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道佛遇到基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拉青在他的《德国自取灭亡》一书中,指责穆斯林移民不愿意融入西方社会。他要求对外国移民进入西方社会进行严格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警告德国人,不要沦落成自己国家中的外国人,“不是我们去适应移民,而是他们应该来适应德国”。
  
  德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蒂洛·萨拉青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还不错,他2011年1月29日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大力称赞中国人,强烈要求德国人向中国人学习,尤其借鉴中国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经验。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09年12月31日给出的统计资料,在德国有来自大陆的中国人79870人,来自台湾的4670人。显然,这些数字是指在德国拥有中国护照的中国人,至于已经入籍德国的中国人则不包含在内,德国华人还包括来自香港地区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华人。不论如何,华人大约只占德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根据德国《焦点》杂志2010年7月14日发布的资料,有19.6%的德国人有移民背景,而根据联邦统计局的资料,2005年的这个比例是18.6%。这组数字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具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越来越多。
  萨拉青,这位前德国联邦银行董事会成员、社民党人,在他出版的《德国自取灭亡》一书中,指责穆斯林移民不愿意融入西方社会。他要求对外国移民进入西方社会进行严格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警告德国人,不要沦落成自己国家中的外国人,“不是我们去适应移民,而是他们应该来适应德国”。
  德国收视率最高的私人电视台RTL公布了该台的民调结果:对于萨拉青的观点,22%的受访者表示 “完全无法接受”,61%的人“部分接受”,9%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萨拉青指出,穆斯林家庭孩子多,出生率高,从长远看,穆斯林有朝一日会成为德国的多数居民。德国正面临本土人口萎缩的危险前景。自2003年以来,德国人口在不断减少。就连联邦统计局也预测说,人口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更加严重。然而联邦统计局的预言只局限在2060年之前。这个时段之后情况会怎样则无法估算。因为到那时人口将如何发展,取决于现在所无法预见的许多政治和经济因素。
  尽管萨拉青明确表示:“我可不希望我孙子和重孙生活的国度以穆斯林为主,或大片地区讲土耳其语或阿拉伯语,妇女们戴着头巾,每天的生活节奏都要依祷告的召唤而定。”但是,他为什么对中国和中国人如此友善?可能一个原因是他接触的都是儒生儒商,儒家道家文化对德国“距离产生美”,而且“天高皇帝远”,对德国人没有任何威胁。
  
  中德无宗教冲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儒教不是宗教。儒学的宗教性一直是国外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价值系统之一包涵“多元主义”。多元主义态度是一种敢于进行自我批评的态度,主张面对其他宗教主动积极地与之对话,并在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所以,儒家与其他宗教,包括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可以相互融合。不同宗教之间的融合不是坏事,在融合过程中人们会进行新的创造,从而对宗教的发展是有利的。
  大多数德国人信仰基督教,而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深厚基础。基督教同佛教所阐述的事情在不同的层面上。佛教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普渡众生)和人与自我(自我修炼)的关系。佛教徒的终极目标是成佛,脱离轮回。基督教关心的是人与神(自然)的关系。基督徒的终极目标是回到天父的家园。但是,佛教同基督教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说,佛教认为人降生到这世界上的时候就带着前生的孽障,这些孽障要经过今生的信佛、修炼才能去除。基督教认为人生出来就带有原罪,这原罪要信奉了神才能洗净。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完美的人)。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神的品质(因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模样造的),都可以成为神所喜悦的人(完美的人)。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和基督教的“神人合一”思想有相通的地方,但本质上有区别。基督教给我们解释生命是什么,我们人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后,会到哪里去。基督教看世界不是唯物的,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实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有客观的、物质的一面,是可以考察和研究的;也有灵魂和精神的一面,是需要体验和经历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道”,是不是就是《圣经》里讲的天道(上帝本身、上帝的话)呢?至少我们知道的是,中国人强调讲究修炼,讲“诚”,以顺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外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
  康德说:“诚实从地而生,正义自天而降。”还说:“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向我印证,上帝既存在于我头顶上的天空,也存在于我的内心。”
  中国人倾向于物的相关性,侧重整体观察,而悟道的途径却是个体、内在体悟性的;西方人倾向于物的内在构成,侧重细分,而悟道的途径却是群体式、外在引导性的。从这里看,福音是需要传播的,当然教堂要建立在人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国人悟道的庙多建于深山密林的静谧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炼悟道。道家鼻祖老子的哲学早就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国人把释道儒哲理实践到生活中,非常普及,所以说,中国人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宗教。但是,西方的宗教是制度化的。西方教徒每星期日做礼拜,就是制度化。
  儒家没有制度化的真神教会组织,没有制度化的组织以“修炼悟道”,所以,对基督教没有构成威胁。
  
  中国人融而不入
  
  周恩来总理曾指出:“华侨应当遵守所在国的法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与当地人民友好合作,为所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华人成为所在国公民以后,应当效忠入籍的国家,应当同当地人民一道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独立和文化繁荣作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海外华人为促进所在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为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起积极作用,以利于促进我国同华人众多的国家的友好关系。”
  为什么萨拉青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不错?因为中国人在德国基本上是“融而不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德国社会容纳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改变国籍或没改变国籍的,在德国生活,就是被德国社会容纳,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德国社会。
  如上所述,中国人与德国人之间因为没有宗教的冲突,所以在德华人与德国人基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但是,要真正融入德国社会,并非易事。首先,你的德文要好,要会说会写,能够通过阅读逐渐了解德国文化,尤其是你居住地的文化,当然你必须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认同德国的价值体系和法律制度,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最起码要保持自信,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哪怕你已经入籍德国,加入德国人的基督教会,你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外貌,使德国人永远视你为中国人,不会因为你拥有德国护照就认为你是德国人。如果你把传统中国文化也丢掉了(其实,是中国人,你就无法丢掉),德国人就更看不起你了,这时,你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至少是一个文化漂泊者。谙熟德国文化,在中德文化的比照中感受差异,回望“自己”,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定位“自己”。这是融入德国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要融入德国社会,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除了尽义务外,融入其实就是奉献。比如说,当地残障小孩的读书问题、养老院问题、本地的公益性团体和体育俱乐部,你参与多少,奉献多少;参与和奉献,又是怀着什么目的和心态——这些都是融入德国社会的“鸡毛蒜皮”细节。
  融入德国社会,不仅仅是你有能力跟德国人一起读小说、写散文,最根本的是,进入他们的啤酒馆,你能找到“家乡茶馆”的感觉。看来,我们这第一代移民,是没有能力做到了。
其他文献
委内瑞拉保持稳定,查韦斯顺利度过难关,应是所有人的利益所在。    “拉美铁汉”查韦斯,一向活力四射、精力无穷。但是“强人”也会生病。6月10日查韦斯在古巴进行了盆腔囊肿切除术,6月20日又进行了肿瘤切除术,7月17日,公开“请病假”前往古巴进行化疗。一夜间,拉美最强势的总统也露出凡人的一面,其病后引发的针对权力真空、接班梯队以及2012年总统大选的若干揣测和想象,都使国际媒体对委内瑞拉的前途产生
戴有色眼镜看不清中国  ◆ 西方的“中国热”不断升温,但为什么西方总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感到“模糊”?  凡星:  我在伦敦学习期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关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北京,我感觉身边的人更多关注当前我们的收入是否跑赢CPI,普通人何时能住上大房子、过上好日子。到伦敦后,我发现西方谈论的是,中国崛起之后,到底想从外部世界,尤其从西方要什么?作为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
在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中,反恐问题格外突出而奥巴马似乎也在给自己布下了一个反恐棋局在棋盘上,几颗棋子——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环环相扣    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令期待变革的美国民众心潮澎湃然而当人们逐渐平静下来后,思考一下摆在这位新任总统办公桌上的那些“百日新政”计划,却发现奥巴马要着手处理的这些大事件件都是迫在眉睫,而结局究竟怎样,却是一个又一个未知数  奥巴马在大选中胜出以后不久曾经接受美国《新闻
两种现象  “独裁者们垮台了,而民主也失败了。” 几个月前,新加坡智者马凯硕在《金融时报》撰文如此描述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  一方面,在阿拉伯世界发生的人民起义把舒舒服服坐在高位上几十年的三个独裁者彻底推翻了,也门的萨利赫已交权,叙利亚的独裁者也将步其后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欧盟在主权债务危机中挣扎,并开始威胁到整个欧洲的联合进程。在大西洋的另一边,8月,美国试图在两党强硬对
新大纲高度强调“东北亚局势紧张论”,进一步将矛头转向中国,声称“中国在周边海域加强了与主权权利相关的单方面要求”,中国海军在日本周边海域活动频繁,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是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新大纲对中国动向的表述升级为明白无误的“担忧”和强烈的警戒。    备受关注的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几经周折后终于在2010年12月17日正式问世。这是二战后日本制定的第四份防卫大纲,它将成为日本今后10
采访手记  沉静、聪慧、谦逊、有知识底蕴、对自己的使命有深刻洞悉……这是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留给笔者的印象。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浓厚的西藏情结。我们这个小小的编辑部,集体K歌时,不管是老歌《金瓶寺的小山》《翻身农奴把歌唱》,还是新歌《青藏高原》《天路》,常常是“必选曲目”。采访十一世班禅时,我对他说了这个故事,他会心地笑了。  不知能否把2009年3月称作中国的“西藏月”。3月28
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过程中的汇率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汇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调整国内经济资源配置结构的需要,能否处理好汇率升值压力,对一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通常,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会促使本国货币升值,并伴之以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它们三者到底存在怎
“奥德赛黎明”    尽管它一直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眼中钉,早在1986年美国就想拔掉这个钉子而未遂,反而两年之后它又报复性地制造出一个“洛克比空难”,从此西方与它不共戴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当人们在猜测“谁是下一个”的时候,大概都不会想到利比亚,这一是因为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国家还有好几个,二是因为萨达姆垮台后卡扎菲立即“识相”地改变了态度,承认洛克比事件的责任,宣布自愿放弃研制核武器并接受国际核
在大国各自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在中亚进行竞争,在俄罗斯逐步走上强国之路,在西方要解决伊朗问题的背景之下,阿富汗又一次成了大国争夺的对象。    自2001年爆发阿富汗战争以来,已有八个年头,美军不但未撤出阿富汗,今年7月还增兵2.1万人。美国和北约军队除了为8月20日阿富汗大选保驾护航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使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的美国针对阿富汗战争的策略能真正落实。那么,美国在阿富汗驻军是否还有其他用意
2012年1月3日,新一轮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初选将在中部农业州艾奥瓦州拉开帷幕,届时将有八位主要候选人角逐挑战奥巴马、入主白宫的提名机会。从1月3日初选战役打响到11月6日正式投票,耗时十个月的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州长选举一道构成了未来一年华府政坛的核心内容,美国的内政外交也将全面跨入“选举时间”。    总统选举悬念增加  2012年美国大选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奥巴马能否连任,这也是整个选举周期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