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2004年4月2日由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文件)精神与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的重大举措,学生参与“武术进校园”活动,能通过武术掌握一些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同时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激发习武热情,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能否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学生的活泼、积极参与和高昂的情绪密切相关。武术具有较强的娱乐观赏价值和丰富文化生活的特点,加上武术的套路运动中动作的节奏美,踢、打、摔、拿、跌等巧妙的结合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等运动特色,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武术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首先,武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及蹿蹦跳跃等动作,对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机能等有良好的效果。其次,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它的各种功法、套路及技击方法都具有强筋骨、增体力、调精神之作用,长期锻炼对促进人体肌肉弹性、骨骼、关节韧带以及力量素质、灵敏素质的发展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再者,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是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而武术学习中的各种演练就在技术上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达到了学校落实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学校根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的要求,把武术引入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创新与合理调控武术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武术,感受武术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武术的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练习武术。同时,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武术表演,增加校园武术的观赏性。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与目前开展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也可以融入武术元素,为“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武术创造有利条件。
二、感悟武术文化,培养道德情操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武以观德”“习武以德为先”“来曾巧武先明德”等武训说明了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武术进校园”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园中有学习武术、练习武术的机会,更要培养他们的武术涵养,要让武术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做到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教师在教学武术与开展“武术进校园”的活动中要强化武德教育,一是通过利用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促进学生修心养性,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功法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三是通过刚柔相济、形象逼真、变化多端的套路运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四是通过武术对抗性的攻防技术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心理品质;五是在团队合作中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做到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不凌弱逞强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武术练习的过程中,不但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解的精神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还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领悟习武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狩猎和搏斗中逐渐形成发展了拳打、脚踢、劈、砍、刺等基本的武术攻防技能,具体体现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身体活动方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教师在武术进课堂的教学中,要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渗透。线上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与展示中华武术的视频(如:叶问、李小龙、霍元甲的英雄事迹),从中感悟中华武术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学习武术的坚持及英雄人物的事迹与高尚的品德,燃起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线下则在武术技能技巧上充分体现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例如:长举类套路中屈伸、回环、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锻炼了人体的速度、力量、柔韧、灵巧、耐力等体能,对增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太极拳和许多武术练功方法,都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注重动作的舒缓均衡,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神气内守,内外兼修,长期练习,还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延年益寿的目的。
少年强则国强。“武术进校园”活动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更能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的同时,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激发习武热情,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能否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学生的活泼、积极参与和高昂的情绪密切相关。武术具有较强的娱乐观赏价值和丰富文化生活的特点,加上武术的套路运动中动作的节奏美,踢、打、摔、拿、跌等巧妙的结合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等运动特色,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武术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首先,武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及蹿蹦跳跃等动作,对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机能等有良好的效果。其次,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它的各种功法、套路及技击方法都具有强筋骨、增体力、调精神之作用,长期锻炼对促进人体肌肉弹性、骨骼、关节韧带以及力量素质、灵敏素质的发展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再者,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是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而武术学习中的各种演练就在技术上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达到了学校落实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学校根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的要求,把武术引入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创新与合理调控武术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武术,感受武术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武术的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练习武术。同时,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武术表演,增加校园武术的观赏性。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与目前开展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也可以融入武术元素,为“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武术创造有利条件。
二、感悟武术文化,培养道德情操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武以观德”“习武以德为先”“来曾巧武先明德”等武训说明了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武术进校园”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园中有学习武术、练习武术的机会,更要培养他们的武术涵养,要让武术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做到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教师在教学武术与开展“武术进校园”的活动中要强化武德教育,一是通过利用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促进学生修心养性,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功法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三是通过刚柔相济、形象逼真、变化多端的套路运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四是通过武术对抗性的攻防技术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心理品质;五是在团队合作中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做到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不凌弱逞强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武术练习的过程中,不但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解的精神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还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领悟习武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狩猎和搏斗中逐渐形成发展了拳打、脚踢、劈、砍、刺等基本的武术攻防技能,具体体现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身体活动方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教师在武术进课堂的教学中,要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渗透。线上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与展示中华武术的视频(如:叶问、李小龙、霍元甲的英雄事迹),从中感悟中华武术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学习武术的坚持及英雄人物的事迹与高尚的品德,燃起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线下则在武术技能技巧上充分体现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例如:长举类套路中屈伸、回环、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锻炼了人体的速度、力量、柔韧、灵巧、耐力等体能,对增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太极拳和许多武术练功方法,都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注重动作的舒缓均衡,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神气内守,内外兼修,长期练习,还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延年益寿的目的。
少年强则国强。“武术进校园”活动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更能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的同时,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