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关键词:隐性辍学 表现形式 厌学 “缺学”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其它种种表现都是由厌学和“缺学”衍生出来的次生性表现。厌学是学生的主动行为,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不去认真学习;“缺学”则是学生的被动表现,是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完整学习。厌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仍然在学校学习”,离开了学校就不存在厌学,厌学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的完成”。“缺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在学校学习”,但不能得到完整的学习,有一定“缺失”,缺学产生的直接后果仍然是“影响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的完成”。由此可见,厌学和“缺学”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后果与隐性辍学的基本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凡是有厌学或“缺学”表现的学生,都是隐性辍学的学生。
一、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表现
厌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的属性究竟是什么?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学生厌学,就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1]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由心理状态决定的行为表现方式:“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2]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并将其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分为26种类型,有的按厌学行为的程度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原因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表现分类,[3]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虽然这些定义表述不一,但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都正确描述了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厌学的内在属性就是心理情绪,外在属性就是行为表现方式,具象属性就是学生个体,抽象属性就是教育现象。这些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当学生有厌学的心理活动时,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当学生将厌学情绪外化诉诸于行动时,厌学是一种行为方式;当学生表现出厌学行为的时候,厌学指的是具体的学生;当厌学的学生成为群体出现时,厌学就是一种教育现象。
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因此不论原因如何,厌学都是主动性隐性辍学。
1.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
厌学心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厌烦、厌恶甚至恐惧、痛苦、憎恨的心理情绪反应。许多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去到学校就心烦,翻开书本就犯困,一做作业就头痛,听见考试就害怕。
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这些形成厌学心理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十二种: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有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了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叫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一次次努力却再三地经历失败后,就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低或能力差,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失败是必然的,即使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从而丧失了自信,产生“我就是不如人”的自卑感。自卑心理是厌学心理因素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不会上升的占69.82%。并且在平时玩也不愿意跟成绩好的同学一块,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没面子。调查中发现,像这类学生要占64.7%”。[4]
(2)完美心理。完美心理是指学生追求尽善尽美,过高评价自己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来不怀疑自己的品质、智力和能力,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学习尖子,面对任何的微小失败或挫折,都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不断地自责。他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有十分脆弱的盲目自尊,经受不起一分半分的“落后”,承受不了任何委曲和误解,赢得输不得,夸得骂不得。一旦通过拼命努力也做不到尽善尽美,情绪就会一落千丈,突然向自卑心理转化。
(3)从命心理。从命心理是指学生被迫听从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有从命心理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上学是受父母所逼迫的”。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4)无用心理。无用心理是指学生认为所学内容毫无用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漠然置之的心理感受。有无用心理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无效劳动,白白浪费青春,看到“好学生”拼命争分感到可笑,看到“差学生”徒劳学习感到可怜,看到教师“时间加汗水”感到可恨。终日无所事事,打发这种无聊的日子,只盼着早日解脱,去寻找“有用”的事干。
(5)无为心理。无为心理是指学生认为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反正家中有钱,衣食不愁,玩乐无忧,对学习无所作为的心理感受。有无为心理的学生图安逸,怕艰苦,懒惰成性,浑浑噩噩。成绩好坏、奖惩与否,好像都与自己无关, 满不在乎。“在调查中就发现,有50%的人认为如果他经常回答问题出错,当老师又提问时,他的心理感受是无所谓。有58.78%的学生回答‘在课堂上问题回答出错了,心里会想:我不在乎’。还有17.88%的学生对是否羡慕成绩好的同学的回答是‘无所谓’,19.6%的学生对是否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回答也是‘无所谓’”。[4]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过分依赖他人,自己不愿做出努力的心理感受。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怕动脑筋,怕花工夫,只想拣便宜,吃现成。记笔记不如发讲义,自己想不如问老师,做作业不如抄作业,总复习不如给透题。“在调查中发现,对不懂的作业,习惯自己思考、力争独立完成的学困生只占12.4%,而喜欢问别人、抄袭别人的高达81%左右;即使懂了的作业边做边对参考答案的也有56%;认为老师讲课听得懂,而实际自己经常或偶尔并不会做的占78.89%。”[4]
(7)无助心理。无助心理指学生自我评价太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是命中注定,求助无益,从而闭锁自己的心理感受。有无助心理的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独往独来,以严密的防御机制封闭自己,不愿接触他人,人际关系紧张,常常陷于孤立地位。他们只喜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命运,品尝孤独。
(8)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指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学习情境产生畏惧的心理感受。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主要是因学习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从而对学习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他们怕进课堂,怕见老师,怕被提问,怕交作业,怕参加讨论,怕举手发言,怕大小考试,怕家长询问。总之,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事他们都怕。一位有畏惧心理的学生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说:“老师,我是‘差生’,但我是位好学生,我非常的怕你,怕你的训斥,怕你的目光。”[5]
(9)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受到挫折,无力应付压力,无法向人倾诉,沉闷压抑、郁郁寡欢的心理感受。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困难、家庭变故、同学矛盾陷于无力自拔、无从排解的境地,从而心情压抑,自我煎熬,或沉默寡言,或强颜欢笑。由于学习困难造成的抑郁心理若得不到纠正,就会发展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就会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丢三落四。
(10)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自认为无力改变,也不去努力改变,一逃了之的心理感受。有逃避心理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怕苦怕难,浅尝辄止,缺乏韧劲。也想上进,但伸出头去试一试,碰到困难就把头缩回来,先是躲,躲不掉就逃。
(11)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将错就错,故意反抗的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往往是不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接受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不满意教师或家长的期望要求,不原谅教师或家长的失当做法,从而与教师或家长处处对抗,软硬不吃,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
(12)偏激心理。偏激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处境困难,不能正确对待,反而走向极端的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状态。有偏激心理的学生或者是因为学习成绩一败涂地而绝望,或者是因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恼怒,或者是因为受到误解难以消除而怀恨,或者是因为某种私欲未能满足而怨怒,等等,于是形成偏激心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消沉绝望、好走极端。有意无意地挑起事端,不犯师怒不死心,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
2.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
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比厌学心理的诸多复杂因素要简单得多。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厌学行为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混、闹、骗、逃、弃”五个字来概括。
(1)混学。就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好好学习,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经常无故迟到、早退,即使到校上课,也是人在教室心不在焉,不注意听讲,不记笔记,甚至不带课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讲小话,吃东西,递纸条,听耳机,弄小玩艺,看课外书,做小动作,收发信息,胡思乱想。课后作业经常不做不交, 为了逃避批评,就去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2)闹学。课余故意违纪,抽烟喝酒、捉弄同学,挑起事端,乱谈“恋爱”,痴迷网吧,拉帮结伙,称兄道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乱涂乱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口说脏话,穿着打扮变态怪异,不闹不安生,越闹越舒服。学习成绩再差也毫不在乎,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只要寻得“欢乐”、“开心”就行。
(3)骗学。说谎话为自己辩解,钻某些教师管理不严的空子,一上课就谎称别的教师找,等等,宁愿在校园里闲逛。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学习,对家长和教师两方撒谎,结果是“两头不见人”。也有的谎称身体不舒服,以逃避学习。
(4)逃学。常常无故旷课,或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学,而且逃学还要邀约伙伴。严重的甚至会以死相逼不肯上学。
(5)弃学。由间断逃学发展到连续逃学,再发展到长期逃学,最终彻底离开学校,放弃学习,流落社会。
二、隐性辍学学生的“缺学”表现
“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缺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并不厌学,但得到的是有不同程度缺失的教育,从而造成人在学校但不能完成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因此,“缺学”是一种被动性隐性辍学。“缺学”的学生在学习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会向厌学方向转化,产生厌学心理,发生厌学行为,由被动性隐性辍学转化为主动性隐性辍学。
有隐性辍学学生“缺学”现象的学校基本上是农村初中,造成“缺学”的外力是学习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贫乏,从而造成课时不足、科目缺失、内容短少、质量低下等“缺学”表现。
1.缺应开课时。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有编无人或缺编缺人,“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学生的中小学教育,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2003年,我国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达164.66万人,生师比为20.01:1,而全国的平均初中生师比为18.94: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倘若将前者与城市初中的生师比相比(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80:1),其差距就更大了”。[6]在加重现有教师负担也解决不了问题时,一些学校只好减少总课时。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导致应开课时不足,学生就必然要缺课。有研究表明,“‘所在班学生人数’和‘每个教师平均学生数’估计结果表明,学校师资不足容易导致更高的失学风险,并且二者的效应强度大致相等”。[7]
2.缺应学科目。
由于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初中学段的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十分短缺,在部分较贫困的地区,甚至连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都很难配备专业教师,所以学校只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是干脆免设这些科目。兼任的专业教师很难保证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学生上课跟缺课没有多大区别,至于不开设这些科目的,则完全就是缺课了。
3.缺应学内容。
许多农村中学没有达标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很低;没有音乐教室,没有体育器材,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块简陋的操场;信息技术课没有计算机教室,仅靠一台办公用机作演示教学。在如此贫乏的教学设备条件下,即使有专业教师能开设这些科目,他也不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就有相当程度的缺失了。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学校设施不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8]
4.缺应达质量
在农村初中,教师原始学历达标率还很低,“目前农村初中教师中有很多民转公的教师以及中师毕业生,这类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完全的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湖北省罗田县曾对4个乡镇24所中小学的478名教师进行了抽查。职前学历达标的教师,小学占22.1%,初中占25.1%。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7.1%。478名受调查教师中初中教师占320名,而其中职后取得合格学历的初中教师占到175人,超过半数。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专生只占少数”。[6]教师素质偏低必然导致教学目的难以真正达到,学生上课的质量必然要有缺失。
有研究表明,“班主任学历的提高对于降低孩子失学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初中及以下的学历,班主任学历‘本科及以上’可以使失学危险降低90%,‘高中、大专’可以降低失学风险70%”。[7]因此可见,缺乏合格师资,必然要造成隐性辍学的质量性“缺学”。
参考文献:
[1]徐能义等.包头市1460名中学生厌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03.P184.
[2]王冠军等.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2005.03P136.
[3]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
[4]黄永平等.城市普通初中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P91-92.
[5]马静丽.心中无差生.网络文章.
[6]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下半月刊),2007.02.P33.
[7]高梦滔等.教育质量与西部农村孩子辍学率:云南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04.P期.
[8]彭冰.中国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J].中国青年报,2004-06-14.
关键词:隐性辍学 表现形式 厌学 “缺学”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其它种种表现都是由厌学和“缺学”衍生出来的次生性表现。厌学是学生的主动行为,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不去认真学习;“缺学”则是学生的被动表现,是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完整学习。厌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仍然在学校学习”,离开了学校就不存在厌学,厌学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的完成”。“缺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在学校学习”,但不能得到完整的学习,有一定“缺失”,缺学产生的直接后果仍然是“影响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的完成”。由此可见,厌学和“缺学”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后果与隐性辍学的基本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凡是有厌学或“缺学”表现的学生,都是隐性辍学的学生。
一、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表现
厌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的属性究竟是什么?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学生厌学,就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1]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由心理状态决定的行为表现方式:“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2]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并将其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分为26种类型,有的按厌学行为的程度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原因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表现分类,[3]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虽然这些定义表述不一,但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都正确描述了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厌学的内在属性就是心理情绪,外在属性就是行为表现方式,具象属性就是学生个体,抽象属性就是教育现象。这些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当学生有厌学的心理活动时,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当学生将厌学情绪外化诉诸于行动时,厌学是一种行为方式;当学生表现出厌学行为的时候,厌学指的是具体的学生;当厌学的学生成为群体出现时,厌学就是一种教育现象。
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因此不论原因如何,厌学都是主动性隐性辍学。
1.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
厌学心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厌烦、厌恶甚至恐惧、痛苦、憎恨的心理情绪反应。许多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去到学校就心烦,翻开书本就犯困,一做作业就头痛,听见考试就害怕。
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这些形成厌学心理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十二种: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有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了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叫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一次次努力却再三地经历失败后,就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低或能力差,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失败是必然的,即使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从而丧失了自信,产生“我就是不如人”的自卑感。自卑心理是厌学心理因素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不会上升的占69.82%。并且在平时玩也不愿意跟成绩好的同学一块,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没面子。调查中发现,像这类学生要占64.7%”。[4]
(2)完美心理。完美心理是指学生追求尽善尽美,过高评价自己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来不怀疑自己的品质、智力和能力,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学习尖子,面对任何的微小失败或挫折,都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不断地自责。他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有十分脆弱的盲目自尊,经受不起一分半分的“落后”,承受不了任何委曲和误解,赢得输不得,夸得骂不得。一旦通过拼命努力也做不到尽善尽美,情绪就会一落千丈,突然向自卑心理转化。
(3)从命心理。从命心理是指学生被迫听从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有从命心理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上学是受父母所逼迫的”。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4)无用心理。无用心理是指学生认为所学内容毫无用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漠然置之的心理感受。有无用心理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无效劳动,白白浪费青春,看到“好学生”拼命争分感到可笑,看到“差学生”徒劳学习感到可怜,看到教师“时间加汗水”感到可恨。终日无所事事,打发这种无聊的日子,只盼着早日解脱,去寻找“有用”的事干。
(5)无为心理。无为心理是指学生认为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反正家中有钱,衣食不愁,玩乐无忧,对学习无所作为的心理感受。有无为心理的学生图安逸,怕艰苦,懒惰成性,浑浑噩噩。成绩好坏、奖惩与否,好像都与自己无关, 满不在乎。“在调查中就发现,有50%的人认为如果他经常回答问题出错,当老师又提问时,他的心理感受是无所谓。有58.78%的学生回答‘在课堂上问题回答出错了,心里会想:我不在乎’。还有17.88%的学生对是否羡慕成绩好的同学的回答是‘无所谓’,19.6%的学生对是否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回答也是‘无所谓’”。[4]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过分依赖他人,自己不愿做出努力的心理感受。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怕动脑筋,怕花工夫,只想拣便宜,吃现成。记笔记不如发讲义,自己想不如问老师,做作业不如抄作业,总复习不如给透题。“在调查中发现,对不懂的作业,习惯自己思考、力争独立完成的学困生只占12.4%,而喜欢问别人、抄袭别人的高达81%左右;即使懂了的作业边做边对参考答案的也有56%;认为老师讲课听得懂,而实际自己经常或偶尔并不会做的占78.89%。”[4]
(7)无助心理。无助心理指学生自我评价太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是命中注定,求助无益,从而闭锁自己的心理感受。有无助心理的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独往独来,以严密的防御机制封闭自己,不愿接触他人,人际关系紧张,常常陷于孤立地位。他们只喜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命运,品尝孤独。
(8)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指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学习情境产生畏惧的心理感受。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主要是因学习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从而对学习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他们怕进课堂,怕见老师,怕被提问,怕交作业,怕参加讨论,怕举手发言,怕大小考试,怕家长询问。总之,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事他们都怕。一位有畏惧心理的学生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说:“老师,我是‘差生’,但我是位好学生,我非常的怕你,怕你的训斥,怕你的目光。”[5]
(9)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受到挫折,无力应付压力,无法向人倾诉,沉闷压抑、郁郁寡欢的心理感受。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困难、家庭变故、同学矛盾陷于无力自拔、无从排解的境地,从而心情压抑,自我煎熬,或沉默寡言,或强颜欢笑。由于学习困难造成的抑郁心理若得不到纠正,就会发展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就会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丢三落四。
(10)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自认为无力改变,也不去努力改变,一逃了之的心理感受。有逃避心理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怕苦怕难,浅尝辄止,缺乏韧劲。也想上进,但伸出头去试一试,碰到困难就把头缩回来,先是躲,躲不掉就逃。
(11)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将错就错,故意反抗的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往往是不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接受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不满意教师或家长的期望要求,不原谅教师或家长的失当做法,从而与教师或家长处处对抗,软硬不吃,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
(12)偏激心理。偏激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处境困难,不能正确对待,反而走向极端的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状态。有偏激心理的学生或者是因为学习成绩一败涂地而绝望,或者是因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恼怒,或者是因为受到误解难以消除而怀恨,或者是因为某种私欲未能满足而怨怒,等等,于是形成偏激心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消沉绝望、好走极端。有意无意地挑起事端,不犯师怒不死心,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
2.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
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比厌学心理的诸多复杂因素要简单得多。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厌学行为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混、闹、骗、逃、弃”五个字来概括。
(1)混学。就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好好学习,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经常无故迟到、早退,即使到校上课,也是人在教室心不在焉,不注意听讲,不记笔记,甚至不带课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讲小话,吃东西,递纸条,听耳机,弄小玩艺,看课外书,做小动作,收发信息,胡思乱想。课后作业经常不做不交, 为了逃避批评,就去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2)闹学。课余故意违纪,抽烟喝酒、捉弄同学,挑起事端,乱谈“恋爱”,痴迷网吧,拉帮结伙,称兄道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乱涂乱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口说脏话,穿着打扮变态怪异,不闹不安生,越闹越舒服。学习成绩再差也毫不在乎,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只要寻得“欢乐”、“开心”就行。
(3)骗学。说谎话为自己辩解,钻某些教师管理不严的空子,一上课就谎称别的教师找,等等,宁愿在校园里闲逛。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学习,对家长和教师两方撒谎,结果是“两头不见人”。也有的谎称身体不舒服,以逃避学习。
(4)逃学。常常无故旷课,或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学,而且逃学还要邀约伙伴。严重的甚至会以死相逼不肯上学。
(5)弃学。由间断逃学发展到连续逃学,再发展到长期逃学,最终彻底离开学校,放弃学习,流落社会。
二、隐性辍学学生的“缺学”表现
“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缺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并不厌学,但得到的是有不同程度缺失的教育,从而造成人在学校但不能完成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因此,“缺学”是一种被动性隐性辍学。“缺学”的学生在学习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会向厌学方向转化,产生厌学心理,发生厌学行为,由被动性隐性辍学转化为主动性隐性辍学。
有隐性辍学学生“缺学”现象的学校基本上是农村初中,造成“缺学”的外力是学习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贫乏,从而造成课时不足、科目缺失、内容短少、质量低下等“缺学”表现。
1.缺应开课时。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有编无人或缺编缺人,“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学生的中小学教育,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2003年,我国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达164.66万人,生师比为20.01:1,而全国的平均初中生师比为18.94: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倘若将前者与城市初中的生师比相比(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80:1),其差距就更大了”。[6]在加重现有教师负担也解决不了问题时,一些学校只好减少总课时。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导致应开课时不足,学生就必然要缺课。有研究表明,“‘所在班学生人数’和‘每个教师平均学生数’估计结果表明,学校师资不足容易导致更高的失学风险,并且二者的效应强度大致相等”。[7]
2.缺应学科目。
由于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初中学段的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十分短缺,在部分较贫困的地区,甚至连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都很难配备专业教师,所以学校只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是干脆免设这些科目。兼任的专业教师很难保证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学生上课跟缺课没有多大区别,至于不开设这些科目的,则完全就是缺课了。
3.缺应学内容。
许多农村中学没有达标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很低;没有音乐教室,没有体育器材,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块简陋的操场;信息技术课没有计算机教室,仅靠一台办公用机作演示教学。在如此贫乏的教学设备条件下,即使有专业教师能开设这些科目,他也不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就有相当程度的缺失了。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学校设施不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8]
4.缺应达质量
在农村初中,教师原始学历达标率还很低,“目前农村初中教师中有很多民转公的教师以及中师毕业生,这类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完全的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湖北省罗田县曾对4个乡镇24所中小学的478名教师进行了抽查。职前学历达标的教师,小学占22.1%,初中占25.1%。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7.1%。478名受调查教师中初中教师占320名,而其中职后取得合格学历的初中教师占到175人,超过半数。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专生只占少数”。[6]教师素质偏低必然导致教学目的难以真正达到,学生上课的质量必然要有缺失。
有研究表明,“班主任学历的提高对于降低孩子失学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初中及以下的学历,班主任学历‘本科及以上’可以使失学危险降低90%,‘高中、大专’可以降低失学风险70%”。[7]因此可见,缺乏合格师资,必然要造成隐性辍学的质量性“缺学”。
参考文献:
[1]徐能义等.包头市1460名中学生厌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03.P184.
[2]王冠军等.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2005.03P136.
[3]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
[4]黄永平等.城市普通初中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P91-92.
[5]马静丽.心中无差生.网络文章.
[6]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下半月刊),2007.02.P33.
[7]高梦滔等.教育质量与西部农村孩子辍学率:云南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04.P期.
[8]彭冰.中国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J].中国青年报,200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