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佳作展评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习近平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菖?菖代替。
  作文支招
  【试题解读】
   此次的中考作文题是“材料+命题”的形式,对这种形式通常的理解是:材料里的文字是提示,命題才是要求。
   那么这个命题到底有什么限定与要求呢?题目中关键词很明确——“充电”,这里的“充电”,其实是学习成长的另一个说法。作文中只要能表现出与学习成长相关的内容,也就是体现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意思,就扣上了题意。
   而材料里的提示,就是考生们各显神通的写作空间了。谁能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捕捉到最独特、最动人的内容,自然就能脱颖而出。
   细读材料,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依照标点的提示,理出两个层次。而这两个层次,如果要“偏执”一些处理,完全可以把它当成选材与立意两个方面的提示。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这句是在提示考生,有关“充电”的生活题材,可以是你学习某种技艺的回忆,也可以是你某一品行养成的经历;可以是在读书的世界里汲取能量,也可以是在旅途之中建立思想。
   再细致一点,考生可以写自己在球场上、在琴房中、在书法中、在绘画里的“充电”,感受到生命里的沉醉;也可以写自己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时的“充电”,领略到人生各个瞬间中的曼妙;还可以写去乡间、进古寺、在草原上放马、在大海边放逐这类与自然的融合和与文化的撞个满怀。
   如果不想这么文艺,就写自己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日益坚定的信念,或是面对一棵树不同看待后思想的日臻成熟。
   而材料里后半部分的引用,可以理解为是立意上的提示。一方面提示考生,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学习,要终身学习;另一方面还提示考生,“充电”后会如何如何,从个人的学习成长辐射到对更广阔人群的影响,实现立意的升华。
   如此看来,此次的中考作文,写作空间很大,只要不被这略微陌生的题目吓到,也不人为地为难自己,应该还是有话可说。这个看起来时代感很强的题目,一样对应着广大考生的生活实际。
   但考试作文,光能寻求到有话可说的空间,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空间里,能找到更为独特的、更贴近自己生活的空间,才是从人群里脱颖而出的关键。
  【佳作展示一】
  充电
  福州市时代中学  王姝怡
   夜已经深了,父亲还在读书。
   我想起小时候,在书房里,在那一叠厚厚的书后,无数次看见父亲挑灯夜读的背影。那时,他为了准备司法考试,熬了好几周的夜。思绪渐渐扩散开,弥漫了我的双眼……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大学里读的是通信专业,一开始在部队通信部门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调动到作战部门。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又到军事院校学习作战专业。后来国家决定大裁军,母亲劝他留在部队工作,他却毅然决然地说:“我们军队有句老话,叫‘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既然是国家需要,我就得积极响应,就要做好。”父亲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转业到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接触的都是与原来专业完全不相关的法律知识,于是又进行了一次大“充电”。隔行如隔山。试想一个理科生,一名军人,去钻进书海里自学法律,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啊!我每天放学回家,看着窗外的月亮从云里怯生生地钻出,天色渐渐暗淡,一盏盏灯亮起,长街光明如昼,直到万家灯火皆熄,路上清冷寂静,父亲坐在桌前,明亮的双眸从未变更,他就像一块电池,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不断释放能量,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后来的他,渐渐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类案件,手边的书却还在不断更换。随着经济发展,民事案件数量剧增,民庭需要的法官人数增加,他又从刑庭被调走,开始潜心学习民法。还没工作几年,执行庭缺人。因为执行庭工作繁重,没人愿意去,父亲却自请加入。谁都说他傻,他却一声不吭,去书店转了一周,抱着几本关于执行业务的法律书就躲进了书房,几乎是“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经过几周的持续“充电”,他就能够将执行庭的繁琐案件处理得妥妥帖帖,再次让同事和领导刮目相看……思绪转回现实,我再次看见了父亲读书时明亮的眼睛,它们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因为勇于进取的心不会老去。
   已是不惑之年的父亲,都还在不断“充电”,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我慢慢走回书房,将案头的书捧起,立志和父亲一起“充电”,一起努力。“充电”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如果没有新鲜血液不断流入生命,新鲜知识不断注入大脑,而一味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只会像清朝“闭关锁国”那样得到血的教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居安思危,不断“充电”,不断蓄积力量,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得以挑起大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指导教师  张 涛)
  【评点】
   作者很好地理解了题目“充电”的内涵,并举出了父亲坚持学习这样真实、生动又新颖的事例,让文章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结尾的升华也十分恰当。
  【佳作展示二】
  充电
  泉州市实验中学  俞 越
   我正扶额锁眉,奋力演算一道题。“嘟嘟嘟——滴”,书房外溜进来一连串的音符,沉闷、往复的调子,零零落落,卡在眼前的数字里。    一掷笔,拉开门。客厅里,妈妈一人系着围裙,靠在茶几边,捧着手机,蓝莹莹的光打在脸上,音响还在继续、回环,我无奈转身——又是“跳一跳”游戏。
   “我啊,以前学的都忘啦。没希望了。”面对我一次又一次地请教问题,妈妈满脸愧色,总以中年母亲的身份自居。“不行啊,妈妈!现在的时代,重在學习能力,会‘充电’的人才能立足!”我为妈妈担忧,站在时间的高地劝她。我知道,她与“跳一跳”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这是一个急流的时代,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对于妈妈,又是多么残酷!
   “我们晒被子去。”妈妈拉上我。她将绳子扎好,被子一抖,摊在绳上,拉直。被子安置了,她细细地捋平每一寸被面,弯下腰,侧着脸,抚弄被角。取出夹子,一个又一个,让被子与绳子啮合在一起。“你看这里,旁边不要让它蹭到。”妈妈轻声唤道,又似自语呢喃。这是屋顶的平台,阳光踱过云层,在这儿愉悦驻足。我凝望着妈妈。各条绳子交错而系,一条条棉被悬于其下,鞠迎俯仰,形成相互迎和的奇异空间。阳光在被上漫步,呵护它的肌肤,勾勒出绳子直挺而谦和的脊梁。而妈妈,犹如一个农夫,在她那方寸土地上,深耕细耨,刻画描摹自己的信仰。“你看,这些被子啊,要让它们服服帖帖,稳稳妥妥,像盖在自己身上一样。”妈妈的眼,妈妈的手,妈妈的肩,完全地投入这劳动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高度,平台外是塔吊,是车流,是迅疾的膨胀和扩展。汽车的急促鸣笛牵动人的头绪,控制人的焦虑和畏惧,还有我无处栖息的,急于填补的心。可平台之上,妈妈正在经营着自己的执着。她用平淡和深远的日光,为自己“充电”。
   我不能忘记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洗净食材,剥,剔,磨,浸,挤,一早上工夫,呈上来用心烹饪的菜肴。她总自嘲:“我太笨,拖拉半天。”而我,总不以为意,理所当然。原来,“跳一跳”游戏只是她的伪装。原来,有多少个夜晚,她关掉手机,翻开书本,默默地研读经济师知识;她自学,过了大专,过了本科;她精心撰写每一篇报道……她的充电,不计形式,只知当下,只知虔诚。当所有人都在狼吞虎咽,“力争上游”时,她甘心坚守耕耘,细水长流。
   我的妈妈,她的“充电”,不早已让生活发亮?
  (指导教师  吴金明)
  【评点】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风靡一时的“跳一跳”游戏入手,站在时间的高地对妈妈进行语重心长的“说教”,同时巧妙地点题,实现了“抑”。接着,作者巧妙选取角度,同时又精于思考,通过和妈妈晒被子,发现“跳一跳”游戏只是妈妈的伪装,她的“充电”其实早已让生活发亮,至此,完成了“扬”。作者能在平淡的叙事中掀起思想的波澜,堪称匠心独运。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有一个视频很火:一位熊妈妈带着小熊攀爬悬崖,小熊在掉下去一段距离之后,又努力爬上了熊妈妈等待的山顶。   这本来是一个好故事,然而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细节。在视频的大约44秒处,当小熊快要爬上山顶的时候,母熊做出了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动作——猛力向小熊挥了一爪。这一爪的力度和摇晃幅度都太大,距离也太远,明显不是为了把小熊拉上来(而且熊不能像人类那样拉手)。它当然没有打中,但却让小熊滑落了更远的距
期刊
落叶翩飞,蝴蝶漫舞,一缕凉风从身旁拂过,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地上的落叶越来越多,我对你的思念也越来越深,我坐在门前,眺望路口,深切盼望着见到你。终于在那一天,你回来了,我激动得竟不知道说些什么,只知道一头扑进你的怀里,流着泪,感受着久违的温暖。  你回来后的那几天,我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很开心,成天“妈妈、妈妈”地唤,恨不得把这一年的“妈妈”都叫完。你总是很耐心,一遍又一遍地回应着我,脸上洋溢着幸福
期刊
早晨,证券经纪人哈维·马克斯韦尔和他的年轻女速记员一起匆匆走进事务所。他飞快地对机要秘书皮彻道了声“早上好”,便向办公桌上那一大堆等着他处理的信件和电报冲去。   年轻女郎当速记员已经有一年。她异常秀美动人,绝非速记员草草几笔所能简单描述。她不愿采用华丽诱人的庞巴杜式发型,不戴项链、手镯。她的脸上没有随时准备受邀外出进餐的神气,灰色的衣服素净朴实,但却不失典雅。精巧的黑色无边帽上插了根绿色的金刚鹦
期刊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时间仿佛细沙般在指尖流走,迎着风飞,带走的不仅仅是时光,更多的是我们对小时候的情怀,那份稚嫩的情怀,曾经陪伴我们走过多少个春秋。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去很远的宝应,当时我都是由奶奶照顾的,奶奶总是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牵着我这双稚嫩的小手到处看看,记得当时奶奶的大手是我最依赖的地方,这样的时光仿佛很短暂,又仿佛很漫长,直到那一天的来临……  那天,父亲和
期刊
在豫北,烩面馆比比皆是,很多人家都能自做自吃。可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乡下人吃一顿羊肉烩面,却是一件奢侈的事。   那一年,張林在新乡读中专。   秋后爹从老家寄信过来,说今年柿子丰收了,家里卖八分钱一斤,问张林新乡的价钱贵不贵。张林一打听,漤好的柿子可卖到两毛五,便赶紧写信告诉了爹。   过了一周,张林正和同学们做课间操,有人喊他说校门口有人找。张林跑去一看,爹笑眯眯地站在那里,还是那件对襟布衫
期刊
从2015年开始狂奔的中国综艺市场,走到今天,终于如同一头疲惫的猛兽,进入了调整重启期。  过去一年,政策调整的顶层设计始终左右着综艺人的神经,亲子和音乐这两大门类真人秀持续在上线和下架之间游走,被耗尽的韩国模式也不再能为电视综艺提供新的收视驱动,综艺还能玩什么、还能怎么玩,始终消耗并杀死了无数熬夜综艺人的脑细胞。  在吐槽电视综艺的“综N代”困局之际,其实还应看到依然有人在坚守。“一出手就与众不
期刊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在诗人们的笔下,月亮被比喻成了许多有趣的事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笔下的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是白居易笔下的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李贺笔下的月;“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这是五代词人牛希济笔下的月……这些诗句,比喻新奇,令人过目不忘。  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爸爸对月亮的比喻:“月亮是一张老唱片,总在你望月的时候
期刊
我在大街小巷里不顾一切地奔跑着,寻找着,只为见他一面。  ——题 记  黄昏时分,我穿梭在街道里,夕阳被厚厚的云层遮挡着,很难显现出它的面容。  落叶满地,踏上去吱吱作响,凉爽的风吹拂着我的额头,令我的头发随风飘扬。奔跑的途中,我的心中乱成一团。  来到鱼塘前张望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时不时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漂亮的涟漪。假山上的乌龟探出头来,四处眺望,随后又缩入壳中。水面上,淡粉色的莲花在浓
期刊
【导语】   我们在电影和戏剧中,经常会在结尾处看到反转。反转是一种在叙事中制造波澜的写作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吸引力,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技法解析】   反转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情节突然发生反方向转变。反转技法的关键在于故事的结尾要对开头实现反转,因此在故事的前半部分要“铺平垫稳”,把事件发展的过程写得清楚生动。既不能让读者猜到结尾,又不能让反转显得突兀。
期刊
从未有什么人规定过,所有的角落都是阴暗的。自然,在阳光所及之处,连角落都可以是明媚的。  角落是明媚的,只是落满灰尘。我在书桌一角留下过涂鸦,很简单的小犬,藏在角落里,遗忘了很久,但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下子有了那么一种老友再逢之感,角落自然明媚了许多。  卧室阳台上,我总是给一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留个空位。有时写作业,透过玻璃窗往外看,总是恍惚看见那最阳光的阳台一角,仿佛有一团咖啡色的毛茸茸之物,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