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2009年),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他曾在《纽约客》杂志任编辑,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三年后辞去《纽约客》工作,23岁起专事写作。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厄普代克写出了“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和《半人半马》《同我结婚:一桩罗曼史》等25部长篇小说,十几部短篇小说集和大量的散文、游记、评论及诗集。他的系列长篇小说“兔子四部曲”两次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在他71岁时,其短篇小说集《早期故事》又一次摘得普利策大奖。
当他不能出门的时候,就常常到楼上来玩。不过他倒是希望能够出门去玩玩。虽然说他都快十六岁的人了,可他毕竟还没有长出胡须来,他的思想仍然被那股孩子气所支配,稍不随意,就恼羞成怒。我虽然喜欢接近他,但常常也不敢轻举妄动。那一天,他患了流行型感冒,发烧不退,当我在他的脊背上来回按摩的时候,对他背上那对称的,排列有致的而且绷得紧紧的肌肉而感到惊异。他平素喜怒无常。然而他睡觉却睡得很死,像井壁上的石头上那样出着汗。他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他也总爱纠缠我们,因为我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有的腰圆膀阔,有的幽默滑稽,有的邋里邋遢,有的脉脉含情,有的怪模怪样,有的漫不经心。他的妈妈是个烟鬼。他的弟弟总是张着嘴嚼东西。他的姐姐总把衬衣顶端的钮扣留下不扣。他的妹妹总好和几条狗打在一起,以其开心,不做家庭作业。家里人人胡说八道。他希望能作一个比他爸爸更胜一筹的孩子的父亲。可是时间作弄了他,使他只能作个儿子。平时,假如经过一番吵闹之后,他还是有可能到外面去踢球的话,他就会退到一个屋角,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幼稚可笑的、卧狮一般的和小儿麻痹症似的姿势,斜躺在豆皮囊椅子上,和你怄气。我们可以对他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但在这儿就不一一而足了。在一九七三年这个令人厌倦的年度,由于报纸的头版总是刊登各项体育运动的消息,于是他对报纸就感上兴趣了。
他在楼上正在写一个音乐喜剧。这个喜剧说的是一九四九年一个星期天的事。也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他自愿地为一个中学会演准备了演出节目。人们就要开始演唱了。当他潦潦草草地谱写新歌词的时候,那些新歌词的时间问题使他头痛了。“早上起床上学去,刻苦学习得好成绩。”此时,楼下吱吱哇哇的破锣嗓子的歌唱声,就像是几辆汽车穿过隧道似的,令人心烦意乱。他的父母都想望子成龙。“马里恩,你不了解那个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父亲的心理状态更是错综复杂: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是一种恐惧,面对他妻子就像是一种枷锁。然而,从他那卑躬屈膝、服服帖帖的样子上来看,他倒是像一个被带上了枷锁的奴仆。一想到她孑然一人,隐居在农场里头,像受苦行一样,忍气吞声,惟命是从,而他却不得不出去与这个世界进行搏斗的时候,她就面红耳赤,一直感到羞愧难当。虽然这件事情司空见惯,但这对他们倒并非如此。但是这种霸占与屈辱的关系终究被社会的压力改变了,使得妻子占了上风,丈夫俯首帖耳。这是社会所赋予他们的这种关系。尽管丈夫常常带着母性的慈爱,微笑着紧紧地拥抱了他心爱的妻子,然而他必须是付出了代价的。母亲是个说话尖刻,不留情面的人,有时她还进攻一下。“你爸爸把你赶出屋外,我想是对你出于善意吧。”他的回答是, “这是义务要求他这样做的,”按着,他又慢条斯理地宣称,“社会契约是妥协的均衡。”儿子明白,这话会使她怒不可遏。正当他心烦心乱的时候,她在楼下不由自主地用刻毒的语言说,“别那样嬉皮笑脸地看着我!把你的手从屁股口袋里拿出来,看你那副德行,像个女人似的!”尽管他们两个人互相训骂,但他们的儿子却充耳不闻。当他坐在楼上写音乐喜剧的时候,楼下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得真真切切,并且撞击着他的心灵:这两个敌手都手拿咖啡杯在楼下的屋里踱来踱去;屋里那些不配套的家具也显得破旧不堪;只有那些书籍还能给他以希望;墙上的相框里放着已经没有一点儿抗争力的遗像,好像是受到威吓的学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他对这个令他厌恶的诞生地并没有什么好感——觉得他只是在它上面漂浮着,这时他四肢叉开仰面躺在床上,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幻景,当这些幻景萦回在他脑际的时候,他嘴里偷偷地哼起了小曲儿(因为对面第一个房间住着一位名叫布卢姆夫人的法语教师)。哼完后,跳下床来,从楼下的窗户向外眺望远方褐色的沼泽地(去年夏季,牛蒡树上叶子就像个字母表开头的几个字母一样,屈指可数,一棵苹果树只结了三个烂苹果,仿佛在沉思着它们没有落下来的原因似的。)盼望着星期一快快到来,期待着和他的爸爸一起坐车上学,盼望着坐在扣人心弦的课堂上,等待着下课回家的铃声,盼望着游览热闹非凡的百老汇,期待着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永远从这个鬼地方飞出去,飞出去。
他从那个地区送完报纸回来,发现餐桌上给他放着的几个圣诞礼物。我一定要猜猜这些圣诞礼物的年代。是不是一九一三年的?然而他并没有打开礼物,而是把它们都扒拉到地下,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了。他准是有意识地使别人注意到他正在陷入困境:父亲病魔缠身,家里经济拮据,他不得不干活,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得挣钱,来养家糊口。他不过圣诞节,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什么感觉:他总爱为所欲为,玩世不恭。但他立刻就又把这一套收敛起来;对了,另外他还没有忘记这件事,是不是缩衣节食来积攒点钱。以后把它交托给儿子,过好多个圣诞节呢?他是个天生的教书匠,虽然他自认他这一生做一名小学教师是多么的不相称的。
我领教过他上的几节课,听他讲课有一种像一团乱麻缠绕着他似的感觉,但是现在就不知道他讲课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了,不过他的字迹(不久前有一张褪了色的粉红许可证,从一本书里掉了出来,它已经在书页里被当作书签夹了二十年之久)一直是写得清晰可辨的,就在他死的那天早上坐着作算术题的时候,都是这样。
儿子用棕色墨水写的那些字迹娟秀的来信仍然保存着,很像是在密苏里州神学院里的他妈妈的字迹,他曾经打算在那儿当一名教师。他以前在那儿呆过三年,时间是一八八七年,一八八八年和一八八九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没有发生多少事情,只有一次,在教堂集会上因为他护送了一个寡妇而被大伙儿取笑了一顿,没能去成新泽西州。他本想做一件好事,可就是那一小张褪了色的铅字印刷品的传看,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无声无息,就好像他的心里早已明白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牧师,或者根本就活不到晚年似的。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到了垂暮之年的时候,还能驱车把那么多的信件送到几百英里以外的密苏里城。说来也奇怪,这个城压根未曾有过什么变化。从他父亲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密苏里城的情况果然没有出他所料,有高大的木马,有浇透全身的大雨,有林立的悬崖峭壁。这个城他以前从一张别人寄来的明信片上看到过,而且使他非常向往,他就把它放到了阁楼上珍藏起来。可我父亲却咒骂道:他父亲过去那股悲伤的神情使他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而引起他对生活的憎恨。我母亲说她的身体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衰弱的。 我正兴致勃勃地看他在踢足球。我的儿子个子比其他人矮,他就跳起来,用头顶球,用脚带球,声东击西,把球传过去。这时候,一个大男孩把他撞了一下,摔倒在泥地上,他身上穿着上绿下黑色的校服,所以这一跤摔得他垂头丧气。我真羡慕,因为我从来没有穿过得意扬扬,引以为自豪的校服,在隆重的开幕式上聆听教练员对队员们鼓励士气的讲话,随后同志们互相握手,拍拍对方的屁股。在临近静寂的黄昏前的十五分钟,球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的身影,战幕正式拉开了,激烈的场面不亚于世界官方球队的拼搏比赛。球员的母亲和裁判员们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活像吸引人的斑马似的,戴着眼镜的记时员拿着喇叭筒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当他踢进一球时候,他举起双臂不顾一切地冲向他的伙伴们的怀抱,仿佛双目失明的人又重新见到了光明似的欣喜若狂。他们一拥而上,把他抬起来,紧紧地拥抱着他。这一球踢得多么有力!多么勇猛!多么有技术!他的父亲在场外观看着这一景况,凝视着球场中央的自动计数器喃喃自语:他认为这孩子很有才能,就是应该再勇猛善战一点。
他们驱车到宾夕法尼亚州去看他们的儿子在彼玆堡读书的情况。但是他们刚到,观众就知道了,这使他们简直受不了;热烈的掌声一直随着他们走了过去才消失下来。后来,我妈妈说,如果她尽量走背地方的话,恐怕是可以顺利通过其他街道的。次日清晨,阳光明媚,我们三个人找到了他们曾经住过的那幢房子,在那座房子里,他们度过了美好的岁月;在经济“大萧条”没有到来和我的家没有受到袭击之前,我没有到过那儿,我的确也想象不出那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还找到了她过去常常读《德干尼弗》的那个图书馆,那里还有一个小公园,许多叫花子在夏夜里就睡在铺着石子的路边;可是,那儿的街道却不断地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虽然我们是坐着汽车来这儿的。之后,我们步行的时候,我妈妈发现了那棵树,她说她认得那棵树,过去她总爱从房间的窗子眺望那棵乌黑的椴树。尽管它长得比以前枝叶繁茂,但它还是原来的那副老模样。可是这座房子本身和整个街区都已不复存在了。草地上一块砖石瓦砾,到处是百孔千疮的景象,看到这一切,使人联想起不久以前这里所遭受洗劫破坏的残景。但我们却站在一片空地上哈哈大笑了。他们心里明白,这个破坏是恰到好处的,因为火车铁路线过去离这儿很远。所以经上级批准,一长列货运列车就蜿蜒地自己向东驶来,列车的飞驰宛如行驶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上;这时,一列银白色的客车向我们飞奔而来。曲曲弯弯的轨道使列车车厢稍稍向我们倾斜。金三角雾气腾腾,朦朦胧胧,在离我们左边很远的地方桥梁林立。那天早上,我们就站在绿草茵茵、遍地瓦砾的草地上,这片草地曾经被人践踏过,而我们旁边的那棵椴树却毅然挺立在那里,这使我们欣喜若狂,为什么呢?我们心中有数。
“‘不’爸爸对我说,‘基督教牧师不是你称心如意的职业,这是个事务缠身的工作。’我心里明白,他想叫我求他。我们压根儿就少言寡语,但是我们息息相通,我们两个都战战兢兢的,不像你和这孩子那样。不过我还是向他求了情。难道他曾经干过这个行当吗?他说没有,没干过,从来没有干过。假如以前他干的是这一行的话,那就糟了。这是后来他对我这样说的。据我所知,他从不承认干这一行的任何人,不过他把我除外。我敢断定,他认为这个职业很可怕。这就是我们关于这件事所说的所有的话。这就足够了。”
他把他弟弟弄得号啕大哭,这就必须有人出面进行公正的赏罚。每次都是父亲出面主持公道。我把这个老鼠在寝室里撵得走投无路;他把一个硬纸简像拿着一把箭似地拿在手里。于是,搏斗的烈焰腾地一下就燃烧起来;我用全身的力气向他扑过去,夺掉了他手里的武器。这时,他笑了。微微地笑了!是不是因为我的面部表情有点傻里傻气?是不是因为他能够顶得住我,而且用这样的行动得到了防卫而感到高兴呢?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不过我倒没有揍他。我们僵持了片刻,然后父子俩一溜烟地跑到了足球场,他围着我走到门口,“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在大厅里污言秽语大喊一通,又“砰、砰、砰”地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这时,我们都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默不作声,来挨过这个僵局的时刻;一会儿,战争又爆发了。闹的整个大厅都翻腾起来了。下了楼,他的兄弟和母亲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提出忠告和心理上的分析。说我太过分,他太娇惯。可是,他那种含有多意的微笑和我的心慈手软的含义,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在这个世界,愤怒和默默无声的压力重新来到之前,只有我对他那种内心痛苦的孤寂有所了解。
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他的时候,我的儿子报了他的仇。他回到屋里弹奏吉他。今年冬天,他的吉他弹得很有长进;至少,他的双手变得较大了点儿,他在吉他上找到了逃路。他在弹罗曼扎的那部分反复音时,用了一些如同栓塞的延音,让他们沿着音阶落下来:
音符终止了,他向我们很轻很轻地弹了一下,轻柔的音调落到了我们、我们的客人和我们的俘虏身上。
责任编辑:丁小龙
当他不能出门的时候,就常常到楼上来玩。不过他倒是希望能够出门去玩玩。虽然说他都快十六岁的人了,可他毕竟还没有长出胡须来,他的思想仍然被那股孩子气所支配,稍不随意,就恼羞成怒。我虽然喜欢接近他,但常常也不敢轻举妄动。那一天,他患了流行型感冒,发烧不退,当我在他的脊背上来回按摩的时候,对他背上那对称的,排列有致的而且绷得紧紧的肌肉而感到惊异。他平素喜怒无常。然而他睡觉却睡得很死,像井壁上的石头上那样出着汗。他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他也总爱纠缠我们,因为我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有的腰圆膀阔,有的幽默滑稽,有的邋里邋遢,有的脉脉含情,有的怪模怪样,有的漫不经心。他的妈妈是个烟鬼。他的弟弟总是张着嘴嚼东西。他的姐姐总把衬衣顶端的钮扣留下不扣。他的妹妹总好和几条狗打在一起,以其开心,不做家庭作业。家里人人胡说八道。他希望能作一个比他爸爸更胜一筹的孩子的父亲。可是时间作弄了他,使他只能作个儿子。平时,假如经过一番吵闹之后,他还是有可能到外面去踢球的话,他就会退到一个屋角,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幼稚可笑的、卧狮一般的和小儿麻痹症似的姿势,斜躺在豆皮囊椅子上,和你怄气。我们可以对他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但在这儿就不一一而足了。在一九七三年这个令人厌倦的年度,由于报纸的头版总是刊登各项体育运动的消息,于是他对报纸就感上兴趣了。
他在楼上正在写一个音乐喜剧。这个喜剧说的是一九四九年一个星期天的事。也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他自愿地为一个中学会演准备了演出节目。人们就要开始演唱了。当他潦潦草草地谱写新歌词的时候,那些新歌词的时间问题使他头痛了。“早上起床上学去,刻苦学习得好成绩。”此时,楼下吱吱哇哇的破锣嗓子的歌唱声,就像是几辆汽车穿过隧道似的,令人心烦意乱。他的父母都想望子成龙。“马里恩,你不了解那个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父亲的心理状态更是错综复杂: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是一种恐惧,面对他妻子就像是一种枷锁。然而,从他那卑躬屈膝、服服帖帖的样子上来看,他倒是像一个被带上了枷锁的奴仆。一想到她孑然一人,隐居在农场里头,像受苦行一样,忍气吞声,惟命是从,而他却不得不出去与这个世界进行搏斗的时候,她就面红耳赤,一直感到羞愧难当。虽然这件事情司空见惯,但这对他们倒并非如此。但是这种霸占与屈辱的关系终究被社会的压力改变了,使得妻子占了上风,丈夫俯首帖耳。这是社会所赋予他们的这种关系。尽管丈夫常常带着母性的慈爱,微笑着紧紧地拥抱了他心爱的妻子,然而他必须是付出了代价的。母亲是个说话尖刻,不留情面的人,有时她还进攻一下。“你爸爸把你赶出屋外,我想是对你出于善意吧。”他的回答是, “这是义务要求他这样做的,”按着,他又慢条斯理地宣称,“社会契约是妥协的均衡。”儿子明白,这话会使她怒不可遏。正当他心烦心乱的时候,她在楼下不由自主地用刻毒的语言说,“别那样嬉皮笑脸地看着我!把你的手从屁股口袋里拿出来,看你那副德行,像个女人似的!”尽管他们两个人互相训骂,但他们的儿子却充耳不闻。当他坐在楼上写音乐喜剧的时候,楼下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得真真切切,并且撞击着他的心灵:这两个敌手都手拿咖啡杯在楼下的屋里踱来踱去;屋里那些不配套的家具也显得破旧不堪;只有那些书籍还能给他以希望;墙上的相框里放着已经没有一点儿抗争力的遗像,好像是受到威吓的学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他对这个令他厌恶的诞生地并没有什么好感——觉得他只是在它上面漂浮着,这时他四肢叉开仰面躺在床上,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幻景,当这些幻景萦回在他脑际的时候,他嘴里偷偷地哼起了小曲儿(因为对面第一个房间住着一位名叫布卢姆夫人的法语教师)。哼完后,跳下床来,从楼下的窗户向外眺望远方褐色的沼泽地(去年夏季,牛蒡树上叶子就像个字母表开头的几个字母一样,屈指可数,一棵苹果树只结了三个烂苹果,仿佛在沉思着它们没有落下来的原因似的。)盼望着星期一快快到来,期待着和他的爸爸一起坐车上学,盼望着坐在扣人心弦的课堂上,等待着下课回家的铃声,盼望着游览热闹非凡的百老汇,期待着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永远从这个鬼地方飞出去,飞出去。
他从那个地区送完报纸回来,发现餐桌上给他放着的几个圣诞礼物。我一定要猜猜这些圣诞礼物的年代。是不是一九一三年的?然而他并没有打开礼物,而是把它们都扒拉到地下,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了。他准是有意识地使别人注意到他正在陷入困境:父亲病魔缠身,家里经济拮据,他不得不干活,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得挣钱,来养家糊口。他不过圣诞节,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什么感觉:他总爱为所欲为,玩世不恭。但他立刻就又把这一套收敛起来;对了,另外他还没有忘记这件事,是不是缩衣节食来积攒点钱。以后把它交托给儿子,过好多个圣诞节呢?他是个天生的教书匠,虽然他自认他这一生做一名小学教师是多么的不相称的。
我领教过他上的几节课,听他讲课有一种像一团乱麻缠绕着他似的感觉,但是现在就不知道他讲课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了,不过他的字迹(不久前有一张褪了色的粉红许可证,从一本书里掉了出来,它已经在书页里被当作书签夹了二十年之久)一直是写得清晰可辨的,就在他死的那天早上坐着作算术题的时候,都是这样。
儿子用棕色墨水写的那些字迹娟秀的来信仍然保存着,很像是在密苏里州神学院里的他妈妈的字迹,他曾经打算在那儿当一名教师。他以前在那儿呆过三年,时间是一八八七年,一八八八年和一八八九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没有发生多少事情,只有一次,在教堂集会上因为他护送了一个寡妇而被大伙儿取笑了一顿,没能去成新泽西州。他本想做一件好事,可就是那一小张褪了色的铅字印刷品的传看,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无声无息,就好像他的心里早已明白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牧师,或者根本就活不到晚年似的。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到了垂暮之年的时候,还能驱车把那么多的信件送到几百英里以外的密苏里城。说来也奇怪,这个城压根未曾有过什么变化。从他父亲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密苏里城的情况果然没有出他所料,有高大的木马,有浇透全身的大雨,有林立的悬崖峭壁。这个城他以前从一张别人寄来的明信片上看到过,而且使他非常向往,他就把它放到了阁楼上珍藏起来。可我父亲却咒骂道:他父亲过去那股悲伤的神情使他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而引起他对生活的憎恨。我母亲说她的身体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衰弱的。 我正兴致勃勃地看他在踢足球。我的儿子个子比其他人矮,他就跳起来,用头顶球,用脚带球,声东击西,把球传过去。这时候,一个大男孩把他撞了一下,摔倒在泥地上,他身上穿着上绿下黑色的校服,所以这一跤摔得他垂头丧气。我真羡慕,因为我从来没有穿过得意扬扬,引以为自豪的校服,在隆重的开幕式上聆听教练员对队员们鼓励士气的讲话,随后同志们互相握手,拍拍对方的屁股。在临近静寂的黄昏前的十五分钟,球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的身影,战幕正式拉开了,激烈的场面不亚于世界官方球队的拼搏比赛。球员的母亲和裁判员们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活像吸引人的斑马似的,戴着眼镜的记时员拿着喇叭筒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当他踢进一球时候,他举起双臂不顾一切地冲向他的伙伴们的怀抱,仿佛双目失明的人又重新见到了光明似的欣喜若狂。他们一拥而上,把他抬起来,紧紧地拥抱着他。这一球踢得多么有力!多么勇猛!多么有技术!他的父亲在场外观看着这一景况,凝视着球场中央的自动计数器喃喃自语:他认为这孩子很有才能,就是应该再勇猛善战一点。
他们驱车到宾夕法尼亚州去看他们的儿子在彼玆堡读书的情况。但是他们刚到,观众就知道了,这使他们简直受不了;热烈的掌声一直随着他们走了过去才消失下来。后来,我妈妈说,如果她尽量走背地方的话,恐怕是可以顺利通过其他街道的。次日清晨,阳光明媚,我们三个人找到了他们曾经住过的那幢房子,在那座房子里,他们度过了美好的岁月;在经济“大萧条”没有到来和我的家没有受到袭击之前,我没有到过那儿,我的确也想象不出那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还找到了她过去常常读《德干尼弗》的那个图书馆,那里还有一个小公园,许多叫花子在夏夜里就睡在铺着石子的路边;可是,那儿的街道却不断地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虽然我们是坐着汽车来这儿的。之后,我们步行的时候,我妈妈发现了那棵树,她说她认得那棵树,过去她总爱从房间的窗子眺望那棵乌黑的椴树。尽管它长得比以前枝叶繁茂,但它还是原来的那副老模样。可是这座房子本身和整个街区都已不复存在了。草地上一块砖石瓦砾,到处是百孔千疮的景象,看到这一切,使人联想起不久以前这里所遭受洗劫破坏的残景。但我们却站在一片空地上哈哈大笑了。他们心里明白,这个破坏是恰到好处的,因为火车铁路线过去离这儿很远。所以经上级批准,一长列货运列车就蜿蜒地自己向东驶来,列车的飞驰宛如行驶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上;这时,一列银白色的客车向我们飞奔而来。曲曲弯弯的轨道使列车车厢稍稍向我们倾斜。金三角雾气腾腾,朦朦胧胧,在离我们左边很远的地方桥梁林立。那天早上,我们就站在绿草茵茵、遍地瓦砾的草地上,这片草地曾经被人践踏过,而我们旁边的那棵椴树却毅然挺立在那里,这使我们欣喜若狂,为什么呢?我们心中有数。
“‘不’爸爸对我说,‘基督教牧师不是你称心如意的职业,这是个事务缠身的工作。’我心里明白,他想叫我求他。我们压根儿就少言寡语,但是我们息息相通,我们两个都战战兢兢的,不像你和这孩子那样。不过我还是向他求了情。难道他曾经干过这个行当吗?他说没有,没干过,从来没有干过。假如以前他干的是这一行的话,那就糟了。这是后来他对我这样说的。据我所知,他从不承认干这一行的任何人,不过他把我除外。我敢断定,他认为这个职业很可怕。这就是我们关于这件事所说的所有的话。这就足够了。”
他把他弟弟弄得号啕大哭,这就必须有人出面进行公正的赏罚。每次都是父亲出面主持公道。我把这个老鼠在寝室里撵得走投无路;他把一个硬纸简像拿着一把箭似地拿在手里。于是,搏斗的烈焰腾地一下就燃烧起来;我用全身的力气向他扑过去,夺掉了他手里的武器。这时,他笑了。微微地笑了!是不是因为我的面部表情有点傻里傻气?是不是因为他能够顶得住我,而且用这样的行动得到了防卫而感到高兴呢?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不过我倒没有揍他。我们僵持了片刻,然后父子俩一溜烟地跑到了足球场,他围着我走到门口,“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在大厅里污言秽语大喊一通,又“砰、砰、砰”地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这时,我们都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默不作声,来挨过这个僵局的时刻;一会儿,战争又爆发了。闹的整个大厅都翻腾起来了。下了楼,他的兄弟和母亲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提出忠告和心理上的分析。说我太过分,他太娇惯。可是,他那种含有多意的微笑和我的心慈手软的含义,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在这个世界,愤怒和默默无声的压力重新来到之前,只有我对他那种内心痛苦的孤寂有所了解。
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他的时候,我的儿子报了他的仇。他回到屋里弹奏吉他。今年冬天,他的吉他弹得很有长进;至少,他的双手变得较大了点儿,他在吉他上找到了逃路。他在弹罗曼扎的那部分反复音时,用了一些如同栓塞的延音,让他们沿着音阶落下来:
音符终止了,他向我们很轻很轻地弹了一下,轻柔的音调落到了我们、我们的客人和我们的俘虏身上。
责任编辑:丁小龙