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回农村老家探亲,老家原来是著名的穷乡僻壤,近三年因为从沿海打工回来的一个姓刘的人当上了村会计,村里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举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先进村。
前几年,村里上报到乡政府的村集体收入是一分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少得可怜。经刘会计一算,没想到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呼呼地往上升。
刘会计是这样计算的:我村是以土地参股的形式和农户合股经营,按股分红。全村一万多亩地,平均每亩村里按得纯利润10元计算,就达到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每个农户平均三口人计算:每家养猪三头,其中出栏一头(标准重量90公斤,市价10元1公斤)折价900元,两头坯子猪,每头折均价100元,计200元。每家养纯母鸡20只,一天下本鸡蛋20个,1个月是600个,0.5元1个,月收入300元,年收入3600元,人均1200元。
据他计算,实际一亩地可获纯利50元左右,扣除村集体收入10元,这样每人一亩地,人均纯收入40元。这样总计下来,人均纯收入达1240元。
据说刘会计的算法获得了县里的重视,去年,全县受旱,粮食和经济作物平均减产五成。在各村都减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省里的目标任务,县里总结出若干条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刘会计的“计算法”。
这种算法我总结了一下:
集体收入总额通项公式: H=A×5(1+N)。其中:H=集体收入总额,A=全村土地总亩数,(1+N)为每亩土地集体收益数,5为经验的常数,N代表年数。采取通项公式方法计算,既快又好,能够确保村集体收入年年达标。如全村一万亩地,第一年H=10000亩×5(1+1)=100,000元;第二年H=10000亩×5(1+2)=150,000元,依此类推……
人均纯收入通项公式:P=A×(1+15%)N-1。其中:P=人均纯收入,A是基数,一般由开会商讨产生。N是年数。15%是固定增长率。
如果设定的目标是“三年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提前一年实现了小康”。那么,将上面的公式采用“倒推法”计算,就可以得出每年所“需要”的数字啦!
“留”客!?
文/原人(四川)
因工作原因,只身来到成都,需要转接一些钱款,就在当地农业银行开了个户,数月过去,几番钱来款去之后,该账户功能耗尽,闲置上了。记得几年前曾在电视上看到过报道,银行里积压着很多“呆帐户”,储户常年不使用,也不销户,弄得银行煞是难办。我可是善解人意之人,为了减轻银行工作负担,主动来到银行要求销户。同时心里打着小算盘,帐上还有十多块钱咱不能不要,兴许还能结点小利息。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来到就近的一家农行营业部办理,被告知销户必须到当初开户的营业部去办理。为赶时间,我还潇洒地打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到当初开户的那家营业部。排了一阵队后(人并不多,但银行只有一半的窗口有人办理业务),我把存折、卡送上了柜台。问我取多少,我说取完吧,我要销户。柜台里面的小姐抬头看了我一眼后,又低头工作起来。很快甩出一句话来:“要缴10元手续费哟,我直接从你的余额中扣除。”“啥子手续费?”我不理解。“你要销户,我们就要收手续费。你这户使用不到一年,收10元。如果满了一年,只收5元。”“哪来这个规定?”我问道。“我们银行自己的规定!”回答得理直气壮。“你们开户时说免费,为什么销户反而要收费呢?可不可以把规定给我看一下。”可能我这是无理要求吧,柜台里面已经不屑于回答了。
但我不屈不挠。里面的人商量后,终于同意在电脑打印的表示收取了10元钱的那张单子上手写了“销卡手续费”几个字,总算给了我一个“明明白白”消费。柜台另一端的一位营业员倒是给我口头解释了一下,大意是制卡要成本,如果不收费,你们为了转一笔款子就来开个户,那我们就亏了。
哦,原来如此!但我就不理解了:转款时我们不是已经按规定支付了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吗?你们亏什么?而且是免费开户,付费销户,如果不销户,就不收这费,这怎么解释?我看,恐怕意在留住储户吧。但用这种方式“留”得住吗?
想拍桌子不容易
文/张崇凯(北京)
有朋自南方来,谈及京城印象,“最不习惯的”,居然不是堵车不是沙尘暴,而是“小姐的服务质量”!
列位看官,我等良民聚会止于饮食不涉男女,朋友所谓“小姐”乃指餐馆女服务员,为避免误会,下文代之以“女招待”。朋友列举北京女招待种种恶行状:入门不引座;入座不上茶;枯坐良久,始得点菜机会;千呼万唤,主菜迟迟不上;碟子满了,无人更换;茶壶空了,无人续水……
朋友称,“在我们那儿,茶壶空了,只需将壶盖取下,她们见了自会主动续水,哪里需要客人吆喝!”并总结道,“在北京吃饭,不是她们围着你,而是你追着她们!”
虽说朋友表述略嫌夸张,但回顾十几年来吃在北京,遭遇女招待至少上千,令人每个毛孔都感到熨贴的从未有过,识得眉眼高低的也相当稀少,麻木迟钝的倒是占大多数。
为什么会这样?
国企体制?但北京绝大多数餐馆是民营的。
店大欺客?但小餐馆服务质量也并不更好。
缺乏激励?但南方的顾客也并不给小费呀。
朋友也说不清所以然,胡扯一通,最后归结到“文化”上,大意是南方商品经济传统深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服务文化”,自有一套不成文规则,服务质量不会低于社会公认的某一水准,否则不待顾客拍桌子,女招待自己心里先不踏实。
那么“服务文化”尚未形成的地方,如北京,怎么办?合乎逻辑的推论:每个受到怠慢的顾客都应起来拍桌子,当头棒喝唤醒女招待的服务意识,“服务文化”由此可望积累成型。但我自己就很难做到:一则没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习惯,即使理由足够充分;二则欣赏关云长,傲上而不忍欺下,即使发火也得冲着餐馆老板而不是女招待;三则出来吃饭本为放松心情,实在不想弄得血脉贲张,何况还有朋友在座。
朋友听后嘿嘿一笑,“你真是个好人!”我则只有苦笑。地球人都知道,今天所谓“好人”,实乃无用之人:既不能最大化自身利益,又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说话间茶壶又空了,是否从今天起练习拍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