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就要充分利用命题材料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题目是什么命制形式,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二是理解材料里有什么,说了什么内容,读者可能会有什么启发,等等。我们往往跳过第一步直接走第二步,其实很不恰当。第一步的命制形式也相当要紧。
  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的命制,采取材料作文的形式。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命制形式叫材料作文呢?因为这种作文题目的形式,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导引、材料、提示、要求。四个组成部分里,材料是核心,作文的立意主要就来自于分析材料。材料后一般都有提示,比如“有什么体验和思考”之类句子;有同学忽视提示,这是错误的,比如“体验”一般要写经历,属于记叙文,“思考”则要有立场、态度、观点,要写议论文。导引的目的是引出材料,往往有“阅读下面的文字”等词句。要求和前面的内容关系不大,纯粹是对作文的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以说,换了材料,作文题就变为另外一个题目。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来分析2019年的浙江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分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就是导引,“ [注意]”后的一段文字,就是提醒我们写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导引的词句不会改变。当然,若导引和注意部分的词句发生改变了,就必须加以重视。比如要求里是“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那选择议论文体自然不错,写记叙文、散文甚至小说也没有违反要求;又比如有一年 “明确文体”后就没有“不得写成诗歌”的要求,结果有同学写成诗歌,也是符合要求的。
  本题的材料,是两种“观点”,这是我们分析命题时最主要的关注对象,对之要读得全面、细致。这两种观点都指向“作家写作时”,一是“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一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读者所左右”,也就是要不要关注读者,要不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材料的内容,不能只看到“读者”一词出现的频率高,就误认为是关键词;或者误认为抓住了关键词,就以为抓住了材料主要内容。我认为,对于材料作文,“抓关键词”这种做法可能来自于一种偷懒的思维手段,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概括全面,而全面概括又来自于分析细节。本题两段材料的意思是:作家在写作时,既要看到“读者”的重要性,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此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才不会出现所谓的偏题跑题。
  本题的提示比较复杂,也有两段。后一段“谈谈你的看法”,要注意:看法者,即议论也。近几年浙江都是要求写议论文(有段时间浙江命题提“论说类文章”,其实可看作议论文)。而前一段“假如你”一句,将材料的“作家”转移到“你”也就是写作者身上,这样一转移,“作品”就对应于“你的生活”,“读者”对应于“你的生活的观众”,这些“观众”会介入“你”的生活,评判“你”的生活,影响“你”的生活。而问句的重点是“你如何对待读者”,这是我们写作时需要重点论述的;刚才提过,提示来自于材料,我们议论的重点是“你如何对待生活的观众”,也就是“要重视观众的看法”。当然,若有同学提出“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是“你如何对待生活的观众”的另外一种状况,即“不重视观众”,则思维更缜密,就更好了。至此,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无妨反观材料的含义,列出如下观点:我在生活中,既要重视我周边的人的看法,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立意,就是来自于材料,扣住材料;有这样立意的文章,属于紧密扣题。
  重申一下,材料是作文题目的核心。我们审题,重点就是做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工作。材料理解得透彻,立意就精到;材料理解得比较粗,立意可能就不到位。如何做到分析理解到位呢?我主张,同学们审题时,要充分分析材料,充分利用材料;全面、细致读懂材料的具体做法,则是“整体把握、不漏细节”。在具体的审题实战中,这种做法还是效果十分明显。比如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浙江的材料作文,分为导引、材料、提示、要求四部分,根据刚才的分析,一般导引、要求是不变的,所以平时我们举作文题为例时,只举材料、提示甚至只举材料部分。对材料部分,首先是整体把握,若同学只抓住细节,不从整体理解,就不会理解“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是同一内涵的词语。其次是不漏细节,这一题的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可以概括为“浙江大地产生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又可以分为历史上和当下,说明浙江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一样。第二段是讲“浙江精神的作用”,写出了故事,创造了传奇。所以再概括一下,材料讲了“浙江精神的内容”“浙江精神的特点”“浙江精神的作用”等等。我们分析材料,用“整体把握、不漏细节、再次整体概括”的方法,可以精到把握材料。
  提示部分有“体验和思考”这些词,说明既可以写议论性文章,也可以写记叙性文章。但一般而言,我建议同学们写议论文,因为高中作文是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800字的记叙文很难表现出来,而800字的议论文勉强可以做到。提示部分还有一句话“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细细分析,“浙江学子”其实就是写作者自己,“站在人生新起点”就是考大学、进入社会,暗示考生要从自身的特殊情况出发来说说如何“认识浙江精神”,如何“在浙江精神的滋养下进入社会”。这些观点都来自于材料自身,紧扣材料。这就是我所说的充分利用命题材料。   有一个来自浙江某地市的2019年高考模拟卷,出现了如下材料:
   習近平: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都蒙了”。原因是材料比较抽象,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我们依然可以采纳“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方法来审题。整体上,命题采纳了非连续性材料,三个人的三句话。分析材料时,我们只能细读三句话。习近平的话,说的是“历史给人力量”,说的是历史的借鉴作用,这个作用具体是“汲取智慧、继续前行”。加缪的话比较绕,需要抓住“未来与现在”的关系来思考,所谓“奉献给现在”意思就是现在要努力,“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意思是这样做才对未来起作用,所以本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努力才能影响未来。这两句话,可以串联起来,那就是: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样一梳理,爱因斯坦的话的重点就来了,是什么人才可以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个人,有如下特点:一是“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二是“高尚的品质”,三是“超脱时代和社会”,四是“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如果笼统阅读,会认为爱因斯坦只是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个人的一些要求,至于具体的,则说不出来,而以“不漏细节”的方法去分析,就会读出人物的以上四点特征。当然,这四点有些点显得比较勉强,比如一个人“超脱时代和社会”是多么隐逸,又怎么可以做到“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呢?有矛盾呀!那就只能有两种方法:一是活用,将勉强合题的含义努力往主旨上靠,比如这里就可以说成“开阔的视野”;一是抛弃,说不清楚就弃置不用。但总之,写文章时,如果有了这么多内容,那又何患写不出、写不长、写不实呢?
  采纳“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审题方法,材料信息量越大,写作时优势就越大。那么,材料的信息量不大,是否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不是。我们来看2014年浙江学考试题的材料。
   有人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
  有人说:一味地相信,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对以上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文章。
  我们重申,高中写作考查以议论文为主,所以就不争论“感受”应该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了。我们只分析材料。材料有两段,两种说法。第一段是说“一味怀疑的害处”,第二段是说“一味相信的害处”,两段合起来,就是“既不能一味地怀疑,也不能一味地相信”。如果再关注到“世界灰色”“人生匍匐”的反面,就可以说“既不能一味地怀疑,也不能一味地相信,这样的世界才明亮,这样的人生才高迈”。这就是“整体把握”,这样立意显得富有辩证气息。而具体涉及“世界”“人生”,我们不是采取了“不漏细节”的方法了吗?在学生审题时,很多人忘记了“一味”这个词,这更说明“不漏细节”这一点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不漏细节”,不仅适用于议论性命题材料,也适用于记叙性命题材料。如2018年6月浙江学考作文题的材料: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仔细观察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
  回到班里,老师说:“要是没有你们的用心观察和发现,这朵花的独特性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
  这个材料整体意思比较明白,是“用心观察和发现,才能找到一朵花的独特性”。但有了整体把握,我们还不能漏掉细节。比如,这朵花,原先是“不引人注意”的,但结果却是“独特性”的,这说明“观察与发现的重要性”;而这朵花的独特性在于“精妙的纹理、细微的差别”,说明“观察与发现的方法”;老师让同学观察和发现花的独特,有事前的指导,也有事后的总结,说明“观察与发现时需要他人提醒”;最后一句“人也是这样”,是说通过观察和发现可以从一朵普通的花里找到独特性,同理,通过观察和发现也可以从一个普通的人身上找到闪光点。这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立意。对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经常偏题或立意不够精准深入的同学,运用“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审题方法,可以让原生态的材料变成写作的有机材料,让自己的立意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充分利用命题材料的好处。
其他文献
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五副眼镜,即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太阳镜和哈哈镜。他大概是觉得人生有时需要看远些,有时需要看细些,更有时需要看透,也有时需要看淡一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笑看人生。  眼睛能看到什么,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工具。如果被一片树叶遮挡,那么就是泰山在眼前也浑然不知。如果佩戴了一副合适的眼镜,那么世界就会在眼前呈现出各种精彩。如果说眼镜之于我们是一种视觉工具,一种观察和了解世
期刊
疫情当下,时间的洪流滚滚而来。面对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都被迫改变原计划。即使没有身临其境,我也有了些紧迫感,但也有了新想法: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竞争优势;要坚持创新;要调整心态,坚定理想。  古有范仲淹寒窗苦读,划粥而食,终实现抱负;今有毛泽东菜场读书,延安时期的他也时刻都在学习新内容,提出新论断。自身的才能往往是竞争的优势因素,个人素质不提高,就会失去与他人竞争的机会,很
期刊
当快餐文化悄然入侵精神花园,当实用主义无声蚕食理想主义,当成功学的“干货”代替文学名著占据书架,你可曾自问——我还能感动得流泪吗?  的确,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是直观切实的感受。如同菜肴,食物入嘴,必然触动生理神经,带来饱腹之感。但就如季羡林所言人的一生终归是“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便是拥有思维能力的精神,拥有除基本生存资料的满足外对发展与美的追求。若是一味醉心利禄、对精神
期刊
雨下了,停了。  草地问:“你怎么不一直下啊?让我多吸收点水分,不是更好吗?”雨说:“唉,那好吧,我就如你所愿。”  几年后,当人们划船经过这里的时候,依然能看到草地的痕迹,但它早已随流水而去……  再见,忧伤!  雨像子弹一样,扫射着这片大地,天上雷声隆隆,仿佛在宣示着主权。  雨逐渐停止,乌云散去后,一片阳光灿烂照耀着大地。  忧伤就像这雨一样,总会消逝,变成一片灿烂!
期刊
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
期刊
著名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对我来说,他说的真没错。看远,是一种眼界,提醒我们要做长远的考虑;看细,是一种心胸,让我们放下心中的浮躁,细致地看每一件事物;看透,是当我们认识肤浅时,需要的东西,不要为表象的东西所迷惑;看淡,是一种心态、态度,提醒我们不要沉醉于名利和一些表面的东西;笑看,是一种处世态
期刊
漫步在这曲折的石板小路上,不经意间,我又走到了这片芭蕉地旁,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这是片极其茂盛的芭蕉。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泛着碧绿的波涛,时而卷起几片微黄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翡翠一般的光芒,熠熠生辉。那流动的绿色,流进我的眼睛,荡漾在心中。一瞬间,心仿佛被那明亮的绿灌满了,仿佛被这纯净的绿洗涤了一番,轻松明朗。  我伫立凝望着这大片绿之海。阔大的芭蕉叶彼此摩挲着,好一阵“
期刊
我喜欢《红楼梦》,现在借自己从年轻时开始接触《红楼梦》这部名著的阅读过程来聊聊名著阅读,也聊聊整本书阅读。恰好那天在培训过程中听说,最让人读不下去的作品调查中,《红楼梦》排在首位,这更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是在十七八岁时读完了整本《红楼梦》的,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因为那时自己已是中文系学生,不读完《红楼梦》说不过去。许多名著我也是这样读完的,现在我把这种阅读理解为角色认同、层次认同产生的阅读目标
期刊
在浙江省新高考写作题型读后续写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叙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笔者在批阅高三学生的读后续写作文时,发现部分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积累,已经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外貌、心理、神态、动作描写的语言,在叙事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将故事中的主人公塑造到位,突出其性格特点,与故事的发展恰到好处地结合。但是,笔者也发现有部分学生重叙事轻描述,以故事讲完为主要行文目标,对主人公性格特点或心理走向把握不够得当,在
期刊
及肩的短发,细长的眼睛,甜美的笑容,高挑的个子……这便是第一次见到郭瑶瑜时的印象。说实话,你很难想象这文静而内敛的女孩在写作上怎么有那么清新、唯美的语句,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女孩。  细读她的文字,描写细腻,笔触抒情,让人惊叹她这样的年纪竟有如此熟稔的文字。  “过了急流,水流渐渐平缓,水面趋于平静。风儿拂过水面,牵动着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似乎比丝绸还要柔软。涟漪撞在石上,又开始往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