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来。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就会想这家电影院有多大能坐多少人等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类答案:“黑板长30米”、“1克=1000千克”、“小林身高147米”、“爸爸今年18岁”、“磨1千克面粉需要小麦5克”。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我们往往感到又好笑又好气,不禁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不联系实际想想,心里怎么这点“数”也没有!对此错误,我们教师一般会认为学生的解题方法没掌握,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那么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良好的数感走向学生心灵世界呢?
  
  一、在细心观察中建立数感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感受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教学“0”时,我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中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又如教学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到商场购物,各种商品的价钱。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建立了数感。
  
  二、在大胆猜想中形成数感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对于形成他们的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我把7和32写到黑板上并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小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我又问:“你们想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28岁。”“20岁。”“22岁。”……我提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与他妈妈相差的岁数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26、30,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26岁。”准确地猜中了我的年龄。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形成了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的,让学生学习暖暖的数学。
  
  三、在操作体验中增强数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已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在实践应用中发展数感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对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过多技能训练、简单重复训练的状况,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等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6+4+3、6×5+4×2+5、6×4+5×3+4、6×3+5×5。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学生在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体验,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感悟能力。
  总之,学生走进数感世界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学感悟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以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为主题,探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小学作业的批改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测,相对而言也是一种资源的补充与教学上的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填“优、良、中、差”等级或分数,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只看成绩,并不加反思,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竞赛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题型变幻无穷、灵活度大、技巧性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在本文中利用排序不等式定理对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不等式进行了证明,并将之推广到一般形式且给予统一证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学生作业的评判,尤其是数学作业,大多数用“√”、“×”加以简单评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这种方法加以改进,提倡借鉴作文批改的评语式评判,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作业 批改 评判 评语    布置适量的数学书面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得以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因此,许多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很重视。但是在处理作业时,大部分教师单纯地用“√”和“
摘 要: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笔者指出,应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 数学 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长久,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6例于心血管病症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7年8月-2019年 8 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随机双盲的方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活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新知,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更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 课堂 生活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
目的:分析疼痛干预及优质护理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88例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 例)和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国际上科学领域的激烈竞争,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就是科学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扎实稳进的学习中培养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的美德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新课改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丰富的想象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对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80例,按住入院治疗的前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