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犯罪案件的侦查困局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地检察机关侦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贿赂犯罪案件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贪污案件所占比例则明显偏低。2009年,某市全市反贪部门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47件360人,其中贪污案41件48人,占办案总数的11.8%和13.3%;贿赂案285件291人,占办案总数的82.1%和80.8%,挪用公款案21件21人[1]。再以某区检察院为例,从2003年至2010年9月份,某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共查办贪污贿赂案件313件321人,其中贪污案件13件13人,仅占办案总数的4.2%和4.1%,贿赂案件300件308人,占办案总数的95.8%和95.9%。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级检察机关查办贪污犯罪案件的数量偏少,这值得思考。
  一、 检察机关贪污犯罪侦查的困局剖析
  (一)线索受理和评估阶段对贿赂犯罪案件线索的倾向性挑选,导致贪污犯罪线索较少真正进入侦查程序
  检察机关反贪局在受理各类线索时,比较偏爱贿赂犯罪案件线索,因为贪污犯罪案件的认定不是以“口供为王”,涉及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发票等各类书证的收集及会计审计鉴定等极为繁琐复杂的问题,查办一个贪污犯罪案件,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远远大于一个贿赂犯罪案件,且最终取得的成效可能还不如查办的贿赂犯罪案件。因此,检察机关反贪局在对线索受理和评估方面,就会有意识的对贿赂犯罪线索予以特别关注和考虑,而对单纯的贪污犯罪案件线索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热情。但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反贪局也面临来自社会各界关于查办这么少的贪污案件有放纵犯罪和没有能力查办该类案件的指责,这显然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背离。也就是说,这种“重贿赂犯罪线索、轻贪污犯罪线索”的格局不可能存在太久,如何真正做到对贪污犯罪线索和贿赂犯罪线索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是目前检察机关反贪局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初查阶段贪污犯罪案件证据材料的收集与案件保密性之间存在两难取舍
  检察机关反贪局在对贪污案件线索进行评估后,认为有进一步侦查立案的价值,便着手进行初查。在初查阶段,除进行查询嫌疑人电话通讯记录、房产情况、车辆情况、经常出入地点等常规侦查项目外,贪污犯罪案件的侦查还必须对其可能涉及的贪污款项的会计凭证、发票等相关票据、关联单位的涉案人员的证言等相关证据收集或预先固定。但如果对上述会计凭证或关联单位人员过早进行接触,又可能会导致案件的保密工作受到影响,而该阶段的保密工作对后续整个侦查工作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但如果不收集上述证据材料,在嫌疑人到案后,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相关证据材料无法找到或相关人员闻风毁灭相关证据材料,而这种证据的灭失对于后续贪污犯罪案件的认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案件最终无法顺利办结或相关重大犯罪事实无法认定。如何在收集固定相关书证材料及关联性证人证言时,又能不影响初查阶段案件的保密工作,这是现阶段检察机关反贪局在初查阶段查办贪污犯罪案件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立案阶段贪污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主观犯意的认定存在较大困难
  首先,关于贪污犯罪主体身份认定的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主体身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贪污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的判断也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嫌疑人如果是属于临时聘用或暂时受委托管理或经手国家公共财物或者在公共管理部门存放的私有财物人员时,对其身份的准确把握就比较容易出问题。如果说不能确定嫌疑人的身份是否符合贪污罪的特殊主体要求,显然检察机关反贪局不敢轻易立案。
  其次,关于贪污犯罪主体是否具有贪污的主观犯意的认定问题。一般情况下,贪污犯罪主体如果是个人实施的犯罪比较容易弄清楚,但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非国家工作人员提供的便利进行贪污时,并且非国家工作人员因其提供便利的行为获得了国家工作人员给予的一定好处费,当然这些好处费是属于公共财物,这时对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共犯的认定就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比如查办的冯某某贪污、受贿一案中,冯某某利用其担任某一国营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便利,在2005年至2009年期间,主动要求为一些卖猪肉档口的老板交纳每月租金(月租金大约为人民币3万元),并给租金总额的1折作为报酬返还给上述档口老板,条件是上述档口老板要将每月租金以现金支付给其本人,而其本人向单位虚报交纳经营猪肉档口的数量,从而将单位多交的档口租金予以侵吞,从而达到贪污公款的目的。当时关于是否要追究卖猪肉档口老板共同贪污的刑事责任问题,也在侦查人员之间也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导致当时对到案的上述卖猪肉档口老板是否要立案面临两难抉择。
  (四)审讯突破阶段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高要求及大量书证的调取也使检察机关面临巨大的办案压力
  我们知道,贪污犯罪案件的审讯突破,与一般贿赂犯罪案件不同,因为嫌疑人供述贪污的犯罪事实,必须要有相关的书证予以佐证,否则仅仅靠其口供难以定罪。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贪污犯罪案件的侦查应当是以书证的收集为重点,这与贿赂犯罪证据收集中的“口供为王”特征具有根本区别。而且在审讯突破过程中,侦查人员中必须要有人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这对于辨别嫌疑人供述的真假和及时核对、收集和固定相关会计凭证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嫌疑人贪污犯罪的事实往往牵涉面较广、时间跨度较大,因此,需要调取和收集、核对的会计凭证往往非常繁琐庞杂,这对于侦查机关人员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解决贪污犯罪侦查困局的对策
  (一)在思想观念上,检察机关反贪局侦查人员要切实转变“重贿赂,轻贪污”的陈旧观念
  其实造成当前在实际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犯罪案件所占比例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侦查人员认为贪污案件查办起来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最终可能查办的结果还不理想,而查办贿赂案件则相对要简单很多。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就不太愿意查办贪污案件,导致很多贪污犯罪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犯罪,不仅关系到国家财产权的维护,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容有丝毫懈怠的。因此,检察机关反贪局侦查人员应当切实转变“重贿赂,轻贪污”的陈旧观念,真正在思想上将查办贪污犯罪案件和贿赂犯罪案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反贪工作能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二)在线索源头上,检察机关反贪局必须对贪污案件线索和贿赂犯罪案件线索一视同仁
  我们知道,侦查人员仅仅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切实落实到实际侦查工作中来。因此,检察机关要真正做到贪污犯罪案件与贿赂案件侦查的科学平衡发展,必须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也就是检察机关反贪局必须从线索受理开始,就将贪污犯罪案件线索放在与贿赂犯罪线索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再对贪污犯罪案件线索有所“歧视对待”,彻底摒弃“重贿赂犯罪案件线索、轻贪污犯罪案件线索”的倾向性线索挑选做法。
  (三)在人才发展上,检察机关反贪局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贪污犯罪案件本身存在较多的法律专业疑难问题,而且其查办过程中又经常涉及大量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即检察官既具有很强的法学理论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反贪业务水平,又比较熟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检察机关反贪局要进一步强化侦查人员的法律专业化素养,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法学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侦查人员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对贪污犯罪的手法更为熟悉,对相关会计凭证的审查更为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学习对检察干警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角度出发,认为通过深入学习理论保持纯洁党性;通过扎实学习业务掌握工作技能;通过人文素养熏陶培养浩然正气。  关键词:学习;纯洁党性;业务技能;浩然正气  我们正处于一个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特征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干警,如何从容应对爆炸性的信息量,如何履行好本职工作,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永葆正义形象,是摆在全体检察干
期刊
摘 要:  修改后刑诉法设置了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司法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当务之急,要从司法实践角度充分理解、分析、构建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关键词:修改后刑诉法;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程序构建  修改后刑诉法亮点之一是设置了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该制度的设置,是对近几年来附条件不起诉实践工作的总结和肯定
期刊
摘 要: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其中包括试用期和正式期的劳动合同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本文重点探析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阐述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单方解除合同时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因试用期与正式期解除劳动合同解除理由不同而产生的争议和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与不能胜任工作产生的争议。本文提出完善试用期劳动合同的立法建议,提
期刊
摘 要: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党的组织和党员,维护的是党纪;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维护的是政纪;而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除了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党员干部)以外,还包括广大公民,维护的是法律。关于“法”大还是“纪”大的问题曾一度讨论得很热烈,其实在一党执政的前提下,维护党纪国法需要的是通力合作,而非各行其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协调合作,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是“
期刊
摘 要:显著性概念是商标法正常运行的枢纽,其对于商标,就好比新颖性之于专利、独创性之于作品,不可或缺。[1]然而,在我国有关商标的显著性的理论研究却从未向专利之新颖性与作品之独创性那样深入过。由于理论界对商标显著性不够重视,商标显著性之重要性在实务中也经常被忽略。本文主要侧重从商标显著性对商标权的保护方面来论证商标显著性的重要性,并引用国外对商标显著性问题的研究对比我国的相关规定,国外对此问题的研
期刊
2008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要正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来,宽来相济,罚当其罪”。作为执行刑事法律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公诉环节科学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提高办案效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诉环节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打击严重犯罪,如严重暴力犯罪、严惩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犯罪、涉黑涉恶犯罪、
期刊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特别新增加了第五十五条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开启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是一个开放性、宣示性条款,也是一个概括性、指引性的条款。它将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指向其他法律,实际上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确立了“基本法+单行法”的制度模式。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  公
期刊
2012年新刑诉法的出台,用了11条的较大篇幅,构建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这既是对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呼声的回应,也是对未成年人司法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吸纳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体系,为今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确定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立足检察职能,不断探索、拓展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预防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
期刊
证据的采信,是每个司法人员在办案中都要遇到的问题,不论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还是审判人员,都对自己办理的案件有一个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过程,从丽使案件得以公正处理。证据采信中的"采":简而言之便是指收集证据;"信":是指对证据的审查和判断。我国诉讼中,案件的客观真实是根据证据来证明的。在证明过程中,审判、检察、侦查人员收集到的证据往往有真有假,有的准确,有的不准确,有的与案件事实有联系,有的与案件
期刊
摘 要:现实生活中,盗窃和诈骗是两种常见的犯罪行为。二者在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别人财务为目的,在行为方式上存在较为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一起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参与案件中,对财产损失的结构是否具有处分权。  关键词:盗窃;诈骗;犯罪构成  一、案情简介  2010年12月9日,杨某与殿龙煤电有限公司签订一矿井车间沸腾煤生产系统废旧物资出售协议,杨某带人负责上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