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情的赋予自然万物以莫名其妙的意义,我也难脱窠臼,总觉得慈济这样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是足以比拟作太阳的。这世间有世态炎凉,可亦有古道热肠,实在不错。总有人把自己的不作为托词于社会的世风日下,然而盲人说自己不相信有太阳,太阳就真的不存在了吗?真理,本就是无可谓新奇,无可谓老旧的。这也像太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悬了亿万年了,可是它光辉不断,热量不竭,便也就万古常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善美,永远会被奉为社会的风向标。而假丑恶,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当道。
没有低温速冻的内部室温,从慈济会堂走出来,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凉与通透。那大约是,内心真正获得平静的一刻,在外界纷扰的俗世里,蓦地响起了一缕红尘清歌。
坐在返程的大巴上,雨丝又偷偷摸摸爬了满窗。我不禁莞尔,也想取笑一番南国司雨的神如此随性。在辽阔的西北长养惯了,十天半月降一次水,雨伞才会跟着出来见一番天日。不想走在厦门的街头,雨几乎扰的人懒得合伞——三五分钟就叨扰一次,一开一合倒平白耽误十秒。沿桥是荡漾的海浪,一簇一簇的,涌起来一股股海草鱼腥气息,空气便有些辛辣蛰喉了,人却不舍得关窗。这被西北风肆虐惯了的糙皮糙脸,怎么敢平白拒绝了南国的美意?采取浮云来敷脸,古来今往能几人。我倒是乐得快活。快活在一切都迥然于北方的南国又南里。
厦门似乎总是这样。古朴厚重的石门里掩映着碎花蓝衫的惬意。无论是集美鳌园、集美学村,抑或是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由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在20世纪创建的她们,竟在这个世纪依然风姿绰约而非风韵犹存。我猜想这大约是归功于建筑风格的迥异了。我所熟知的历史沧桑,总要具象化为朱门深宫,碧瓦飞甍,四人合围的红木柱子撑起了一个古典的浪漫,禁闭已久的大门上是落了雪的辅首衔环,叩上一叩,便有响彻千载的蛩音娓娓而来。可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浅灰替了朱红,巨石替了楠木,大抵是因为南方多雨多水,红木禁不得潮湿的缘故吧,用以替代的浅灰石柱被雨水浸洗了千百遍,竟生出别样的温润来。最底端的柱子被泡久了,毕毕剥剥的,颜色泛一层深。建筑总是受了些西方的影响,格外高大,有着不同于一般南方代表——苏杭——的大方严谨。浅灰总是要比朱红色减龄的吧?南方人果真是会生活,城市配色也打理的这样用心。然而厦门的古老是她的衣着掩不住的。与其掩住,倒不如说是漫露。
厦门大抵总是这样。提起厦门,人们总会想起海,想起风,想起鼓浪屿,想起慢出质感的生活,更想起在这座城里邂逅的青年男女。这些曾经听来年轻浪漫的字眼,在真正踏上鼓浪屿时,却没法将她们尽归于此。在游客纷纷留影的联邦调茶局等著名店铺前,矗立的是寥落的大使馆。当年被迫允建的领馆中,许多已经过修缮,甚至开放成为商业用地,唯有日本大使馆由于政治因素,不予重建。如今看来梦幻的城堡庭院,套紧了当年背井离乡者悲恸锁上的铁链。他们一边拴死了家门,又一边栽种下桂圆,明知不可却又盼有朝一日得以“归源”。当我摩挲一片桂圆叶时,灼人的便应是那年那日那一滴砸在根土里的泪罢。我料想寻常在网页上为鼓浪屿疯狂如同为西藏疯狂的文艺青年们,总也不能把这滴泪装进自己的笔囊。这滴泪太真挚又太悲怆,“朝圣者”们消化不了她,鼓浪屿便来拥抱她。我推测这一份沉重,大约就是鼓浪屿这些年虽因旅游业爆红,却又经久不衰的缘由吧。有历史的物什,总是经得起打磨咀嚼又推敲的。城也一样。回城的人坐在离岛的小船上,看浪花拍打钢琴码头,看鼓浪屿渐行渐远,看她逐渐虚化成一只贝壳,被战火洗礼过了,被灾难侵蚀过了,可当你打开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内里依然托着的柔软的珠。
厦门的确总是这样。这个依靠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城市,总不比故乡古都的名号响亮,因此鲁莽造访者常自以为是的看“轻”了这座城——看“年轻”了,有时也便就是看轻分量了。然而当我走进厦门二中的校史展室时,却讶然看到展览阶段竟以世纪为界限。那些手写的校刊,那些剪贴的通讯,那些照片里的乐队男生——大背头,背带裤——所有的物件都生发出一份温柔的召唤,让人沉淀,更让人静思。于是我静思到前几日的新闻,是陕师大的七位老教授,在四天内为所有新生完成了一份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多么“轰动”的一则新闻啊!但也难怪,毕竟这是全中国——也就是整个华夏最后的手写通知书了。我讶然于这份执拗,就像讶然于眼前这所中学的积淀。然而我也只得哑然了。面对这一份坚守,面对这一脉传承,面对这一刻文化之明亮,一刹四面喧哗都似静默,洪荒深处,幽渊之底,听见心弦微拨的低音,刹那间扩散至整个天地。我忽然就迷恋上了这座城,这个角角落落都还记得陈嘉庚的城,这个体体面面传承了整套闽南文化的城,这个在语言中依然讲“鼎”而不讲“锅”的城,这个恋旧的城。
走廊上的马无法掉头,洞穴里的壁画还在悲歌。荒漠潮涨,夜幕降落,盖在敦煌,盖在祁连山,盖在毛乌素,盖在秦岭,绵延万里的夜幕,跨过我辽阔的西北家乡,最终盖在南国又南的厦门,晚风鼓动,蘸上一滴东海鲛人的泪。
我以目光摩挲这座城的夜色,蓦地想起万能青年旅店的那一首《大石碎胸口》:“渔王还想继续做渔王,而海港已经不知去向。”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海的确是梦的故乡。
晚安,厦门。
愿今夜的南风吻我以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情的赋予自然万物以莫名其妙的意义,我也难脱窠臼,总觉得慈济这样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是足以比拟作太阳的。这世间有世态炎凉,可亦有古道热肠,实在不错。总有人把自己的不作为托词于社会的世风日下,然而盲人说自己不相信有太阳,太阳就真的不存在了吗?真理,本就是无可谓新奇,无可谓老旧的。这也像太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悬了亿万年了,可是它光辉不断,热量不竭,便也就万古常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善美,永远会被奉为社会的风向标。而假丑恶,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当道。
没有低温速冻的内部室温,从慈济会堂走出来,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凉与通透。那大约是,内心真正获得平静的一刻,在外界纷扰的俗世里,蓦地响起了一缕红尘清歌。
坐在返程的大巴上,雨丝又偷偷摸摸爬了满窗。我不禁莞尔,也想取笑一番南国司雨的神如此随性。在辽阔的西北长养惯了,十天半月降一次水,雨伞才会跟着出来见一番天日。不想走在厦门的街头,雨几乎扰的人懒得合伞——三五分钟就叨扰一次,一开一合倒平白耽误十秒。沿桥是荡漾的海浪,一簇一簇的,涌起来一股股海草鱼腥气息,空气便有些辛辣蛰喉了,人却不舍得关窗。这被西北风肆虐惯了的糙皮糙脸,怎么敢平白拒绝了南国的美意?采取浮云来敷脸,古来今往能几人。我倒是乐得快活。快活在一切都迥然于北方的南国又南里。
厦门似乎总是这样。古朴厚重的石门里掩映着碎花蓝衫的惬意。无论是集美鳌园、集美学村,抑或是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由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在20世纪创建的她们,竟在这个世纪依然风姿绰约而非风韵犹存。我猜想这大约是归功于建筑风格的迥异了。我所熟知的历史沧桑,总要具象化为朱门深宫,碧瓦飞甍,四人合围的红木柱子撑起了一个古典的浪漫,禁闭已久的大门上是落了雪的辅首衔环,叩上一叩,便有响彻千载的蛩音娓娓而来。可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浅灰替了朱红,巨石替了楠木,大抵是因为南方多雨多水,红木禁不得潮湿的缘故吧,用以替代的浅灰石柱被雨水浸洗了千百遍,竟生出别样的温润来。最底端的柱子被泡久了,毕毕剥剥的,颜色泛一层深。建筑总是受了些西方的影响,格外高大,有着不同于一般南方代表——苏杭——的大方严谨。浅灰总是要比朱红色减龄的吧?南方人果真是会生活,城市配色也打理的这样用心。然而厦门的古老是她的衣着掩不住的。与其掩住,倒不如说是漫露。
厦门大抵总是这样。提起厦门,人们总会想起海,想起风,想起鼓浪屿,想起慢出质感的生活,更想起在这座城里邂逅的青年男女。这些曾经听来年轻浪漫的字眼,在真正踏上鼓浪屿时,却没法将她们尽归于此。在游客纷纷留影的联邦调茶局等著名店铺前,矗立的是寥落的大使馆。当年被迫允建的领馆中,许多已经过修缮,甚至开放成为商业用地,唯有日本大使馆由于政治因素,不予重建。如今看来梦幻的城堡庭院,套紧了当年背井离乡者悲恸锁上的铁链。他们一边拴死了家门,又一边栽种下桂圆,明知不可却又盼有朝一日得以“归源”。当我摩挲一片桂圆叶时,灼人的便应是那年那日那一滴砸在根土里的泪罢。我料想寻常在网页上为鼓浪屿疯狂如同为西藏疯狂的文艺青年们,总也不能把这滴泪装进自己的笔囊。这滴泪太真挚又太悲怆,“朝圣者”们消化不了她,鼓浪屿便来拥抱她。我推测这一份沉重,大约就是鼓浪屿这些年虽因旅游业爆红,却又经久不衰的缘由吧。有历史的物什,总是经得起打磨咀嚼又推敲的。城也一样。回城的人坐在离岛的小船上,看浪花拍打钢琴码头,看鼓浪屿渐行渐远,看她逐渐虚化成一只贝壳,被战火洗礼过了,被灾难侵蚀过了,可当你打开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内里依然托着的柔软的珠。
厦门的确总是这样。这个依靠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城市,总不比故乡古都的名号响亮,因此鲁莽造访者常自以为是的看“轻”了这座城——看“年轻”了,有时也便就是看轻分量了。然而当我走进厦门二中的校史展室时,却讶然看到展览阶段竟以世纪为界限。那些手写的校刊,那些剪贴的通讯,那些照片里的乐队男生——大背头,背带裤——所有的物件都生发出一份温柔的召唤,让人沉淀,更让人静思。于是我静思到前几日的新闻,是陕师大的七位老教授,在四天内为所有新生完成了一份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多么“轰动”的一则新闻啊!但也难怪,毕竟这是全中国——也就是整个华夏最后的手写通知书了。我讶然于这份执拗,就像讶然于眼前这所中学的积淀。然而我也只得哑然了。面对这一份坚守,面对这一脉传承,面对这一刻文化之明亮,一刹四面喧哗都似静默,洪荒深处,幽渊之底,听见心弦微拨的低音,刹那间扩散至整个天地。我忽然就迷恋上了这座城,这个角角落落都还记得陈嘉庚的城,这个体体面面传承了整套闽南文化的城,这个在语言中依然讲“鼎”而不讲“锅”的城,这个恋旧的城。
走廊上的马无法掉头,洞穴里的壁画还在悲歌。荒漠潮涨,夜幕降落,盖在敦煌,盖在祁连山,盖在毛乌素,盖在秦岭,绵延万里的夜幕,跨过我辽阔的西北家乡,最终盖在南国又南的厦门,晚风鼓动,蘸上一滴东海鲛人的泪。
我以目光摩挲这座城的夜色,蓦地想起万能青年旅店的那一首《大石碎胸口》:“渔王还想继续做渔王,而海港已经不知去向。”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海的确是梦的故乡。
晚安,厦门。
愿今夜的南风吻我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