入过万、与多家快递和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融通物流公司”,他的创业案例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016和2017年,学校先后获批吉林省和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参 考 文 献
[1]平和光,李孝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37-44.
[2]魏伟.银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应对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45-51.
[3]孙浩.金融大数据的挑战与应对[J].金融电子化,2012(7):51-52.
[4]田朝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69-73.
[5]阚雅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92-93.
[6]张炳辉.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11-15.
[7]隋菱歌,殷树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长春大学学报,2016(6):63-66.
[8]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5):61-63
[9]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3-180.
关键词 金融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2-0010-05
在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注重以職业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根本、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形成多元立交化人才培养定位[1]。同时,随着大数据等新兴热门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对现代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迫切要求金融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2][3]。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双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驱动经济增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4][5]。据此,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区域特色、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型升级[6],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根本、以创业就业为导向,探索并构建了具有金融职业院校特色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学校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成果更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一、学校人才培养曾经面临的问题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是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建立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七所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学校于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具有悠久的行业办学历史、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丰厚的金融行业校友资源。在学校归属于高等职业院校范畴之前,人才培养更接近于“压缩本科”模式,在2014年吉林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就有评估专家中肯指出学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加重视理论专业知识教学,对于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行业办学的历史,使学生的就业优越感较强,偏好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环境单一,主动就业创业意识较弱。
二、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解析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学校联合国家金融专业行指委、吉林省政府、发改委、金融办、人社厅,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等,“政行校企”协同合作,开展调研、评估和论证,明确了“具有金融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规格,并进一步提出了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7]。其中,“P”即平台(Platform),“M”即模块(Module),共有三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和六大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以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为目标,夯实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专业融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和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立足岗位技能,突出职业能力,强调综合实践,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是培育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位于通识教育平台和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交界位置,起到衔接两大平台的作用,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连续性,不割裂,不断线。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平台以创业就业素质培育为拓展,打造三全环境,融入过程管理,促进服务创新,其下包括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并没有孤立存在,而是有机融合渗透于其他模块之中,教学形式丰富,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主体框架,学校明确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通识人文素质和专业融合,全程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的培养途径[8][9]。以学生获得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衡量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比对,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诊改反馈螺旋;同时,根据“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综合反馈形成外部反馈螺旋,构建起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双重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了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
三、“P M”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以服务意识培养为目标,培育人文通识环境
通识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建立基本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利用科学思维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就业创业素质和专业融合素质等为主要任务,公共必修模块,42学分。其中,“就业创业素质子模块”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外,专门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融合素质子模块”结合金融职业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专门设置了“IT技能提升(4选1)”课程,提供“Access财经数据处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4门备选课程。
“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为拓展学生素质与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而开设,网络选修课程模块,7~9学分。各专业从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从学校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库的“综合素养”“通用能力”“创新创业”“成长基础”和“公共必修”5个子模块中挑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推荐给学生,要求其中必须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专业融合素质培养(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为增强学生专业融合及拓展能力、彰显个性与特长而开设,线下选修课程模块,5~7学分。该模块融合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文基础和思政法律等专业领域,对于学科交叉专业,例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金融物联网方向)、会计信息化等,进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搭建跨界教育环境
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是以培养学生金融服务能力为目标,奠定职业能力通用基础,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提升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形成是职业能力的逆向思维解构过程,即从专业调研论证入手,分析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将行动领域的能力分解细化为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并辅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要求,形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
职业能力养成遵循“四化”原则进行顺向思维重构,即课程体系的“课证岗赛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的“课标规范化”和课程教学的“网络信息化”。“课证岗赛一体化”强调“以岗定课、课证对接、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要做到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的无缝对接;“课标规范化”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规范性,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网络信息化”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文素质网络课选修、微课比赛、慕课建设、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建议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促进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岗位技能。各专业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保证综合实践教学周不少于27周,每周计30学时。另外,通过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加大课内实践,使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60%左右。
(三)以创新创业拓展为突破,打造三全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实施包括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四个环节,“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素質拓展模块”有机渗透于其他5个课程模块,累计达到12学分左右,约占总学分的8.3%,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中,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共同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学校组建了全国金融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与九台大学生创业园等5家企业签约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立了校内“创客咖啡”环境等,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全方位化”。
(四)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形成诊断改进环境
通过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加强过程监控、严肃教学事故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查、督、听、评、谈”相结合,注重教学运行的动态“监测、预警和改进”,保证“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事故有处理、结果有反馈”。同时,建立起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学校自主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建立起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基于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P M”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4年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的实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7年获得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一是金融高职院校特色愈发明显。近4年来,学校在原有多个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和特色专业群基础上,新增省级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学校新增专业10余个,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全链条覆盖,充分突出院校特色。2017年学校教师主持参与了保险、金融管理、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和国家金融行指委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
二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肯定。学校的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获得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才培养方案获得2016年吉林省高教学会成果二等奖和2017年吉林省职教学会成果一等奖。学校教师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涵盖本专科财经类高校的地方财经高校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是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大幅增长。2015-2017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不断攀升。与上一年相比,2017年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赛事数量增长17.6%,学生获奖人次增加342%,指导教师人次增长220%。学校近3年在全国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银行业务综合技能竞赛、保险综合业务技能大赛、投资理财规划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夺得团体一等奖。
四是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学校招生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投档率和报到率连续保持吉林省同类院校之首。其中金融、会计专业均在二本线左右,普通专业录取均为三本线以上;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超过95%,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近40%;专升本录取率达到50%,名列全省前茅。
五是学校成为人文通识素质教育典型。2014年,学校被确立为吉林省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超星尔雅资源)应用示范院校。2017年,学校教师当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校发起组建吉林省金融教育教学联盟,推广和交流具有金融院校特色的通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果。
六是学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4年,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和鼓励下,信息技术学院网络专业1302班的张路平同学自主创业,创办承揽校园快递代收发业务的“菜鸟驿站”,现已成长为营业月收入过万、与多家快递和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融通物流公司”,他的创业案例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016和2017年,学校先后获批吉林省和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参 考 文 献
[1]平和光,李孝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37-44.
[2]魏伟.银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应对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45-51.
[3]孙浩.金融大数据的挑战与应对[J].金融电子化,2012(7):51-52.
[4]田朝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69-73.
[5]阚雅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92-93.
[6]张炳辉.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11-15.
[7]隋菱歌,殷树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长春大学学报,2016(6):63-66.
[8]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5):61-63
[9]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